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育本真的再思考

2021-02-14杨梓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减

杨梓旋

摘  要:哲学中探讨的“真”是指真理和本真。所谓本真则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本真性的认识,追本溯源,加深对教育最根本的认识,才能找到教育“生命性”力量的本源。文章将在“双减”大背景下,基于对人文主义的认识,对教育本真进行再思考,以期使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能在有温度的教育场域中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双减;教育本真;教育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52-03

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教育内容,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引发了对人本身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

在现行的教育之中,“规格化”的流水线式教育更多的是以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方式去塑造教学环境;以功利性为导向的狭窄教育模式使学生成为被潮流裹挟着的考试机器,家长变成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坚定维护者,学校教育更加偏重对分数的追求。青少年自杀、意外伤害、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哀。当前,中国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本真。近来“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其用意是使教育向阳发展。这一举动充分说明了如何复位中国教育的本真,已经引起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理性反思与深切关注[1-3]。

一、何为教育的本真?

《什么是教育》是德国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名著,深入详尽地探讨了教育的本真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活动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换言之,教育是灵魂教育,而非理智堆积。”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社会的进步,都在促使着教育的变革。因此,未来教育要从人类未来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着眼,赋予教育以人性的温度。在以技术信息发展为主的技术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之中找到教育生命性的气息,从而达到教育在新高度上的新的平衡,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过程进行具体思考,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全过程中,熔铸对儿童的信任、关爱、成全、理解,使教育更具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存在孤立的自我价值的。对个体来说,教育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和有尊严,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为人类、社会和自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这也恰恰是人的价值所在。在与他人、他事的关系中,人的价值会得到升华乃至不朽,这就需要对自我、对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教育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打破原有的自我认知,跳出舒适圈,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必然要和他人、与这个现有的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互融,实质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精神与品格,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独特价值,成为自己的强大现实基础。《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与家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相联结。这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观,也是几千年文明建立起来的教育秩序基础。只有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包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的返璞归真[4-9]。

教育只有回归到关注生命的内在成长,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给当下的教育发展增添属于人性的温度,让教育在新的技术与方式中打破教育时空的矛盾发展,找到属于教育本身的时代意义。

二、当下教育:教育本真迷失

当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各种价值取向,石中英教授提出的“价值平衡”策略,为人们在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上打开了新思路。

不论是各种社会机构团体,还是学校、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换言之就是对人才的要求)。不论是什么背景的家庭,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都需要取得核心教育价值观为前提的平衡。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许多学校和家长出现了偏离核心教育价值观的现象,他们更崇尚英才主义教育,这种主张选拔性教育的价值观取向,倾向于更早地发现人才,培养英才,这就导致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滋长。目前的特长生考试,已逐渐演变成择校的敲门砖,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特长,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某种真正的爱好和特长。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强调“做一个有独立意志和人格追求的健全的个体”。修身是为了更好地成人,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关系,要求个体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还需要自省自讼和自我反思,做自己精神生活中的主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人的思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教育,人可以扩大视野、获得知识、开发思维、发展能力,这些正是提高生命的价值与质量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知识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也在教育实践中处处体现,比如,幼儿园的小学化、各种火热的校外培训、拓展,这些渗透着学科知识超前化的现象,使家长无奈又焦虑,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控制教育实践的顽固程度超乎想象。“十年樹木,百年树人”本就说明着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极具独特性的活动,所以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15]。

三、面向未来:教育回归本真

(一)关于教育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对于教师都有着极高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教导学习、解答疑惑之中,总会以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进而世人认为皆是如此。但教师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具有生命力的人,并不是神。尤其是在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使得知识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多种方式简易获得,这也极大地打破了传统文化之中对教师是一个“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狭隘界定。这就需要改变老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是生命成长的引路人。在金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校园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对于教育者而言,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与要求,教师们要警惕外部环境的侵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学校和社会也要对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怀,在价值观、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诸多方面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和情感发展需要,从素质关怀逐渐转变为生命关怀[16]。

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生命价值,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人是一个具有双重生命的复杂生命体,既有世俗物的存在,又有高贵的精神存在。没有物质,只讲精神是空谈。只讲物质,忽视精神是庸俗。教师,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

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成长,人又是一个文化的存在。通过自主构建独特的教师教育教学文化,反思总结教师培训实践经验,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以一套富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方式沟通着人们的思想。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教育的“品牌”就需要建构独特的教师教育文化和凝练集体智慧,以达成教师对教育的认同感,实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最终实现幸福和快乐的教师专业成长体验[17]。

(二)关于受教育者

教育包含“教”与“学”,“教”有“教之道”,“学”有“学之道”。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对食物上的满足还有对知识的渴望,对于学习而言,首要的一点便是立定志向,在学习中培养健全的人格、享受生命和体验人生。人在内外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下,人性也在不断变化,并做出选择。随着当下教育时间和空间被新技术打破,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得到解放,在多种形式下,通过教师来掌握知识已经不是唯一方式,但这也是师与生之间能够进行生命与生命之间温度交流的重要时刻。在教师那里,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对教师人格魅力、精神品格的一种学习,这远比知识的习得更加重要。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如今并不缺乏对知识的获取途径,缺少的是对生命的积淀。“学生”这一角色,也不只是在系统的教育之中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自己成为学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句流传千年的经典,直至今日也依旧闪着人文光芒。

坚持既定的道德价值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自我领悟与自我成长是教育的重要法门。当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时,懂得生命的珍贵与难得之时,就要培养学生深入生命价值内涵的思考。以志愿服务培育奉献精神;以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生涯发展规划,明确人生目标。面对拥有健全人格,具有一定独立思考意识的学生时,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透过人生表象看到人生的本质,不沉迷于人生表象而不能自拔[18]。

四、总结

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技术,更不是机器。“双减”政策下都在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把中国教育拉回最初的起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鸣。教育并不是抽象的理论,它蕴藏在教育环节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双减”背景下,通过回归教育本真,探求教育最为本真的价值,助推正确教育价值观念的建立和教育价值秩序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41-63+84-115.

[2] 覃明兰. 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J]. 教育研究,2018,1(02):33-35.

[3] 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美吉·阿比多耶. 第四次教育革命[M]. 吕晓志,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4] 梅佳雯.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浅谈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8):21.

[5] 佚名. 回归教育本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访广州市南海中学谢虎成校长[J]. 教育信息技术,2018(09):14-15.

[6] 包叶红. 追寻教育真谛回归教育本真——有感于美国教育[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05):365-366.

[7] 佚名. 让教育回归本真以生本激扬生命——罗阳二中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扫描[J]. 现代教育论丛,2011(02):15-16.

[8] 李海林. 教育回归“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的落实——新理念呼唤个性化办学[J]. 上海教育,2010(22):20-21.

[9] 王琳. 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兼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态环境[J]. 学术论坛,2012,35(09):195-199.

[10] 侯怀银,王俊琳. 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历程、主题和趋势[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4):97-103+113.

[11] 孙旭颖. 自由与超越:唤醒教育的本真——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看我国当代教育改革[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3):106-110.

[12] 李晓蕾. 追求教育之自由真谛——对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解读[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162-163.

[13] 余小茅. 试论多维视野中的本真教育——基于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视角[J]. 北京社会科学,2015(02):105-111.

[14] 黄英杰,崔延强.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 复旦教育论坛,2012(01):49-54.

[15] 李峻,刘玉杰. 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 大学教育科学,2007(04):15-19.

[16] 邱立国,赵薇,黄接. 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中人文关怀观点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35-136.

[17] 陆韵. 论大学生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于雅斯贝尔斯之大学理念[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2):32-33.

[18] 白逸仙. 大学教育: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貝尔斯大学理念解读[J]. 辽宁教育研究,2008(05):88-91.

(荐稿人:李杰,沈阳九十七中高级教师,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