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021-02-11顾雅靖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运河资源幼儿园

顾雅靖

本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无穷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既能充实幼儿园课程资源与教育内容,又能促进幼儿语言、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以大班“我家住在运河边”活动为例,从生成背景、资源准备、活动过程、资源管理等角度展现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一线幼儿教师进行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幼儿园的徒步活动即将开始,幼儿对徒步路线有很多想法,毗邻园所的运河风景带成了他们讨论的焦点,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幼儿一起将“运河”规划在了徒步路线之中。徒步活动中,幼儿被运河周边风景吸引,并且兴致勃勃地彼此分享自己与运河有关的经验:“我家住在运河边上,经常听到船声。”“我去过这个桥,上次我爸爸开车带我过桥的。”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更加重视对幼儿成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特定的本土社会文化的关注。教师捕捉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筛选幼儿园周边本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探寻其教育价值。于是,以“运河”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正式开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主题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准备与支持。

幼儿园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持续顺利进行,园所应成立课程管理和开发小组,由园长、教学园长、教研组长、班级教师、家长组成,并对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进行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形成一定的考核制度。同时整合幼儿园周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度挖掘运河相关教育资源,在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创造合适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生成各种活动。

家庭和社区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与收集相关资料,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家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幼儿讲述运河趣事,丰富幼儿的相关活动经验;利用空余时间,游览运河,观察和感受运河的风景,体验风土人情。

同时,联系幼儿园所在社区,寻求社区的帮助,提供相关资源,便于孩子进行调查、访问、宣传等活动,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邀请社区专业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在核心主题确定的基础上,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的指导能力,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及时关注幼儿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支持,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和表达,从而以“认识运河—了解运河作用—保护运河”为主线生成系列活动。

家园共育:美丽的运河古镇 西西指着照片说:“你们看,我在运河边的唐闸历史文化街。”大米说:“我参观过那边的大生纺织厂。”桃子说:“运河周围很美,有树,有小花,还有很多桥。”幼儿饶有兴趣地交流着,但是他们交流的信息相对零碎、片段化。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对已有的运河经验和交流适度地进行整合和消化。

活动之初,师生共同设计了亲子调查表《美丽的运河古镇》,让幼儿和爸爸妈妈通过网上查阅、阅读书籍和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运河知识的调查和收集。这一活动既帮助幼儿积累了有关运河的经验,又为幼儿和家长做好主题铺垫和心理准备。

晨间谈话:我眼中的运河? 通过亲子调查活动,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运河的知识,教师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走访运河古镇的所见所闻。幼儿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及时提问,引导幼儿对运河的历史、运河的作用等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幼儿交流表达能力,丰富幼儿运河知识储备,促进其社会发展;同时激发幼儿对运河的热爱之情。

写生活动:美丽的运河 幼儿园与运河仅一路相隔,幼儿在前期徒步活动,亲子调查和交流分享的活动中,对运河边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与喜爱。教师基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马克笔、水彩笔、画板等材料,组织幼儿来到运河边进行写生,引导幼儿观察运河边风景,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描绘运河美景,感受绘画活动的乐趣。既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船 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到运河的作用,被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吸引了。基于前期开展和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首先借助视频,让幼儿了解船只的发展史,随后抛出问题:“你认识哪些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幼儿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焦点放在船只的认知,教师及时予以支持,鼓励幼儿搜集船只模型,更有家长和孩子“变废为宝”,制作“船”,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随着船模型的收集,“船只”的摆放成为幼儿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介入,唤起幼儿成立汽车博物馆的相关经验,将分类、摆放、分层、讲解等经验进行迁移,组建船只展馆。一系列活动为幼儿积累了连续性经验:在熟悉船的发展史基础上,认识到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了解船的外形特征前提下,组建船模展览馆;同时加深了幼儿对运河的情感。

美术活动:保护运河我们在行动 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在了解运河、探究运河的系列活动中,升华了对运河的情感,萌发了保护运河的意识。教师应通过适宜的方式,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幼儿将想法付诸行动。因而,教师先与幼儿展开关于保护运河的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達;同时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保护运河的方法、对运河的喜爱表现出来,并及时记录幼儿的想法,为环保宣传活动收集资料。

区域活动 阅读区。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关于运河的绘本,如《穿越时空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丰富幼儿了解运河的途径,激发幼儿对运河的兴趣。

建构区—运河里的船。教师提供碳化积木、纸箱等建构材料以及船的模型和纸笔,引导幼儿观察船的结构,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分组合作,搭建自己喜欢的船;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作品;针对幼儿的建构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建构能力。

科学区—有趣的沉与浮。幼儿在了解船只的活动中对沉浮有初步的经验。教师在科学区提供金属类、木质类、塑料类等材料,鼓励幼儿探索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符号记录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美食区—好吃的运河美食。幼儿对运河美食很感兴趣,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唤起幼儿已有美食经验,和幼儿一同布置美食区,提供各色黏土、纸盘、彩纸、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运河美食”,在角色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幼儿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增进幼儿与家乡的情感。

美工区—制作“护绿牌”。幼儿将保护运河的意识迁移到对身边环境的保护,在美工区绘画并制作了“护绿牌”。教师和孩子们利用午餐散步时间将“护绿牌”挂在每一棵树上,宣传环保理念。

生活活动:观看纪录片《大运河》 利用餐前时间给幼儿播放纪录片《大运河》,让幼儿多感官了解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始终以追求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基于“适宜性、自主性、文化性”本土文化课程建构理念,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幼儿兴趣,联系幼儿园周边资源,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经历“探索—发现—尝试—反思”的过程,拓宽幼儿和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广度。

课程建设 课程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课程的内容—“运河”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探究价值。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为幼儿经验的积累和生成提供支撑,为幼儿营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发展环境。

幼儿学习 在各阶段活动过程中,幼儿作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在观察对比、材料搜集、亲子合作等活动形式中,借助多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同伴协商合作,自主参与规划、筹备,生成活动:在徒步谈话中激发对运河的认知欲望,在运河边写生的活动中对船舶产生兴趣,在对运河的作用、运河相关文化逐步深入了解后萌发了保护运河的意识。幼儿既感知了运河的文化,又感知了运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运河、保护家园的重要性。一系列的活动强化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提升了幼儿的自主性、探究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角色 教师是轻松愉悦氛围的营造者,是丰富材料的提供者,是实践机会的创造者。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幼儿兴趣和意愿的同时,还要发挥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及时抓住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了解运河相关知识;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帮助幼儿将片段的、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细化,让幼儿逐步形成有关运河的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最终帮助幼儿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意识。

总之,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鼓励幼儿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升华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系江蘇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研究”(20JYB00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翰林中港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运河资源幼儿园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我给资源分分类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爱“上”幼儿园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