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精神育人的培养路径

2021-02-14王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人文素养高校

王婧

摘  要:要推动文化育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必须抓牢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课堂教学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非常必要。通过对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大学教师如何把握课堂人文素养精神的价值引领,有助于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精神的育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堂教学中缺乏信息化时代的适应性、人文素养精神的育人方式机械化、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监督机制等。本研究经过剖析相关问题,建立了课堂教学与人文素养精神相结合的育人模型,进一步探索培养路径,即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堂互动等角度出发,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引领功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07-03

人文素养精神育人在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形式。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所属学科范畴和面授教学的文化属性,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较佳培养路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阐述、解构、批判等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可提高学生在理解、思辨、逻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产生人文情怀,并将其应用到实习实践以及工作当中。

《管子》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因此,全面培养本科高校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是当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一、人文素养精神育人在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本科高校教学区别于中小学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学术性,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托,通过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展示和讲授,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本科高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蕴含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是任何学科的育人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精神内核,这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培根的经典阐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2]因此,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塑造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需要依靠文化的教育功能来实现[3]。也就是说,教师本身肩负着两种传输文化的职能:一种是显性的,即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用语言符号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输出知识。学生收获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规范,用于解决专业技术领域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教师的价值观引领、逻辑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的表达输出。青年学生正值塑造三观的关键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非常必要。这两种职能在课堂教学中是统一的、互补的。人文素养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内核是传承文明,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手段。人文素养精神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如图1所示:

二、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一)专业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精神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输知识和观点的固定场所。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都是通过教学传递知识发挥作用。在专业理论知识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普通话、规范文字,结合专业技术展示的规范化工具,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按课时进行讲授。

在教师授课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学过程需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授课内容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具体到抽象。专业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精神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凡事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处事能力;第二,体现专业文化知识实质的育人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输出的是专业领域的文化知识,用文字、图片或者符号、公式来表现,实质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文化知识与自身的学习联系起来,弄清楚理论知识原理,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养成其对待知识和工作的严谨态度。

(二)教学设计中隐含逻辑思维的系统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逐步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中包含着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解读和程序性的讲授,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思路都会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主要是逻辑思维。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专业知识来说,知识的程序性、技能的专业性、情感的可亲性、态度的严谨性,更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待授课内容的认真态度,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能够感染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每一堂课中教师所传递的人文精神的力量、人文情感的温度以及人文情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思考问题时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逻辑思路。这对教师备课以及授课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更应加强备课、授课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营造精彩、逻辑思路清晰、引人入胜的课堂,进一步影响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的直接性体现了文化传承

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斯普朗格认为只有具备了“团体精神、客观精神、规范精神、人格精神”[4],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任何国家和社会,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精神的孕育。我国历史悠久,人文精神丰富,既是国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授课聚焦在课程进度上,学生将学习聚焦在期末分数上,忽略了文化传承中的人文素养精神。

在人文素养精神培育中,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讲授主体的引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输出理论知识,又要对人文精神进行传承。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二是专业知识的输出。教师最终输出的专业知识不是僵化的、滞后的,关注的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知识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感性相结合,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本身是碰撞智慧火花的载体。教书育人也是依据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文化特性等,引导和传授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偏向理论,建立在各种文字、图表、符号、公式的模拟情境中,课堂上师生双方通过围绕不同问题和主体进行学术交流和辩论,不同观点间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可使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师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出他们在知识理解中的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辨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反思和创造能力,使之迅速成长,能够有效辨别社会中良莠不齐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缺乏信息化时代的适应性

本科高校的运转机制势必对人文素养精神培养产生一定的制约。高校学分制要求学生修够相应的学分,才能够达到毕业的标准。一方面,学生将眼界和目标集中在通过期末考试并取得学分;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聚焦在输出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5]。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设计和授课内容也很难跟上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活动,对应学科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应展示其学科的精髓。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精神培养相融合,引导并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本科学生的基础,只有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精神的育人方式机械化

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教师按照教学周期规律,将课程按照学期周计划进行集体授课。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遵守授课、批改作业、期中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导致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精神育人存在一定的机械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课堂活动、为靠近学期评价前列而进行“讨好式”教学、为达到创新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学术深度、为大量采用信息化媒介而浪费更多课堂时间等。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时期,课堂教学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因此,要改善育人方式的机械化问题,需要高校管理工作与教师教学工作协同进行。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灵活的方式监督教育教学。如面临现阶段本科生班人数普遍较多的情况,可对教师组织期中考试、批改作业等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在学术引导、期末、实习实验等方面适当严格要求。在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当加大对教师备课、授课效果的监督,也可组织开展专业领域和人文领域的讲座,组织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三)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监督机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课堂监管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一方面要讲好每一堂课,另一方面还要在课堂上督促学生认真听讲,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本科高校的在校生主要集中在19至23岁,他们离开父母独立在大学校园生活、学习,往往存在自由散漫、沉迷电子游戏等行为。尤其在课堂上,由于可以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导致很多大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教学效果较差。本科班的人数都在40人至70人不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用心讲好课,又要兼顾学生学习效果,势必会影响课堂的授课质量。

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中,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授课内容至关重要。由于专业知识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将人文素养育人和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人文精神的培养来引导学生提高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塑造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认知,使其自觉发愤图强。将教师监督的外因逐步转为自觉学习的内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良性互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精神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新时代人才。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精神培养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简单或炫技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自己对专业知识内涵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中摒弃僵化、死板或形式化的方式。一线教师需要认真反思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精神的融入,从而塑造大学生完整的品格和综合素质,用传统文化精髓来驱动和提升大学生自我更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丹. 《管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人文天下,2018(15):21-25.

[2] 余文森. 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论意义[J]. 教育研究,2018,39(03):7.

[3] 叶长红.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4] 郭元祥,刘艳. 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40(04):31-37.

[5] 鐘启泉. 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其课题:把握“学科素养”的一个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1):11-23+46.

(荐稿人:张文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人文素养高校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