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间玩具,植根传统文化
2021-02-11储姝
储姝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媒介,也是教育的载体。纵观市面上的玩具,大多体现着成人价值观与审美趣味,成人过分预制各种模式化的“玩具”,使玩具价值从开发幼儿创造力变为培养幼儿适应力,不利于幼儿天性发展。相比而言,我国民间玩具独具特色,取材于自然,制作简便,文化底蕴深厚。可在时代变迁中,民间玩具却如沧海遗珠般黯淡。党的十九大号召“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幼儿园可充分发挥幼儿作为民间玩具制作与玩耍的主体地位,创新性开展民间玩具活动,组织幼儿寻找自然材料,制作和玩耍民间玩具,帮助幼儿感知民间玩具和体验原始的做法玩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做法、玩法的创新,秉持儿童游戏精神,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民间玩具新时代的活力。
现以大班主题活动“拨浪鼓”为例,引导幼儿探索拨浪鼓新材料、新做法、新玩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初步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围绕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角度具体阐述“如何支持幼儿创新民间玩具”,以期为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家园合作活动“民间玩具展示会”结束后,民间玩具区摆放着各式各样自制或搜集的民间玩具,皮质优良,可发出悦耳声响的拨浪鼓引起幼儿争相玩耍,幼儿提议“不如我们在民间玩具区做拨浪鼓,这样大家都有拨浪鼓玩了”。基于幼儿生成的创作兴趣,教师围绕民间玩具拨浪鼓展开主题活动设计与审议。
首先,根据拨浪鼓制作、材料、功能等特征,分析拨浪鼓五大领域的教育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其次,预设拨浪鼓创新点,做一个“有准备的教师”,预设一定的创新方式包括新材料、新做法、新玩法和新功能,如此在活动过程幼儿提出新问题,教师才能及时“接得住”并“抛回去”,找准幼儿经验的增长点,帮助幼儿积累创新思考经验。最后,展开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主题资源准备,包括布置拨浪鼓主题区,提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工具;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手工制作,共探做法玩法等,为幼儿创新经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拨浪鼓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依据大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动手操作能力,以“感知—模仿—创新”的逻辑顺序开展为期四天的主题活动。
周一“拨浪鼓知多少”? 在谈话活动中了解幼儿对拨浪鼓的已有经验及兴趣方向,然后通过集体活动“拨浪鼓知多少”,感知拨浪鼓发展历史,了解拨浪鼓构造、材料和方法,提出拨浪鼓三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功能:乐器—吆喝工具—玩具,并让幼儿体验拨浪鼓的多功能性,为接下来拨浪鼓一物多玩游戏做铺垫。
美术区域中,幼儿用画笔表达出对拨浪鼓最初的感受,教师应注意观察和评价幼儿作品。特别是活动一开始的作品,应保持幼儿的创作热情。绘画过程中,幼儿在拨浪鼓旁边贴上羽毛说“拨浪鼓是可以飞的魔法棒”,教师捕捉幼儿兴趣,给予肯定并鼓励幼儿制作“魔法拨浪鼓”,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生活活动“击鼓传花”是传统拨浪鼓游戏,帮助幼儿积累拨浪鼓游戏经验。在家园共育中与家长一起设计拨浪鼓,能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且家长能更好了解孩子内心想法,为孩子提供帮助与支持。
周二“制作拨浪鼓”? 在周一感知拨浪鼓的基础上,进行拨浪鼓原型制作。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提供纸杯拨浪鼓、纸板拨浪鼓和瓶盖拨浪鼓三种简易拨浪鼓,帮幼儿了解拨浪鼓的基础结构。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材料的拨浪鼓,其造型、声响、大小皆不同,引发幼儿探究材料的兴趣,幼儿关注的方面越多,进行创新的角度就越多。
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如幼儿在制作瓶盖拨浪鼓时,由于瓶盖太小,鼓槌太长,摇起来鼓槌无法打到鼓身。此时教师若立即出来解决会造成幼儿思维依赖性,可引导幼儿小组讨论,突破思维局限,最终将鼓槌线改短,瓶盖拨浪鼓顺利完成。
制作结束后,教师提议制作斜插的箱子放置幼儿的拨浪鼓作品,在此基础上幼儿提出再加两个带子,就变成新式的“拨浪鼓背包”。在愉悦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想象空间中,轻松、民主的师幼关系,使得幼儿更能迸发创造力的火花。
区域游戲活动中,由于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幼儿对“货郎卖玩具”“拨浪鼓背包”产生极大兴趣,通过边摇着拨浪鼓边吆喝,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游戏体验,在与材料、情境的积极互动中,拨浪鼓主题活动也得到不断丰富。
生活活动介绍一首拨浪鼓儿歌“拨浪鼓,脸蛋儿圆,好像是胖妞妞戴耳环,左一个,右一个,摇起头儿唱得欢,摇起头儿唱得欢”,通过欢快的曲调将拨浪鼓特征编入歌词,幼儿在歌曲表演中大胆创造,尽情发挥想象力。
周三“拨浪鼓新做法” 玩具是做出来的,也是玩出来的。创新民间玩具,要从玩法入手,幼儿运用自制的拨浪鼓在各类游戏中玩耍,不仅获得成就感,而且能探究出新玩法。如晨间体育“民间游戏与拨浪鼓”中将丢手绢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中的道具改成拨浪鼓,探索拨浪鼓在不同民间游戏中的多功能性,激发幼儿改造拨浪鼓的灵感。
活动三的集体活动“拨浪鼓新做法”比活动一和活动二的集体活动抽象,难度更大。在活动一中幼儿积累的原型实物经验,活动二积累了创意实物的经验,通过活动三,幼儿欣赏不同造型的拨浪鼓图片,在材料百宝箱自选材料创意制作,目的是通过平面的图片而不是实物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抽象思维。如幼儿看到突破想做小娃娃拨浪鼓,最初她拿了两个泡沫球,可觉得“小娃娃身子要比头大”,于是在材料箱里找了乒乓球和薯片筒,用双面胶粘在一起容易掉,于是教师帮助幼儿用热熔胶粘在一起,幼儿先用水彩笔在乒乓球上画眼睛和嘴,最后粘上两根细线做鼓锤,娃娃拨浪鼓制作完成。
科学领域活动抛给幼儿一个问题:“谁的拨浪鼓最响?”小组合作互助进行问题导向式探索,选择不同材料测试拨浪鼓的音量,再实验解决问题,创新拨浪鼓做法。
周四“拨浪鼓玩玩乐” 基于周三幼儿在科学区制作出音量各异的拨浪鼓,第四天晨间游戏便为“听鼓寻声”,由教师拿幼儿制作的拨浪鼓缓慢移动,带着眼罩的幼儿循声找人可锻炼幼儿听觉和方向感。
集体活动“民间玩具和拨浪鼓”,小组探究拨浪鼓组合做法与玩法,在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幼儿一手拿着风车,一手拿着拨浪鼓,说“如果风车转起来也能发出响声那不就是风车拨浪鼓了”,在教师支持下,幼儿合作将小铃铛挂在一次性纸杯拨浪鼓上,做成风车拨浪鼓。
区域活动“拨浪鼓新功能”在班级各个区域如娃娃家、表演区、绘画区、制作区、建构区都投入拨浪鼓,引导幼儿在各个区域尝试拨浪鼓的新玩法、新功能,幼儿在娃娃家里哄娃娃睡觉,一边摇自己做的拨浪鼓,一边唱拨浪鼓儿歌哄娃娃睡觉,多区域整合提升幼儿对拨浪鼓的感知能力。
生活活动“共同丰富民间玩具主题区域”,幼儿和教师一起丰富民玩区域主题墙、设计墙、材料箱、作品柜和展示台。
“拨浪鼓”主题活动,从纵向上通过集体活动,整体感知拨浪鼓特征—学习制作拨浪鼓—探索拨浪鼓新造型—创新拨浪鼓玩法,层层递进加深幼儿对拨浪鼓的理解,同时提升幼儿制作拨浪鼓的操作能力;横向上,多领域、多维度突破惯性思维,打开幼儿运用拨浪鼓的视野,赋予拨浪鼓新功能,且整个主题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延伸,能够有效保证幼儿经验的连续性,最终达成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情感的体验等多元目标。拨浪鼓主题活动中家长参与程度很高,通过家园共育,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主题活动进展,并在家庭中进行民间玩具创新性延续活动,共同提升幼儿的创作经验。
在幼儿创新民间玩具活动中,幼儿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创新民间玩具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解释和教授,更多是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创新性活动的实效。
加强引导启发,推动主动探索?? 创造科学理论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开放性问题是指引创造性探索的风向标。如科学区,教师提问:“怎么做拨浪鼓,摇起来更响呢?”引发幼儿思考,于是幼儿尝试在月饼盒拨浪鼓中加入石子等材料,比较声音大小,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操作经验,还创新了拨浪鼓做法。所以教师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提问对幼儿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
促进经验迁移,提升创新思维 经验的迁移是指个体通过回忆,提取自身已有的经验,获得新学习的过程。幼兒在操作活动中积累了创新经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整合和迁移,帮助幼儿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表征法,如让幼儿为新做法、新玩法起名字,来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迁移经验;运用经验递进法,如提供给幼儿的材料从实物到图片,从具象到抽象,给予幼儿层层递进的经验,以此发展他们的思维建构和迁移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提炼、反思、总结等方法促进幼儿整合思维,对民间玩具新做法、新玩法进行总结,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改进和完善。对整个创新操作过程进行检视和反思,能够帮助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优化和完善,这种检视会进一步提升幼儿探索学习的内驱力,针对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样能促进幼儿逐步建立起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研究”(20JYB00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