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渗透路径

2021-02-18曾媛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星笔者情感

曾媛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实践,建议教师通过挖掘音乐背景、设计真实情境、引入人文常识、开展合作学习等途径,实现爱国情感、自然情怀、文化理解、团队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41-02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具有打动人、感染人的魅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特定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陶冶高尚情操、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等,因此教师需要重视音乐作品的情感解读,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逐步实现音乐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本文主要就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使音乐课程真正发挥德育作用。

一、挖掘音乐背景,认识社会意义

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背景知识通常包含创作主题和作者人生经历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乐理知识前,应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挖掘音乐作品主题中的社会因素,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性和社会性,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教学年代较远的音乐作品时,更要对其创作背景做明确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意义,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桂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红星歌》一课时,笔者先演唱了一遍歌曲作为导入。这首歌曲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起伏明显,学生听得情绪激昂、精神抖擞。笔者观察到大家的神态,唱完歌曲之后便开始介绍作品背景。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和这首歌有很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一名学生回答:“是邬大为吗?”另一名学生说:“是魏宝贵吧?”笔者微笑着做出摆摆手的动作,然后用课件展示一个穿着军装的小男孩照片,学生满脸疑惑,仿佛在问:“这是谁呀?”笔者说:“刚刚两名同学说的是《红星歌》的作词人,但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不是他们,而是照片上这个小男孩,他叫潘冬子。潘冬子又是谁呢?看完下面这段电影大家就知道了。”紧接着,笔者播放了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电影片段主要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这段艰难困苦的革命时期,潘冬子参加打土豪分田地、转入深山老林坚持游击斗争、智除恶霸胡汉三等革命活动,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他逐渐成熟起来,最终加入红军队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学生看完电影片段后深受感动,纷纷夸赞潘冬子勇敢又聪明。笔者相机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红星歌》正是这部《闪闪的红星》电影的插曲,由于电影是军事题材的影片,影片的主人公潘冬子是孩子,所以主题歌应该具備儿童歌曲的气质,《红星歌》的歌曲名由此而来。同时,为了配合军事的主题,作曲家为《红星歌》谱写了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曲调。结合笔者的介绍,学生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要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来演唱《红星歌》。接下来,笔者不失时机地播放我国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重大科技进步等视频内容,将之与《红星歌》所体现的时代相比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以先辈为榜样、时刻准备为祖国做贡献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可见,充分挖掘歌曲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对歌曲“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够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将感情完全融入歌曲之中,实现正确的歌曲情感解读,传递音乐歌曲蕴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二、设计真实情境,感受自然之美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积极情感之一。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是展示大自然的魅力、赞美壮丽河山的经典之作。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设计贴近歌曲内容的真实情境,利用具象化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内涵;将音乐的旋律和意境的表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体会自然之美,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进而将这种审美与情感发展为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桂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中《可爱的猫头鹰》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了大森林的场景,向学生展示森林中一种晚上瞪着大眼睛、白天却在睡觉的动物——猫头鹰,并播放它鸣叫、在空中飞翔、捕捉猎物以及在树枝上休息的视频,让学生细致地观察猫头鹰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由此理解应当使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可爱的猫头鹰》这首歌曲;同时在演唱这首曲调轻快、活泼的歌曲时,学生可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笔者趁机渗透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在教学《春天的信使》《春之声圆舞曲》《樱花》等歌曲时,笔者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依次展示春暖花开、草木萌发、樱花飘落等诸多表现春天的场景,每个场景配上相应的歌曲,不但把学生带入美丽动人、充满生机的春天,还让他们感受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心情,由此渗透青少年学生应该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的观念。

通过设计适宜的场景表现歌曲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歌曲生动的意境、掌握动人的旋律,同时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渗透在具体的情境中,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表达,进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引入人文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和欣赏优秀歌曲,还要适当引入与作品有关的人文常识,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及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色的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桂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跳呀跳》这一单元,选取了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特点的西南各族童谣,如壮族的《盘歌》《木屐声声》、纳西族的《阿里里》、彝族的《彝家娃娃真幸福》、藏族的《多快乐呀,多幸福》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西南各民族音乐的风格,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歌曲引入与其相应民族的特色介绍。例如,在教学壮族童谣《盘歌》时,先向学生介绍壮族的服饰,展示图案精美的壮布壮锦以及多姿多彩的五彩刺绣;然后向学生讲解壮族盘歌就是“盘问的歌曲”,是以有问有答的形式进行对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壮族的“对歌”;最后是聆听歌曲范唱。又如,教学藏族童谣《多快乐呀,多幸福》时,由于藏族文化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笔者先播放了有关藏族风土人情的短片,再向学生介绍藏族服饰、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藏族的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藏族这一民族。当开始学唱歌曲时,学生便能够更好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对当前幸福生活的赞美和珍惜。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歌曲相关的人文常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树立学无止境、勤勉踏实的学习态度,可谓一举数得。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凸显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逐渐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作为小学音乐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不只是形式上进行“一起学习”,而是作为小组成员互动互助、取长补短、集体探究、协同进步。因此,利用合作学习渗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小学音乐课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桂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歌曲《板凳龙》时,笔者先对歌曲的背景与人文知识进行简要介绍——板凳龙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是由“舞龙祈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通常用一条家用板凳以木刻或扎纸装饰成彩龙的形式;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材料、设计制作“简化版”的板凳龙,并在课中进行合作表演。在这次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在合作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此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中表现自己,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团队意识的成功渗透。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音乐作品的背景、设计真实教学情境、引入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等路径,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情感教育在音乐课堂的渗透。

【作者简介】曾 媛(1981—),女,汉族,广西玉林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南宁市云景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

(责编黄健清)

猜你喜欢

红星笔者情感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闪闪的《红星》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