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坪会师及其历史意义与启示

2021-02-13李灏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会师中央红军

◎李灏轩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永坪会师作为长征八次会师之一,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目前,学术界关于永坪会师的研究较为薄弱,仅有赵耀宏于1986 年发表的《永坪会师及其意义》一文,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永坪会师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原因和启示进行简析。

一、永坪会师的历史背景

由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盛行,红二十五军被迫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进行战略转移,辗转各地,最后选择了红军长征以来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于1935 年9月16 日到达永坪镇与陕北红军实现了革命力量的联合。

(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统一而来,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央武装起义的方针,指出“党应该掌握武装力量……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领导了清涧、渭华等起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谢子长、刘志丹同志作为“井冈山道路在陕西的代表”[2]不畏失败,继续领导武装斗争。1931 年10 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的陕北支队转战至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同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 月24 日,在中共陕西省委的批准下,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二十六军在刘志丹的领导下英勇作战,相继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边界根据地和以南梁为中心的根据地,6 月,在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后,上述两根据地连成一片。11 月,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以刘志丹为主席的陕甘边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见雏形。

1930 年10 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陕北特委编制游击队、深入土地革命,经陕北特委批准,高朗亭、刘善忠等人筹资买枪在陕北地区搞秘密串联,发动群众。1932 至1934 年上半年,中共陕北特委将农民武装组成红军游击队,在横山、清涧、延川等11 个县境内开展游击战争。8月,开辟了安延、绥清、葭吴、神府四小块根据地,到1934 年底,陕北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二十六个支队,分布在陕北各县”[3]。1935 年 1 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陕北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27 军。1935 年 2 月 5 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的红军斗争。红26 军、红27 军在以刘志丹为主席的西北军委统一指挥下,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相继解放延长、延川等6 座县城,使陕甘边和陕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在20 多个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 余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 余人”[4]。从此,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主力长征以来硕果仅存的较为完整的根据地。

(二)红二十五军团的被迫转移

由于张国焘错误的战略指挥以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1932 年10 月,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的“围剿”,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实施战略转移。11 月30 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将根据地分散的红军力量统一组织,建立红二十五军。此后,红二十五军积极向外线捕捉战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老苏区边缘开辟新根据地这一战略难以实施。因此,1934 年农历九月,中央派程子华同志传达重要指示:“经过敌人第四、五次‘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受到暂时的失败……红二十五军应该离开老根据地,另找地区发展新的根据地。”[5]1 月16 日,红二十五军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了长征,在国民党“鄂豫皖三省追剿队”的穷追猛打下,红二十五军越过平汉铁路,翻越伏牛山区,打破敌人封锁,打赢庾家河战斗,顺利到达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

鄂豫陕边界,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12 月10 日,鄂豫皖省委召开庾家河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开辟新的根据地。会后,红二十五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1935 年4 月鄂豫皖省委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改组为鄂豫陕省委,领导鄂豫陕根据地的工作,5 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 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2000 多人,发展党员38 人,成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十个区46 个乡314 个村的政权,人口近50 万,耕地面积90 多万亩”[6],初步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使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于1935 年4 月20 日发动30 多个团的兵力,统由杨虎城指挥,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省委根据实际敌情采用“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经过两个月的机动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继续掌握主动,把敌人调出根据地,扩大影响,补充兵员和物资,省委决定:“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6]进逼西安途中,红二十五军从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处得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四川会合,有北上动向。7 月15 日,鄂豫陕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认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7]是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决定率二十五军西征北上,与红二十六军会合,策应中央红军,命鄂豫陕特委郑立三同志领导留下的武装力量,坚持革命斗争。会后,红二十五军从沣峪口地区出发,先后经过鄠县、盩厔、江口镇等地,相继攻克双石铺、两当县城及天水县城北关等地,为摆脱增援敌军,红二十五军强渡渭水,沿西兰公路东进,攻克德隆县城,翻越六盘山,逼近平凉县城,渡过汭河,在灵台县和崇信城灵活作战,这时,敌军调动四个师对红二十五军合围,情况危急,省委决定北上陕北苏区,9 月15 日顺利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成为长征到陕北的第一支红军。

(三)两军会师

在西北根据地军民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再次调兵遣将,“组织五省近15 万国民党军,重点‘清剿’陕北苏区”[8]。正当此危急时刻,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进入陕北苏区,9月7 日到达陕北保安县豹子川,9 日到达保安县永宁山,受到了陕甘边苏维埃主席习仲勋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的热烈欢迎,刘志丹率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赶赴延川县永坪镇欢迎二十五军。18 日在永坪镇广场上举行欢迎仪式,陕北红军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将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组建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刘志丹。

永坪会师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的盛行,全国革命根据地除西北外,全部丢失殆尽,南方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同时,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的不懈探索和艰苦斗争下,相继取得了两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陕北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革命热情高涨,处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要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陕北根据地已成为长征红军最佳的落脚点。第二,中共中央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这就决定了长征战略转移的大方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东可出至华北抗日,北可与苏联取得联系,南可联系国民党进步人士斡旋共同抗日事宜,落脚陕北根据地可将“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变成现实的军事部署,彼时,陕北根据地已成为抗日斗争的唯一出发点和前进阵地。永坪会师正是北上抗日方针和红军战略转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全国革命发展的果实。

二、永坪会师的历史功绩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9]不同人、不同阶级在相互的冲突与斗争中形成的不同分力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便是历史合力,这一历史合力影响着社会历史的最终发展。永坪会师前后,长征红军、陕北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在相互的冲突与斗争中形成的历史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央红军立足陕北,加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结果。

(一)永坪会师推进了党中央到达陕北的进程

永坪会师前,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在客观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红二十五军在战略转移的途中,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从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动向。同时,蒋介石调集部队向川、陕、甘地区合围,妄图堵截红军主力北上。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丰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做出“率红军西征北上,与红二十六军会合,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10]的决定。红二十五军到达江口镇后,进行了西征北上的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军政委员吴焕先亲自对全军动员,提出了“配合两大红军主力和迎接主力红军北上”[11]的战斗口号。红二十五军攻下双石铺,从俘虏和《大公报》提供的信息证实了我军主力正在北上,国民党集结重兵实行堵截。军领导决定,趁敌人后方空虚,兵力薄弱,立即出其不意插入甘肃境内,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吸引敌人,减轻其对主力红军的压力,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北上行动;陕北根据地在谢子长、刘志丹等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相继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二次围剿。陕北根据地的发展引起蒋介石的恐慌,匆忙调集5 省部队共计15万余人,采取碉堡政策和“稳扎稳打”的战术进行第三次“围剿”,企图全歼陕北红军,摧毁陕北根据地,让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无立足之地。陕北红军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密切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

永坪会师后的9 月20 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进驻甘肃岷县南部哈达铺,在哈达铺收集到了许多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的旧报纸,有《大公报》《晋西日报》《民国日报》等,他们了解到陕甘两省有可观的红军和根据地,且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其中《大公报》专门登载了关于红25 军徐海东的有关动态消息,这样与中央红军既定北上抗日大方向一致,毛泽东迅即找到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开会,决定落脚陕北。从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的战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永坪会师对推动党中央到达陕北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永坪会师为党中央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

永坪会师前,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只有5000余人[3],面临着10 倍于己的敌军“围剿”,情况十分紧急。此时,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历时10 个月,辗转近万里,与陕北红军在永坪镇成功会师,红二十五军战士、指战员经受了长征的磨砺,保存和锻炼了革命骨干。永坪会师后与陕北红军组编为红十五军团,共计7000 余人,壮大了陕北红军的武装力量,为第三次“反围剿”提供了战斗力保障。面对敌人的围剿,红十五军团主动出击,在延安与甘泉之间的劳山地区伏击敌军,“毙伤1000余人,俘获3700 余人……缴获大量物资”[12]。红十五军团打赢了劳山战役,以胜利的姿态迎接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

中央红军经过艰难的长征,到达陕北后,经费比较困难,红十五军团以高尚的革命精神给予中央红军以经费、物资的支持,从仅有的七千元中抽出五千元支援中央红军,[13]不仅如此,红十五军团决定“每个连队抽出机枪三挺,弹药若干,抽出部分衣物、医药用品以及榆林桥战役和劳山战役中入伍的解放战士”[11]全部无条件支援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在陕北得以立足离不开红十五军团的无私支援。

(三)永坪会师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华北事变后,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深,1935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红十五军团为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坪会师后,面对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红十五军团相继打赢了劳山、榆林桥战役,重创东北军,并对东北军进行抗日宣传,使其产生厌战情绪。值得一提的是,榆林桥战役后,曾当过张学良警卫营长的国民党团长高福源被俘,红十五军团对他进行统战工作,使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转变,赞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自告奋勇搭起东北军与红军互相沟通的桥梁,留在张学良身边负责与红军联络”[14]。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郭洪涛曾评价:“这位高团长的确在最初我们同东北军沟通联系上起了一定的作用。”[15]周恩来后来回忆西安事变时曾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东北军即开始围攻。徐海东部(红十五军团)首先把东北军打垮了一个师、一个旅,后来又打垮了一个师。于是东北军的官兵不愿意内战,要求抗日。中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向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双方取得默契,互不攻击。”[16]可见红十五军团对东北军在战斗上进行打击、在政治上进行统战宣传的战略成效显著,对于国共双方在西北地区局部停战、推动西安事变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永坪会师的深刻启示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近平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出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7]永坪会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无论何时都要坚定党性原则,坚持革命理想;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与错误路线做坚决斗争。

(一)坚持革命理想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关键之举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先后转战到豫西、陕南、甘肃、陕北等地区,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坚定革命理想,在危难时刻也不忘配合党中央的战略转移,为中央红军北上赢得先机。永坪会师后,中央红军长途跋涉到达陕北,受到了陕北红军的热烈欢迎,以徐海东为代表的红十五军团,给予了中央红军经费、武器、人员等方面的援助。历史表明,红二十五军坚定党性原则,坚持革命理想,为党中央成功立足陕北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再次昭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8]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县、村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喜迎收官之年,落实“打伞破网”,推动“行业清源”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人民至上,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好吃的肉都被吃完,剩下难啃的骨头。反腐倡廉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不收敛不收手现象仍未完全遏制,腐败隐患犹存且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压舱石”,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广大党员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的问题,要把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同反腐倡廉斗争结合起来,同学习“四史”联系起来,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者和实践者,在思想上筑立一道牢不可摧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墙,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谱写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西北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长征期间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究其原因就是以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为代表的陕西党团组织“坚决执行毛主席正确路线”[19],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陕西的独特地情结合起来,与错误路线做坚决斗争,走出陕西的井冈山道路,得以让陕北成为党中央的落脚点;永坪会师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此时,党内有分裂主义的干扰,张国焘另立“中央”,企图分裂党和红军,而徐海东属于张国焘的旧部下,红二十五军也隶属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中央红军该何去何从?可贵的是,徐海东同志坚定党性原则,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反对本位主义,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做坚决斗争,不仅对党中央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而且给予中央红军物资援助。历史表明:长征的胜利就是无数同志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的胜利,就是同错误路线进行斗争的胜利。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今天,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就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维护党的原则,加强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决服从党中央的正确指挥。

纵观永坪会师前后,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永坪会师在红军的长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壮大了陕北红军的力量,打破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把陕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永坪会师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能从中汲取红色营养,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而奋斗。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会师中央红军
天宫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