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定诗钞》系列的文学价值

2021-02-10李兆禄

滨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诗人

李兆禄

(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武定府创设于雍正十二年(1734),领州一,县九:惠民,青城,阳信,海丰,乐陵,商河,滨州,利津,沾化,蒲台。明清时期,此地没有产生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文学家,一度被文学史界所忽略,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文学创作一片荒芜,毫无建树。有志之士忧恐家乡文献湮灭,作者名不彰显于后,致力于搜集家乡文献,以存其人其作。《武定诗钞》系列即为此而辑。《武定明诗钞》《国朝武定诗钞》的编纂者李衍孙认为,位高爵显者尚可闻名于世,但穷寒之士虽有著述,如难传于后世,则抱憾泉下:“不幸而穷巷幽愁,埋头著述,虽卓然成一家言,只如断港绝潢,不能自至于海。有雅雨其人,显微阐幽,可谓千古矣。究所存录,或不尽如其人之诗之真面目,且名有不及附焉者,泉下所隐憾也。”(李衍孙《国朝武定诗钞序》)[1]715《武定诗续钞》的编纂者李佐贤说得更为透彻:“微论宿儒硕学不得志于时者,其人易湮,即达官显宦焜燿当时,生则荣,没则已焉。数百年后且有莫举其姓字者,惟赖有著作流传,令后世如见其人。则诗之存亡,其所关岂鲜哉。吾虑吾郡之著作,今犹及见者,久或无存,因即前钞以后之诗而录之。”(李佐贤《武定诗续钞序》)[2]818

基于保存家乡文献、以文传人的考虑,李衍孙、李佐贤等致力于武定诗歌的搜集整理,成果即是《武定诗钞》系列。此等文献的价值与带给士人的惠泽,正如无棣张綍在《武定明诗钞跋》中所言:“盖吾郡自道、咸以还,风流阒寂,故家文物,凋零尽矣。辛未暮春,闲步曲水亭畔,一老妪持此册求售。浏览一过,知为味初、莪浦两先生商订原稿,持择谨严,手墨如新,而吾郡二百三十年文献,不至下夷于杞、宋。此何如庆幸乎!”[3]656

《武定诗钞》系列包括清惠民李衍孙辑《武定明诗钞》二卷(山东省图书馆藏稿本)、《国朝武定诗钞》不分卷(山东省图书馆藏稿本)、清利津李佐贤辑《武定诗续钞》二十四卷(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同治六年利津李氏刊本)、清不著辑者《武定诗补钞》不分卷(山东省图书馆藏稿本。据杜泽逊先生考证,《武定诗补钞》当为李佐贤长子李贻良、次子李贻雋合辑,或兄弟二人之一所辑),专收武定府籍人士诗作,《武定诗钞》系列是研究该地域文学、家族文学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甚至在明清文学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收录作者多,诗作多

据笔者粗略统计,《武定明诗钞》收录41人280余首(含编者拟删去者),《国朝武定诗钞》收录140人719余首(含编者拟删去者),《武定诗续钞》收录280人1890余首,《武定诗补钞》收录105人1160余首(含编者拟删去者),共计4000余首。这真可谓一大宝藏!清朝一些武定府诗歌已收入《山左诗钞》系列,但所收诗人、作品有限,《武定诗钞》系列在此基础上,广搜博辑,以保存家乡文献为主。关于纂辑目的与原则,李佐贤说得很明白:

《国朝山左诗钞》经卢雅雨、张南崧、余秋门诸先生凡三选,予田居多暇,尽取而读之,因考吾郡作者,卢选四十余人,张选八十余人,余选仅七人耳。……自惠民吾宗昧初公编辑始明代以洎国朝,得诗十二卷,文献略备,诚盛举也。迄于今又七十余年矣,而嗣响无闻。此数十年间,后学继起,未必不可追踪前人。况《前钞》所选,当有人虽存而诗有遗者,更有诗与人并遗之者。今网罗散失,千百中尚可有什一之存,倘再听其散佚,恐不免与风烟俱化,岂不重可惜哉。昔雅雨先生《序山左诗钞》曰“此后死者之责也”,吾于吾郡诗钞亦曰:“诚哉,后死者之责也!”……其人则自爵位显赫,以逮寂寞无闻之士,苟诗有足录,为吾所及见者,未尝不录焉,非敢有所轩轾也。(李佐贤《武定诗续钞凡例》)[2]818-819

又云:

以诗存人,果有佳作,虽布衣,必录。而亦有以人存诗者,必其人之大节昭著者也,否则,文名彪炳者也,否(则),亦爵位显赫者也。若是者,录诗不过数首,不求备也。(李佐贤《武定诗续钞凡例》)[2]825

上述选录原则,也适合于《武定明诗钞》《武定诗补钞》。因此,《武定诗钞》系列选录诗人来自社会各阶层,上自军机处大臣、帝王之师,如李之芳、杜受田,下至基层诸生士子,还有闺秀。可以说,该系列几乎囊括了明清两代武定府所有诗人。

编纂者为每位作者撰有简介,有的还摘引《府志》、《家传》、墓志、墓表等传记文字,这为研究作者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诗文特点提供了可资凭借的可靠资料。李佐贤《武定诗续钞凡例》云:“《前钞》于诗人之字号、籍贯、科目、官阶、著作,俱列小传,其有事迹可载者,夹注于小传之下,以寓知人论世之意。兹仍其例,不知其详者,则但有传而无注,凡《前钞》已注者,兹从略。”[2]824这些诗人,大多不见诸正史,因此这些传记类文字显得格外珍贵。

二、题材广,关注现实

《武定诗钞》系列所收诗歌,题材涉及为官行政、羁旅行役、览古抒怀、酬唱赠答、故乡之思、咏物写景、民生俗情,广泛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俗人情。有几点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写明清时期下层人民生活状况遭遇的作品。武定府诗人,尤其是下层诗人,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日常接触到的都是底层百姓,看到的是他们的艰辛挣扎,颇能感同身受。他们把这些艰辛苦酸诉之笔端,切实再现贫民的苦难。

如果风调雨顺,五谷丰稔,百姓生活还算无虞,一旦遇到水涝旱灾、虫灾荒年,则民不聊生,无以度岁。武定府籍诗人生动描绘了久涝不旱、黄河决口等灾害发生时下层民众的悲惨。利津魏纶的《积雨农夫叹》写久雨不晴,仅收获了十分之一二的稻米,并且收到场圃的稻米生芽坏掉,又兼以官府小吏鞭笞逼租,农夫借贷无门而高官富豪生活奢侈,千金买笑,天灾人祸,农夫被迫卖儿。全诗如下:

己卯之岁岁多雨,高田薄熟低田苦。飘零湮没可奈何,十仅一二登场圃。碌碡无声云漫天,白衣苍狗纷如许。暂喜云微势欲停,俄倾翻盆水没股。有时破窦闪日光,飞霾傍窥竞塞补。群山坱圠互蒸注,风伯潜藏气不吐。积稻蒸浥孽芽生,那得斗升供破釜。旦暮催科吏打门,锁项鞭饥势如虎。入城借贷谁矜怜,涕泗淋浪面如土。却见贵宦拥高牙,骏马雕鞍曳簪组。又闻豪族轻薄儿,笑掷千金买歌舞。徘徊路侧痛心伤,何独吾农受贫窭。仰面呼天天不闻,阊阖云深谁是主。归来含泣向妻言,且卖阿儿应官府。[2]831

利津张鸿逵的《河决口》则写黄河决口带给百姓的灾难:

甲申五月河决口,双流并出结尾首。吾村危悬水中央,泥封一丸岂易守。白马千蹄蹂其前,黄牛万队触其后。蛟龙昂头吼其左,鼋鼉舞爪攻其右。翘翘予室飘摇中,纵延旦夕安亦苟。水底捞沙培危巢,一夜吹,化乌有。昼聚少壮力维持,倾盆大雨连日久。壁倒墙推人争逃,哀此稚童与衰叟。黑夜冒雨水中行,出门坑,不敢走。黎明残堤萃余民,累累皆如丧嫁狗。淅则有水炊无薪,枵腹瘦比细腰柳。溺犹已溺饥已饥,后来其苏徯我后。[4]757-758

因是亲眼看见自己家乡惨遭水患,痛彻心扉,所以该诗描绘细致形象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遭遇自然灾害,兼以吏治昏愦,人祸接至,百姓失去生活来源,只有靠树皮野草充饥。魏纶的《剥树皮》就写荒年时节,河东妇得不到官府救济,不得不剥树皮以或活命:

己丑三月河东饥,路逢妇人剥树皮。“剥尽树皮树枯死,汝妇胡然忍为此?”妇言“妾有怀,愿君容妾吐。树木无情物,皮去不知苦。妾有腹与心,无食日饥楚。树皮固堪惜,妾身尤可怜。仁圣固博爱,推恩有后先。”妇言未终泪迸落,嗟余闻之怀转恶。古者井田法画一,九年仍积三年食。法废官残业不均,凶荒饿殍伤胸臆。吁嗟乎!安得普天之下田均吏治和气流,五风十雨民无忧。[2]83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魏纶、张鸿逵不仅揭露吏治的腐朽,更是将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这在古代诗歌中是少有的。

二是写下层女性的悲惨命运。封建社会的女性,未出嫁时依附于父兄,出嫁后依附于夫儿,没有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她们的命运更加凄惨。武定府籍诗人注意到她们的悲惨境遇,吟咏于笔端。乐陵史诲的《和王菽原瞽女乞食奉母五古》,写一位盲女忍受他人侮辱,乞食养母的悲惨遭遇,认为她的行为品质高于古时不受嗟来之食的齐人:“我今视盲姑,志与古人期。岂惟古人期,直觉尤过之。孰难而孰易?孰全而孰亏?”[4]505受封建伦理纲常影响,妻子以夫为纲,既要绝对顺从丈夫,又要顺从公婆,逆来顺受,毫无人身权利可言。一些妇女在丈夫去世后,选择殉夫,文人对此作诗嘉奖,宣扬其懿行嘉德。如海丰吴象宽的《丁烈妇诗》,写秦氏女十五岁嫁作丁氏妇,侍奉公婆,勤劳家务,盼望与丈夫举案齐眉,白头偕老。然而,丈夫中道病殂,她不顾亲朋相劝,忍心抛舍公婆、幼子,践行对丈夫“良人勿疾行,我已誓同行”[4]317的承诺,最后殉夫。海丰吴象默的《张烈妇诗》则是一首弃妇诗。该诗写一妇女严守三纲五常,先是遵从父命嫁为人妇,多年操持,然遭丈夫抛弃,不忍让父亲受辱,自尽成名。这类诗多对烈妇持肯定态度,目的是宣扬她们的贞洁行为,但我们能从中读出妇女悲惨凄凉的命运。阳信田赓的《李妇》则是写儿媳断指疗治婆婆疾病:

邑人赵望云妻范氏断指疗姑病。

割股非纯孝,讵宜律妇人。嗟故方病笃,思肉奈家贫。起死宁烹指,轻生不顾身。事虽愚实甚,旌德取其真。[4]267

海丰张志海的《杂拟》则写儿媳受到婆婆的无理欺压和虐待:

姑织绢一尺,妇织绢一匹。酬值一千缗,而受老姑诘。[4]257

文人诗多写儿媳如何孝敬公婆,像《杂拟》这样写婆婆刁难儿媳的,实属罕见,然而,这种情况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杂拟》诗以一个典型事例形象展现了这一现实,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桂花天气风雨粗,惊起愁容如岁逋。腰缠三贯钱足陌,将眉一皱治场需。管城提起中书令,元香太守相污涂。楮国先生万石公,状元卷夹红纸糊。红颜蘋婆青莲子,鸡头藕又兄弟呼。兽炭凤蜡龙图饼,何论茶龛兼酒壶。居然盐米劳心计,遭此逼迫胡为乎?纷纷景物百刺眼,瞥见一幅《兰花图》。尾铃猩唇板桥字,心知其是焉可诬。藏古篆法意惨淡,备诸写法胸锤鑪。春风不寒琼林暖,更不教人听鹧鸪。自题云:“老夫本是琼林客,但画春风不画寒。”粗枝大叶叹赏有,乱棘荒榛披斩无。藉问主人沽不沽,气所不足辞嗫嚅。繁华过眼沙脱手,不知去落何人厨。归来嗒然浑忘我,急唤墨汁画葫芦。[4]748

三、记载武定府籍诗人交游情况

武定府籍诗人之间相互酬唱,互为赠答,创作了大量记述相互间交游的诗篇,还有他们往往相互为对方的诗集作序,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

武定府籍诗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外地诗人来武定府为宦,这就为武定府籍诗人与外地诗人的交往提供了条件,从而使武定府籍诗人创作跳出地域限制,和全国的诗歌创作联系起来,成为全国诗歌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的提倡者王士禛、沈德潜、袁枚,以及德州田雯都和武定府籍诗人有所交集,相互酬唱。下面即以《武定诗钞》系列所收诗歌及相关传记,论述武定府籍诗人与四人的交往情况。

范明征,字仲亮,号雪崖,沾化人,屡踬场屋,一生蹭蹬。与当时名流李之芳、杜漺、王士禛等交善情笃,去世后,王士禛为之作《范先生传》与祭文。《范先生传》叙述范明征生平业绩,充满赞誉,最后写道:“李文襄公之芳、詹事李公呈祥、参政杜公漺,与先生交最善……而不佞亦忝缟紵之雅。”[1]728沾化苏本眉作有两首赠别王士禛的诗歌:《重阳留别李晦修、王龙师、于子先、吴舜玉、王贻上、邱慎清,即用贻上韵》《再别王十一贻上,仍用前韵》[1]734。据诗歌内容可知,王士禛为官江西时,苏本眉与之交往。

沈德潜七十七岁时辞官归里,屋居木渎山塘街,海丰张鏐作《送沈归愚》二首以赠。其一提到“黄发承恩十载余”[4]386,应是指沈德潜为官山东时,张鏐曾受其教。

吴垣,海丰人,袁枚曾作诗相赠,吴垣作《和袁简斋见赠原韵》二首回赠,从中可见二人交情。

武定州人刘佐沛与德州诗人田雯相互切磋,提高诗艺,从《国朝武定诗钞》所存田雯《雒诵堂诗序》、刘佐沛《田少司农山薑先生诏往都门,将发感赋》《校订山薑诗选题以代跋》《哭田司农山薑先生,并寄令孙小山薑,得三百六十有四字》[1]761-764等作品,可以一窥他们交情之深厚。

四、研究该区域家族文学的重要资料

《武定诗钞》系列是典型的区域性文献,这类文献对家族和区域性文史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5]106。明清时期,武定府出现了滨州杜氏、海丰吴氏、惠民李氏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同时也是文化世家,绵延几百年,形成了读书著书的优良家风,好多人都有诗集、文集,但多已散佚,幸好《武定诗钞》系列保存了这些家族几代人相当数量的诗篇,可借以窥见家族诗歌创作概貌。以滨州杜氏为例,即可见《武定诗钞》在家族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君生而英特。七岁,塾师授《李翰蒙求注》,读竟,悉谙典故。家世工书,君尤遒妙,得大令之神。诗有奇气,类山阴徐渭,风流儒雅,吐属无一俗语。[1]716

作为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禛评杜漺诗歌不同凡俗,可谓定谳。而杜漺对王士禛也是极为倾心景仰,写诗有意效其神韵。如《辛丑夏,夜憩大观楼,頫占星氛,卧瞰江流,意甚乐之。余于此楼之咏,尤爱王贻上“凉月满江楼”句,因和原韵》诗:

一樽临雉堞,永夜景转秋。渔火轻窥岸,潮声远入楼。天长飞鸟没,月出大江幽。欲唱游仙曲,兵戈苦未休。[1]717

该诗步王士禛《登瓜洲大观楼见月怀西樵》“帆影落瓜洲,高城四望秋。回飔闻玉笛,凉月满江楼。清切三山影,流光万里愁。有怀谢希逸,江左思悠悠”原韵,亦步亦趋,从中可见杜漺诗歌创作颇受当时诗坛神韵诗风影响。《国朝武定诗钞》选录的《秋日喜李吉津学士至》《念东先生自南岳归,出〈雪山卷子〉见示》二诗,分别表现了杜漺与沾化诗人李呈祥(字吉津)、淄川诗人高珩(号念东)交游的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

《武定诗钞》系列体例完备,持择谨严,所选诗人诗篇数量多,而且代表了该地域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还展现了该地域诗人与其他地区诗人的唱和交往,是研究该地域诗歌的最重要的详赡资料,应充分发挥其在区域文学研究、家族文学研究乃至明清文学研究中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