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疗效的影响

2021-02-13吴芬霞胡仁标

中外医疗 2021年35期
关键词:降糖亚组抗结核

吴芬霞,胡仁标

1.福建省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福建宁德 352100;2.宁德市蕉城区医院感染科,福建宁德 3521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糖尿病患者全身状况较差,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以一直是肺结核的高发群体,二者合并后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病情恶化,且给治疗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降糖与抗结核双重方案进行治疗,但取得的疗效却参差不齐[2]。研究发现,血糖控制效果对于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疗效具有直接的影响[3]。为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该研究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该中心登记的10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与98例单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中心登记的10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58例,女性44例;年龄46~75岁,平均(60.52±4.85)岁;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6.02±1.47)年。选择同期该中心登记的98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46~76岁,平均(60.50±4.82)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5]对于肺结核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其他肺部疾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有精神系统疾病。两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时,该次研究经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常规降糖方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抗结核治疗方法:其中强化期用药为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规格:每片含利福平150 mg,异烟肼75 mg,吡嗪酰胺400 mg,乙胺丁醇275 mg;国药准字H20051903),以上药物持续治疗3个月。巩固期用药为异福片(规格:每片含利福平300 mg,异烟肼150 mg;国药准字H20103325),以上药物持续治疗6个月。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治疗原则。研究组降糖治疗方法:根据自身机体情况、血糖指标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同时遵循糖尿病饮食结构,合理开展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

①完成治疗后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肺结核病灶吸收、痰菌转阴率。其中结核病灶通过《肺结核影像诊断标准》[6]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肺结核病灶吸收≥50%为吸收。②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③评估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空腹血糖值为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4%~6%表示血糖控制良好,上述指标之外为血糖控制不良。比较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患者的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④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恶心/呕吐、肝功异常、嗜睡、头晕、皮疹、口干、便秘、低血糖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对比

研究组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对比[n(%)]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s)

表2 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s)

?

2.3 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患者的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对比

血糖控制良好亚组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患者的肺结核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与肥胖人群的增多,该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7-8]。由于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物质代谢紊乱情况,极易导致血管、心脏、肾脏等组织慢性损伤,加之机体免疫力降低,所以一直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群体。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多伴有盗汗、咳嗽、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胰腺代谢负担,干扰了胰岛功能,所以该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9]。据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结核的概率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10倍[10]。肺结核与糖尿病二者相互影响,不仅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与病死率,还能够促使糖尿病患者成为肺结核患者的重要传染源,进一步扩大疾病传染范围[11]。因此,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应同时进行降糖与抗结核双重治疗。

有研究认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即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能够提高抗结核疗效,缓解肺结核症状表现[12]。陈志飞等[13]学者分析了89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患者痰菌阳性率为58.43%高于单纯肺结核组41.10%。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肺结核病灶吸收率80.39%、痰菌转阴率为74.51%低于对照组的96.94%、94.90%(P<0.05)。可见,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时更为棘手,究其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对免疫细胞转化与扩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继而降低了免疫功能,增加结核杆菌的易感性[14];高血糖状态所致的微血管病变能够累及肺部,造成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氧分压上升后能够为结核杆菌提供良好的滋生环境[15];糖脂代谢紊乱者体内往往蓄积大量酸性物质,降低组织免疫力,加之葡萄糖无法进入到细胞内,减少了细胞能量供给,无法有效促进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杆菌,导致病灶吸收效果不佳,甚至呈持续恶化状态[16-18]。吴传湘[19]学者分析了47例血糖控制良好与31例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资料,结果发现两组抗肺结核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组痰菌转阴率为93.62%高于血糖控制不良组的74.19%。该研究对不同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下的抗结核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空腹血糖(5.80±0.20)mmol/L、餐后2 h血糖(6.89±0.19)mmol/L与糖化血红蛋白(5.68±0.32)%均低于治疗前(8.28±0.59)mmol/L、(11.02±0.68)mmol/L、(7.56±0.47)%(P<0.05)。同时,血糖控制良好亚组肺结核病灶吸收率为89.33%、痰菌转阴率为85.33%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的55.56%、59.26%(P<0.05),这与上述结果相近。可见,良好的降糖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抗结核疗效,其原因可能为:血糖控制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提高了机体的抗感染功能,且免疫增强后能够阻断糖尿病与肺结核的相互促进关系,利于机体功能恢复,继而强化了整体疗效[19-20]。学者李泽峰[21]的研究也证实上述观点,其认为强化血糖管理能够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结核治疗效果,进一步促进病灶吸收与痰菌转阴。从安全性来看,研究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84%)与对照组(5.10%)相近(P>0.05)。可见,降糖方案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疗效,临床应重视此类患者的血糖管理工作,以保障整体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降糖亚组抗结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移动度分析
槭叶铁线莲亚组的研究进展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快乐降糖“穴”起来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