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面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2-14程可辉朱小云雷雨
程可辉 朱小云 雷雨
摘 要:数智时代,以核算技术为核心的面向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已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文章基于应用型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从培养对象的需求出发重构教学目标,探索构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差异化教学内容,运用混合式教学手段突破课时瓶颈,探索多元化考核机制,多渠道丰富师资力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数智时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改建设。
关键词:数智化;会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00-03
数智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催生了实务变革,也引发会计教学的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方面,财务共享、智能会计、“互联网+会计”等新型课程建设方兴未艾。面向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也在广泛讨论。文章以应用型大学为研究对象,总结当前面向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存在的缺陷,探索数智化背景下,运用混合式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与路径。
一、会计学课程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目标相关问题
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不符。非會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会计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中与会计相关的要求是“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仍聚焦核算技术,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技能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应用”的方向上出现了明显偏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身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记账员”式的培养方式无法满足专业素养要求。会计实践中,核算已经成为高度专业化岗位,大型企业集团设有财务共享中心,小微企业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实现会计外包。数智时代,基础核算业务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会计核算在实践中缺乏运用场景。业财融合背景下,非会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会计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转化能力并未在课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教学目标设定偏差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会计信息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非会计专业同学普遍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从会计视角解读经济业务,观察真实世界的经济活动。受教学目标影响,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沿袭专业教学的逻辑体系,从会计理论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与真实世界关联度较差,学生理解难度高。学生被桎梏于枯燥的借贷核算中,学习积极性被抑制。
(二)教学内容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构成设计不合理,核算部分内容过多,管理类篇幅不足。在现有教学目标指引下,会计学教学内容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以三章左右的篇幅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绪论、会计要素、复式记账法等;二是以十章左右的篇幅按会计要素类别,介绍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三是以一至二章的篇幅介绍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等管理类内容。前两部分内容实质上是简化版的基础会计加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繁杂,对不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学生难度较大。而与管理更为密切的财务报表分析等章节占比极低。教学实践中,由于核算部分耗用课时过多,教师没有足够的课时深入讲解序列靠后的财务报表分析等管理类章节。
核算部分教学内容以核算技术为核心,拔高了课程难度,应用性较差。会计学课程的第二部分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设计,教授学生从记账到报表编制的全套流程。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学生首先需要从经济业务中提炼与会计相关的信息,再按照会计的记账规则计入对应科目,最终汇编形成财务报表。但由于会计科目存在繁杂的明细科目、备抵科目,科目间还存在结转问题,零基础的学生掌握一整套核算技术难度较大。与会计专业学生不同,这一套核算技术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应用性较差。学生能够从经济业务中提炼会计信息,将其加工处理得到正确结果,即能用于经济决策,并不必然经历记账环节。以利润及分配一节为例,非会计同学能够根据经济业务计算出净利润和可分配利润的金额已经满足了其应用需求,完全不需要掌握利润结转与分配的分录书写。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对新技术、新理念的介绍,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差异化设计。非会计专业学生通常除会计学外,不会涉及其他会计类课程的学习。当前教学内容中运用的管理工具与理念仍停滞在手工账或电算化时代。课程内容落后于实务发展。教学实践中,面向不同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内容同质化,均以制造业企业为背景,未能与学生专业方向紧密结合。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不同销售方式的财务报表差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贸易型企业的财务报表特征;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构成和计算更感兴趣。但是,当前同质化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相关问题
在教学手段方面,会计学课程高度依赖教师课堂授课,学生主动性较差。课程授课内容以知识点介绍和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示范为主。经济业务示例均为抽象化的简单案例,通常不考虑除增值税以外的税务问题。受课程内容和课时限制,综合性案例教学较少运用。有部分高校在会计核算部分引入仿真实验教学,让学生模拟真实业务记账训练。其优点在于能够模拟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积极性。由于课程开设对象广泛,各班课程进度同步,仿真实验平台规模通常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需要零基础学习ERP软件操作,进一步加重会计学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
考核方面,现有考核方式难以检验学生运用会计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构成。权重比通常为6:4或7:3。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具体形式包括笔试和机考两种。很多高校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机考题库,机考正逐步取代笔试。期末考试内容以会计学基本理论和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为主,财务报表分析等应用性、分析性内容占比较低;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出勤表现、平时练习成绩等要素共同决定[1]。
二、会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一)重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数智时代,信息的搜集、处理、呈报更加高效、精准和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密切融合乃至“一网集成”。企业经营决策高度依赖数据预测与反馈。业财融合的发展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懂业务,也要求业务人员能够理解、运用财务信息。因此,面向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了解业财融合模式下,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交互模式、会计工作流程;二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构建差异化教学内容
基于教学目标的调整,课程需要构建有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平衡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设计。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教学内容可保持以财务会计为主,管理类内容为辅。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财务报表为主线,以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方法为基础,强调信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侧重财务报表在经营决策中的支持作用。
财务会计部分,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财务报表,知晓各会计科目的经济意义,能够掌握基本经济业务对报表项目的影响。在具体内容上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财务报表解读为主,简化对传统手工凭证和账簿的介紹,补充介绍信息化、数智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在现有的会计要素介绍章节,着重介绍会计科目的经济含义。对经济业务核算,主要以图示、表格形式介绍经济业务对会计科目的影响和影响金额,降低对学生书写会计分录的要求。在利润表部分,仅要求学生掌握利润总额、净利润的计算方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利润结转的分录书写[2]。
管理类部分,可以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和内部控制等内容。财务报表分析章节可以增加案例行业特征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介绍,以增强分析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实际授课时,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案例设计。如对金融专业学生增加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章节的课时安排,以真实案例介绍投资收益计量和减值风险判断等内容。内部控制部分可以考虑并不单独成章,而是融入会计要素介绍章节,介绍相关经济业务的管理与控制流程,强化学生风险控制理念与合规意识。
(三)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
依托“互联网+”等平台开展的线上教学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学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线上平台的运用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可以将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课程视频、讲义等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预习,并以习题等方式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案例资料、分析路径、引导问题提前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前阅读、思考和讨论。教师还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模块调研学生的兴趣点,为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提供帮助。课中,教师可以运用线上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讨论、投票表决、随堂检测、摇号选人、线上签到等,节约课堂时间,活跃课堂氛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成果,分享延伸阅读材料,答疑解惑[3]。
线下课堂可以将课时聚焦于关键知识点的补充讲解和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教学可以成为会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业务核算章节,教师可以构建更加真实化的案例背景,借助沙盘模拟等工具分解、展示企业经济活动引发的会计要素变化,培养学生从业务信息提取转化会计信息的能力。
(四)多元化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应当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期末考试中,学校可以减少核算业务的比重和难度,设计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符的案例分析题,以检验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形式方面,期末考试可以突破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应当以线上平台汇总成绩为主,降低教师主观赋分的空间,以鼓励学生严格落实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设计案例论文、调研报告等多元化考核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讨论,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4]。
(五)丰富师资力量
改革后的会计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改革后的会计学课程,对被核算单位的设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背景,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予以针对性设定,要求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的实务和前沿发展;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设计充沛的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满足改革需要,应当灵活运用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校内方面,可运用课程组机制“挖潜”,在院系内部组建课程组和专业方向分组,开展教学研讨,合作开发设计教学资源。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开展跨学院合作,推动学科交叉。校外方面,可以运用校企合作平台,畅通交互渠道。学校应当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学习,了解实务变革和市场变化。学校可邀请相关行业实务届专家、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实务案例,或者从实务视角点评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高校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共建案例库、习题库等课程资源[5]。
三、结语
近十年来,数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业财融合的深化要求非会计专业人员掌握会计信息的阅读、分析能力,并应用于经营决策中。在此背景下,以核算技术为核心的传统会计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文章设计的以财务报表为主线、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融入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改革方案尚待实践检验修正。当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展会计学课程改革试验,期待最终能从实践中总结出可广泛应用的成熟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健.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2010(30):149-151.
[2] 刘峰,杜兴强. 会计学通识课:理论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7):58-63.
[3] 付建华. 财务数智化基础研究[J]. 会计之友,2021(18):2-8.
[4] 王丹,孙永军. 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路径研究[J]. 当代会计,2021(09):133-135.
[5] 任兆晴.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思考[J]. 财政监督,2010(22):47-48.
(荐稿人:刘中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