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2-25许桢
许桢
高血压为临床高发可控性终身疾病,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27.9%,每3位成年人有1位患有高血压,且受饮食、生活方式等影响,近年高血压发生率逐年升高,且该病高发于有家族史、情绪易激动、饮食口味重、嗜酒、工作压力大等人群,为此需及早采取科学方案治疗,以提高血压控制效果,避免病情持续进展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调查发现缬沙坦、卡托普利为常见降压药物,有报道指出缬沙坦在控制血压、降低复发率中更具优势。本研究比较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8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版中相关诊断标准。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0.81±0.54)岁;平均体质量(62.31±2.54)kg;平均收缩压(164.15±6.58)mmHg;平均舒张压(98.04±4.21)mmHg。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龄(70.85±0.51)岁;平均体质量(62.36±2.54)kg;平均收缩压(164.12±6.56)mmHg;平均舒张压(98.01±4.05)mmHg。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或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3-4]纳入标准:(1)原发性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2)临床资料完整;(3)无免疫系统疾病;(4)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无用药禁忌;(5)意识清晰,依从性高。排除标准:(1)伴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2)伴免疫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的患者;(3)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有过敏史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卡托普利片(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3731)每次25 mg口服,每天3次,连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予缬沙坦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811)40 mg口服,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近期(治疗2个月)与远期(治疗6个月)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2个月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变化,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不良反应(干咳、头晕头痛、恶心、皮疹、水肿、乏力等)发生情况及治疗后2个月复发率。
血脂指标检测:清晨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TC、TG、LDL-C、HDL-C水平进行检测。
1.5 疗效评定标准[5](1)显效:患者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改善>90%;(2)有效:患者血压趋于正常,临床症状改善60%~90%;(3)无效: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30);观察组远期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例(%)]
2.2 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2.3 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4,P=0.006)。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 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无复发患者,对照组复发7例(1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9,P=0.019)。
3 讨 论
高血压为我国高发慢性疾病,且近年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若体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量,抑制心肌细胞受体,致使机体舒张、收缩能力下降。其次血压升高会增加醛固醇分泌量,导致体内出现水钠潴留现象,继而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且临床证实高血压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若未及时将机体内舒张压、收缩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会损伤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导致患者死亡[6]。
高血压以心悸、失眠、头晕等为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临床症状加重,可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原因包括饮食、体质量,究其原因是我国饮食多以高盐、低钾为主,摄入钠盐较多会导致机体内出现大量水分,出现血管肿胀等情况,继而加重高血压病情;肥胖是高血压重要诱因,短时间内体质量快速增长,血压会持续升高,且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2~5倍,若患者治疗过程中未保持正确的饮食、运动、生活作息会增加血压波动范围,为此在指导患者用药前合理进食,每日三餐以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为主,且在餐后30~40 min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骑车、跳广场舞等,以增加机体代谢量,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需指导患者掌握正确、合理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在提高用药治疗效果同时,降低疾病复发率[7]。
目前尚无根治高血压的方案,多通过口服降压药控制,但用药后血压需降低到何种程度,临床尚未达到共识,且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群,此类人群身体机能较差,一旦血压未降低至理想状态,可继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死亡,为此临床治疗中需谨慎选择合理降压药物。缬沙坦为拮抗类药物,口服后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继而抑制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达到扩张血管,提高血液灌注量的目的,且临床证实缬沙坦药效长、安全性高,在高血压患者病情控制中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是缬沙坦为非前体药物,使用后无需经肝脏生物转化,可直接发挥药理活性,且口服后吸收速度较快,但其临床疗效易受进食影响,为此建议患者在餐后1 h口服;再者缬沙坦口服后2~3 h便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在机体内持续作用24 h以上,70%以原形经胆道排出,30%经肾脏排出,为此用药安全性较高。卡托普利为临床常见血管抑制剂,使用后可有效抑制体内血管紧张素转换,缓解血管收缩能力,其次血管紧张素的转换可减少缓激肽的分解,继而增加血管张力,改善临床症状。卡托普利可直接抑制交感神经,但会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因此对高血压状态控制效果不及缬沙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缬沙坦在控制高血压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且患者长期使用缬沙坦机体耐药性较低,对控制机体高压状态效果更佳,但需注意血压易受情绪波动影响,医师需叮嘱患者加强自我情绪管控,避免受外界因素刺激增加高血压复发率。同时,缬沙坦可控制血脂水平,究其原因是血管紧张素不仅可控制机体血压水平,亦可减少高血压对肾脏、心脏等慢性损伤,降低脑卒中等发生率,且缬沙坦药效持久而平稳,患者长期坚持用药可避免高血压对缓激肽系统、血脂、心率等的影响,亦可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在维持良好血压状态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8-10]。
综上所述,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既可控制机体血压、血脂水平,又可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率,提高病情控制效果,且疾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