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2021-02-18蓝岚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高音准吸气

蓝岚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依课标合理选择班级合唱曲目、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合唱表现力、优化学习方式提高班级合唱的魅力等优化合唱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艺术素养班级合唱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37-0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是音乐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具有艺术性、情感性、思想性等特征,融合了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在中小学开展班级合唱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集体观念,而且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探索适合的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所在的南宁市兴宁区(以下简称“我城区”)中小学校班级合唱教学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优化教学的策略。

一、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1年初,南宁市教育局下发了南宁市艺术节比赛方案,班级合唱比赛首次列入艺术节,这一要求难倒了我城区的音乐教师。许多音乐老师对指导班级合唱比赛十分迷茫、无从下手的局面,凸显了一直以来我城区中小学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乡镇(村)学校专业音乐教师稀缺,学生缺乏专业的合唱指导

目前,从我城区的教育资源来看,市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配备较为完善,基本上各学校都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授课。但是,乡镇(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比较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学校每年都积极招聘音乐教师,但许多应聘通过者会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拒绝到校任教。特别是昆仑镇等偏远乡镇的乡村学校,更是难以招到音乐教师,即使招聘到音乐教师,有些教师也无法坚持长久任教。由于音乐教师配备不齐全,音乐课大多是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代上,导致城区的乡镇(村)中小学生很难得到专业的合唱指导,在学习过程经常出现合唱曲目选择不当、歌唱呼吸方法错误、习惯喊唱、声部和声不协调等问题。

(二)艺术课课时不足或被挤占,班级合唱教学难以实现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但不是必考的科目,学生学习音乐之后不需要参与考试,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更有甚者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我城区中,部分中小学校音乐课时数设置未达到国家标准,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音乐课,也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挤占,使得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曲目不能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合唱训练难度大,班级合唱教学难以普及

很多音乐教师觉得合唱课难度过大,自己无法教授,加上学生对合唱兴趣不高,所以在音乐课中遇到合唱的内容,通常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跳过;此外,部分教师遇到合唱歌曲,一般只教唱高声部,这使得歌唱教学仍然停留在齐唱状态。由于教师对合唱教学存在明显的畏难情绪,导致班级合唱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

二、优化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改善我城區当前的班级合唱教学现状,探索适合的班级合唱教学策略,2021年在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教研员莫海冰老师推广的“模块教研创新实践模式”引领下,笔者带领明秀学区音乐学科团队成员不断探究、大胆实践,摸索出以下几个简单而有效的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策略。

(一)依据新课标,合理选择合唱曲目

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所用曲目要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班级合唱教学,主要选用一些充满趣味性而且朗朗上口的简单儿歌,先让学生通过学习儿歌初步建立音准、音高、节奏的概念,初步接触并尝试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的演唱。在学生体验什么是合唱之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合唱的学习。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的班级合唱教学,则选用一些轮唱曲目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曲目,让学生感受和声的声音效果,逐渐喜欢上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初中各年级(7~9年级)班级合唱教学主要选用三声部合唱曲目,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合唱曲目的音程关系及句式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聆听、体验合唱音乐的魅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合唱的基本知识,掌握合唱的指挥技巧。各年段的合唱目标,要从低到高形成梯级层次,音乐教师需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把班级合唱教学目标细化落实到音乐课堂常规教学中,以有效完成班级合唱教学任务。

(二)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合唱表现力

1.学会“闻花式”吸气,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闻花式”吸气是歌唱呼吸中一种常用的吸气方法,其具体操作是:上身放松,腰围自然向外张开,胸部保持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自然地流进去。用“闻花式”吸气的感觉来歌唱,不仅能让演唱者的声音稳定而灵活,而且能令演唱者气息通畅、声音圆润。目前,我城区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唱歌方法与技巧,唱起歌来普遍存在气息浅、吸气耸肩等呼吸问题,导致歌声不圆润。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对歌唱呼吸进行专项教学。考虑到“闻花式”吸气容易吸得深,且吸气时没有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闻花式”吸气方法。在每节课前10分钟,创设情境:拿出一朵鲜花,请大家都来闻一闻它。首先教师做示范:鼻子凑近花朵,缓慢而均匀地将香气吸入体内,感觉花的香气溢满整个鼻腔、胸腔和腰腹部,然后用嘴巴缓慢、均匀地向外呼气,让花瓣在呼出的气流中轻轻摆动;接着学生模拟教师的做法,陶醉在闻花的情境中,学习匀速缓慢地呼吸,找到深呼吸的感觉;最后教师分别用白嗓和“闻花式”吸气方法演唱《沂蒙山小调》,引导学生感受用白嗓演唱声音是直直发出来,没有气息的支持,也没有共鸣的修饰;而用“闻花式”吸气方法演唱,歌声动听、明亮,气息控制比较平稳、连贯,尤其是演唱高音时,用假声替换真声,音准更加到位,音质更加完美。通过对比赏析,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闻花式”吸气方法的理解,进而掌握正确、科学的演唱发声方法。

2.运用“轻声”高位置唱法,找准音高状态

轻声唱法是声乐术语,主要指演唱者吸气深、送气缓、咬字清、轻声唱的一种歌唱技巧。在古典戏曲中,轻声唱法称为“耳语腔”,即在人物内心独白中需要形象化表达的乐句及唱段,或剧中人物需要跟对方讲(或唱)高不可及的话(或唱段),运用轻唱方法。面对中小学生在唱歌时习惯喊唱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采用“轻声”高位置演唱,避免发声时出现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使学生能更加自如、自信地找到音高,并准确地唱出来。例如,教授二声部合唱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在发声练习中先训练学生用腰部气息支撑的力量找到头腔声音的高位置,然后轻轻地唱出来,让学生感受声音仿佛从眉头发出来一样,为下一步的正式演唱找准音高状态。

3.强化聆听与模唱,巩固二声部音准平衡

在中小学的班级合唱教学中,保持二声部音准平衡是难点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团队成员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准训练。聆听与模唱是训练音准的有效方式,在每节音乐课开始教唱歌曲前,可以抽取一定量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其中最容易实现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随钢琴模唱上行及下行的自然音阶,强化并巩固音高;接着小组之间接龙模唱《音阶歌》,师生之间进行听辨单音与模唱和声音程PK,听辨和模唱简单而短小的旋律。在进行听音与模唱音程之后,再全班合唱。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准得到及时调整,二声部之间的音准更加和谐、到位,逐渐达到平衡。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班级合唱的魅力

1.运用“卡农”锻炼多声部协调能力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的曲式,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互相缠绕,直到完成最后一个和弦后,各声部融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神圣的意境。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在中小学合唱训练中,低声部按一定的时间依次模仿高声部旋律的练习称为“卡农练习”。“卡农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合唱旋律训练,因为所有人都唱同样的旋律,不会因为旋律不同而分散注意力;而在不同的时间演唱相同的旋律,学生不会因为旋律相同而感到乏味。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们还不具备较好的合唱能力时,与其让他们反复练习独唱,还不如通过巧妙的卡农训练让他们享受合唱的乐趣。例如,教授歌曲《游击队歌》时进行卡农练习,让低声部依次模仿高声部旋律,唱出你追我赶的效果,给听者一种战斗的紧张感,使演唱者的情绪更加饱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声部协调能力也能获得有效的锻炼。

2.运用“阿卡贝拉”训练声部的节奏感

若干年前,厦门六中合唱团以阿卡贝拉人声伴奏的方式,演绎了周杰伦的歌曲《稻香》,引爆网络,登上了微博热搜。“阿卡贝拉”,也称无伴奏合唱,指表演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乐器进行伴奏,演唱者需要用人声去模仿乐器,以及通过多声部的叠唱创造出丰富的声音。这种演唱方式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但其声乐效果相当独特,且边唱边演的模式改变以往立正站着唱歌的枯燥形式,更能给人以新鲜感。于是,将“阿卡贝拉”人声以及拍打身体、敲打杯子等别出心裁的伴奏方式,运用于班级合唱教学中,更能激起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使合唱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八年级教唱课外歌曲《山居秋瞑》时,教师指导学生加入身体打击乐表现歌曲,如用拍胸的声音来表现山间清泉跳动的声音和洗衣少女跑跳嬉戏声,用打响指或搓手来表现微风吹动山林竹叶响声,使各种声音的表现十分有节奏感,也使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声音的节奏后,演唱情绪被更好地带动起来。

3.运用“柯达伊”手势学习低声部

在合唱教学中,低声部的教学最为复杂。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唱低声部的时候,容易出现音准把握不准不敢唱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高声部声音比较突出,容易干扰低声部发声。由此,在中小学的班级合唱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高声部唱独角戏,低声部的聲音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两个声部的声音配合不和谐、不统一。基于以上问题,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帮助低声部学生掌握音高、稳住声音,尽量做到不被高声部带跑,能突出自己的声音。

要唱准声音,就要准确掌握音高。“柯达伊”手势是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音阶唱名,在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手势变换,区别不同的音高,由此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将不同声部的音高化成有实际高度的音阶手势,并让学生在具体视唱曲中,把不同声部的旋律线化成手掌的实际位置高低,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例如,在进行二声部歌曲《小花伞》的教学时,教师加入柯尔文手势辅助低声部学习,在钢琴上弹奏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随低声部旋律出示低声部音高的手势并逐句唱出来。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较快掌握了低声部的音高与音准,并能熟练地演唱低声部。最后进行师生合作演唱歌曲,教师演唱高声部旋律,学生边出示柯尔文手势边演唱低声部旋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轻声高位置演唱,做到同时聆听自己的声音和对方的声音。如此引导,学生在两个声部中通过柯尔文手势调节音高,互相参照,使合唱的声音趋于和谐、统一。

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要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师长期、反复地进行探索,研究符合城区实际及学生特点的班级合唱教学有效策略。如此,才能将班级合唱艺术真正普及开来,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蓝 岚(1974—),女,瑶族,广西都安人,一级教师,现于南宁市兴宁区教育局教研室担任艺术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小学音乐教育。

(责编黄健清)

猜你喜欢

音高音准吸气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没事多练壮腰功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