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阅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2021-02-11邵艺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向素养教材

邵艺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做些什么?光明日报时评说:“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这对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发挥创意,灵活进行任务重组,研究初中语文“1+X”任务式阅读教学,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方法为主方向,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各种心理社会资源关注时事,敬畏生命,独立思考,亲近文明,引导学生将“小我”放进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大我”中。

2016年,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提出:“区分不同课型,采用‘1+X’的方法,鼓励学生阅读。”并提出了“1+X”阅读方式,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教学习惯”。据此,我们在疫情期间实践初中语文“1+X”阅读:“1”指基础知识能力,即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学段的学情,研究部编教材,确定具体的知识能力训练点;“X”指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能力方法,提升素养,所选的若干篇相关的文章,使学生在“1+X”的组合阅读中拓展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现阶段对于“1+X”阅读模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1”和“X”关系、组合方式的探讨。但对“1”“X”的概念没有具体的界定,使得“1+X”阅读教学和“群文教学”“主题阅读”“项目学习”“大单元教学”没有明晰的区分。另外这些理论研究对一线教师如何确定“1”,如何选择“X”缺少实操层面的指导。

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式,切实体现教材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通过“1+X”阅读实践研究,构建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丰富与完善相关理论研究。

我们充分依托部编教材,在现阶段已有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疫情的特殊背景和初中学生居家学习的学情,在线上教学中开展“1+X”阅读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对实践案例的研究,构建“1+X”阅读的模式。具体课例研究如下:

“中国人的壮举” 中国人在科技上有令世界矚目的壮举。我们这次抗疫也是壮举,钟南山说中国人两个月能稳定住疫情堪称奇迹。语文教材选辑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我们以此为“1”,选择了同主题的体现中国人壮举的文章,尤其是疫情期间有关钟南山等人逆行抗疫的文章,让学生对中国人的壮举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里的“1”指选文,“X”指向选文阅读量增加,这样的同主题多文本的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民族之魂—陕北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 疫情期间,罹患病毒之后仍然读书的“方舱哥”一下子刷了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文明的力量”确实震撼人心。我们希望学生也能用“文明的力量”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难忘的非常时刻”。于是我们以《安塞腰鼓》为“1”,以《黄河颂》和历年中考阅读涉及的《又临黄河岸》《信天游》《红星照耀中国》为“X”, 突出语文学科素养,彰显立德树人的特色。这里的“1”指选文,“X”指向同风格的多文本的组合,指向整本书阅读,可以由单篇阅读拓展到整本书阅读。

“诗骚品读—疫情期间一个‘风月同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发现: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的句子,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与之共鸣。文明的力量之于抗击疫情尤为重要。“风月同天”这样温暖人心文字,让我想到了叶嘉莹先生的话:“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爱一个国家首先应该继承其优秀的文化。我们以这两句诗为“1”,让学生自己去找在疫情期间能鼓舞人心的唐诗宋词中的“X”。进而我们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所找的“X”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经历和风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里的“1”指阅读,“X”指向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拓展性学习。

疫情期间“1+X”阅读实践研究,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其实,不仅是“不同课型”,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不同文体、不同知识与能力点都可以采用“1+X”的方法。如何确定、如何组织、如何实施,这就促使教师要有设计思路,而这个过程无疑就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同时疫情这一特殊时期,“1+X”这一阅读实践模式,更有利于我们将教学设计整体化,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毕竟“X”留给学生的开口更大,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丰富这个“X”。

猜你喜欢

指向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