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机理初探
2021-02-14吴蕾
吴蕾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对人才专业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顺应市场需求,学生多花费更多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却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等通识课程的学习。新时代,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在此背景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因其哲学部分具有“科学之科学”、经济部分“经世济民”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灯塔”的性质,对学生解决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对立、矛盾的问题,厘清二者关系,平衡知识学习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
關键词:学科交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42-03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1]。由此可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入和广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马原”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如何,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等作用?文章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初步探索。
一、现实对话:高校 “马原” 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冲突对立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为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环境下如何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提出了新目标与新思路。然而,高校思政课尤其是“马原”课程与专业课的融合度低,甚至出现了对立局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以往部分高校在教学环节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相互割裂开来,并且在专业课程的德育评价上也不重视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核,只关注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呈现”[3]。
(一)人才市场的需求偏好是 “马原” 课与专业课学习对立的根本原因
市场对专业化人才需求日益加大,是造成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人才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偏向专业技能型。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劳动形式的转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考核人才的标准大多是对专业技能水平的衡量,而忽视品德、才艺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造成的才过剩,“内卷”现象严重。高校规模扩张与人才市场需求有限这对矛盾使得部分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得不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学校的差异化教学是 “马原” 课与专业课学习对立的重要原因
“马原”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出现矛盾和学校也有密切联系。一是高等学校就业情况可排名,而德育水平无法量化。高等学校的就业率是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一项,是高等学校在国内排名的硬性指标。因此,学校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忽视了“马原”课程在内的通识课程的教育。二是“马原”课程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以“马原”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规模为例,“马原”课一般实行大班制,在课堂人数的安排上,一般会控制在120人以内,但遇到思政课教师奇缺的学校,也常出现200人及以上的课堂,这削弱了“马原”课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的教学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小班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两者对比下来学生会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会觉得“马原”课了无生趣且无关紧要。
(三)课程本身的获得感是“马原”课与专业课学习对立的内在原因
“马原”课程内容对比其他几门思政课程而言更加晦涩难懂。“马原”课程内容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鲜有获得感。与之相对的是专业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能够迅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获得感较强。如此一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挤占“马原”课时间学习专业课程,造成了两者学习时间上的对立冲突。
二、理论推演:高校 “马原” 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涉及各个领域,例如历史、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很多方面,如果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很难理解其中真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浓缩,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涵盖各个方面,为其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提供可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专业学习补给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社会发展历程表明,具有“科学之科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贯穿其中的观点和方法能够指导人们解决现阶段所遇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它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辩证思维方式,例如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例如生物学、物理学等,能够让他们从个别实验中总结出普遍应用的规律,将书本的普遍规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例如经济学、医学等学科。将所学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从而加以研究,也可以将学科对象零散的个体看作是整体进行分析;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样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法学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截取感性的片段,然后从中发现必然的因素,再将这些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实现抽象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相结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可以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理解其他专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专业学习精准定位,增强学生现实关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世济民”的性质。这一学说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现象的憎恨,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现实关怀,为学生专业学习指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却大大限制超过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5]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家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看到了广大贫苦百姓劳动被异化。他们深入到无产阶级之中,探寻资本家不为人知的秘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指向经济领域,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终极关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准专业定位,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在社会上究竟能发挥何等作用,增加专业学习的兴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增强现实关怀。
(三)科学社会主义为专业学习提供情感归属,修正学生价值倾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鲜明的学理性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又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因此有着“理想灯塔”的性质。其他学科建设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为指引,如此一来就能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提供情感归属。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够帮助学生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流毒的侵袭,抵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另一方面,科學社会主义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对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也是如此。唯有学习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对所学专业更加笃定,从而树立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实现路径:学科交叉视域下“马原”课程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科学息息相关。因此,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充分发挥“马原”课程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消除学生对“马原”课的偏见
“马原”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笔者所授2020—2021年第二学期“马原”课程教学为例。在学期开始之前,按照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时等做出整体的规划和安排。根据“马原”教材内容及当前热点确定实践主题,根据学生人数及专业分出相应的组别,选出组长,由组长代表该组进行抽签,确定实践成果展示次序和展示主题。各小组结合自身专业确定实践展示的具体内容,在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优秀的实践成果纳入优秀作品集。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将专业知识与“马原”知识进行融合,用“马原”思维指导专业学习,用专业内容丰富“马原”理论,实现专业课程与“马原”课程学习的均衡,减少学业压力和焦虑,纠正自身之前将“马原”课程与专业课程对立的理念。
(二)打磨 “马原” 课程教学过程,拓宽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思政课程是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则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教育理念,有利于实现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6]。为了发挥“马原”课程的作用,实现“马原”课程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不断打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的“马原”理论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遵循思想政治规律,关注国际国内大势,在不断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的同时,积累知识素材,细化隐形思政的浸润、深化和拓展作用;二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作为专业课程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穿插“马原”相关知识,实现德、智双丰收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人才评价多元体系,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和社会必须重视高等教育人才的出路,专业知识水平不应该成为人才市场唯一关注的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因此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从“马原”课程内部评价体系来看,不应该仅仅用一张试卷衡量学生学习成果,而应细化评分标准。例如可以按照夯实基础、打磨专业、互动实践三个环节推进“马原”课程建设,在三个环节分别给学生评分。从“马原”课程外部评价体系来看,不应该将“马原”课程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应贯穿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即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不应该仅仅将政绩、效益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而是要量化其品性,促使保持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18-08-20)[2019-02-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 html? from=timeline.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 王仕国.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8(01):49-5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5卷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6] 王立国,李子晗.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01-103.
(荐稿人:刘然,湖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