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乡土文化 践行农耕劳动教育

2021-02-11周婷婷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耕种养校本

周婷婷

我们身处一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学生离传统的农业劳动和体力劳动越来越远。学生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农耕劳动,但是他们对农耕劳动却又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此,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积极通过“朝花夕拾”种植园及校本课程“蔬菜种养乐淘淘”给学生提供接触农耕劳动的良好条件。本课程是我校在三年级开展的一项校本化课程,本文以此课程实施为例,探究农耕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

我校创建于1914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农村老校。基于学校“仁爱、敏学、强体、特立”的育人目标,我们在课程开发时注重发扬地域文化传承的特色,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致力于打造最具乡村气息、人文情怀与科技范儿的学校愿景及特色课程体系。

我校的“朝花夕拾”种植园是一个集“育苗室”“温室大棚”“室外多功能种植园”“无土栽培实验区”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依托这一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又开发了“蔬菜种养乐淘淘”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农耕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还能亲自动手劳作,亲历植物的种养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我国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界定。有很大部分研究者将劳动教育界定为德育内容之一,或认为劳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虽然众说纷纭,但这些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劳动教育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提到的“小学农耕劳动教育”,是指在学校进行的农耕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在农耕劳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农耕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校为本,凸显校本课程特色 我校提出“心根教育”的教育哲学,以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为抓手,践行“为生命立心,为幸福育根”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朝花夕拾”种植园是我校的乡土特色资源,为开展农耕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我校三年级五个班围绕“朝花夕拾”种植基地,又开展了“蔬菜种养乐淘淘”的校本化课程。每个班分别选择一种蔬菜种养,有的班级种植黄瓜、有的班级种植青椒,有的班级种植西红柿……从最开始的播种到最后的收获,全班学生分组参与,每组学生负责一块“责任田”,每一位学生负责一棵秧苗。在经历了“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虫”“收获”等环节后,一棵蔬菜的种养才得以完成。在种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流汗劳作,还需要记录每一个环节的生长要素,完成《种养课堂》手册的填写。实践证明,这一种养课程充分结合了我校的教育理念,深入乡土特色,走近农耕文化,既充分利用了我校的丰富资源,又响应了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劳促教,践行“五育融合”理念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一理念下,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实施“蔬菜种养乐淘淘”校本化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普遍很高:平时不喜欢学习的和内向的学生都十分愿意投入劳动;平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也愿意为照顾好本组的蔬菜而努力。从开始的蔬菜播种到最后的果实收获,学生全程参与,他们对于劳动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怕泥土弄脏衣服,到最后愿意去羊圈和兔子窝收集粪便制作有机肥;从最开始不知道黄瓜苗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到最后能够和老师一起留取种子期待来年的播种。学生在种养课堂上表现得非常善于思考和探究,并且愿意吃苦劳作,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同时,学生在整个种养过程中,逐渐懂得了劳动虽然辛苦,但是劳动的过程却是愉悦的。我们坚信:学生会将自己在课程中收获的动力延伸到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劳动教育”也必然推动“德、智、体、美”四育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劳动当成一种习惯,从被动变为主动,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范为本,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蔬菜是日常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学生们对此都很熟悉。对于蔬菜是如何种养的,学生有许多疑问和探求的欲望。对此,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聘请了专业的蔬菜种养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农来指导学生如何科学种养蔬菜。课程中涉及的种植知识和劳动技能都尽可能做到科学和规范。在种养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填写《种养课堂》手册,规范记录蔬菜生长所需的各个条件和不同时期蔬菜的生长状况。此外,蔬菜的种养应是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的,教师会在教学设计时,根据蔬菜的生长规律来编排课程方案。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和实践,更加具体直观地感受各种蔬菜从最开始的种子萌发到后期的收获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种植方法,不仅培养了耐心和责任心,还培养了科学意识。

学校有限的劳动资源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我校的“朝花夕拾”种植园包含了育苗室、暖棚、试验田、农耕馆等功能区,这些资源可以基本满足部分年级的日常教學需求。但是由于场地和资源有限,学校无法让大多数学生都接受农耕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三年级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农耕劳动课。受课时的限制,有些内容仅仅是在教师讲解之后,学生简单地体验一下,未能达到真正的劳动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劳动意识严重缺乏 现阶段,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里,长辈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学生很少能有参加劳动的机会,于是逐渐养成了娇气、怕苦怕累、懒惰的坏习惯。在种养课堂上,有些学生嫌脏怕累,不愿意参与蔬菜的种养劳动;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劳动,只是把劳动当作一个新鲜事物,敷衍了事;有些同学在开始阶段还能坚持参与劳动,到后面阶段就开始放弃了。

本校的农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我校的“蔬菜种养乐淘淘”校本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农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合我校的乡土文化资源—“朝花夕拾”种植园在三年级学生中设置了为期一学年的农耕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种养课堂上学习的一些劳动技能并不是完全按照难易程度来设置的,因此会影响学生的掌握情况;上学期和下学期的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完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顺延;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劳动技能回家后没有机会再去体验和实践,不利于劳动习惯的养成。

转变师生的劳动教育观,提升本校“五育融合”的能力 劳动教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为劳动教育创造宽松环境。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只是关注成绩的好坏,很少关注到劳动习惯的培养。为此,学校要引导全体师生摒弃传统教育教学中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和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作为教学重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

构建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完善本校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而新时期下的小学劳动课程设计就要更具创新性和发展性,学校要对本校劳动课发展情况提高关注,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经验,依托本校的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相对完善,适应本校当前实际情况的农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制定课程目标体系时,要综合考量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掌握与其年龄心智相符合的劳动水平,促进其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提高家校共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在现阶段,多数家长更在意学生的学科成绩,宁愿让孩子花时间在学习上,也不愿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劳动上。孩子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贝,父母直接包办家里的所有劳动,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有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学生在学校上劳动课时,就会拈轻怕重,怕脏怕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想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校要引导家长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否则,再完备的教育计划,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在“蔬菜种养乐淘淘”校本课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依托家庭才能完成的,比如学生在学校育好苗后老师会让他们带一株回去种植,让他们练习独自种养蔬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劳动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这项任务如果没有家长积极主动协助学生,学生是很难完成好的。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宣传手册等方式來转化家长的劳动教育观,消除家长的不良心态,对孩子少一些溺爱娇惯,多一些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邀请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提建设性评价与建议,在学校劳动实践中倡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使家长辩证认识劳动教育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

猜你喜欢

农耕种养校本
农耕感怀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农耕园里收获多
安徽 大力实施种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袁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