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分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09何琼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笔者探究语文

何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和创造地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现代学习化社会人所必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以“品文悟法,以法促写”语文专题探究课为例,探索符合初中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语文自主分享有效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激趣展风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延伸促巩固”的高效课堂;坚持走“以学生为主体,以需要为基点,以问题为方向,以课题为载体,以成果为追求”的科研兴教之路,从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等综合能力。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城镇初中,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薄弱。笔者深入师生,用问卷和交流的方式调查:

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少数民族居多,胆小且无自信,平时沉默少言,主动性欠缺,学习方法也欠缺,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思想,课堂上不敢、不会“发声”,出现严重的“滥竽充数”现象。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策略,最终形成有利于促进“自主分享”的学习方法体系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进行探究,以此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变“接受式”为“主动式”。

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进行研究,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激趣展风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延伸促巩固”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由有效向高效、优效发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中,笔者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分享激趣创新的实践性进行了探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笔者选取课内外五篇类文《阿长与〈山海经〉》《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儿嫌母丑》《特殊的电话号码》《我在散场后等你》,以语文阅读学法探究课“亲情挚爱暖心田,先抑后扬生笔花——品文悟法,以法促写”为例分析如下:

(一)目标简明易懂,紧扣学习知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制定具体适宜、简洁明了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笔者每教学一个单元或是一篇课文,都会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及时亮出教学要点,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向,然后有的放矢地前行。

设计“品文悟法,以法促写”课型时,笔者从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两个角度入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采用默读、跳读、批注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2)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先抑后扬的手法。(3)在感悟浓浓亲情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时紧扣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分享,逐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最终学生用所学所悟而知的“先抑后扬”手法写出了佳作,在品文学法中提升了语文素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教材选好用好,读悟书写循章法

统编版语文提倡课内大量阅读,課后海量阅读,强调语文是读出来、悟出来的,多读多写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但是只读语文教材,食粮单薄,学生吃不饱,难以多读自悟。此时教师可用统编版教材为根本,配套类文为清泉活水来扩大阅读量,因为配套读本每个单元搭配对应的几篇文章,课内每篇文章又搭配两三篇文质优美的类文,读之既可以提升师生阅读水平,又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主题。

根据高效教学的需要,笔者与时俱进,大胆寻找、取舍、整合,在进行“阅读学法探究课”时,选取课内外“挚爱亲情”为主题的五篇类文《阿长与〈山海经〉》《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儿嫌母丑》《特殊的电话号码》《我在散场后等你》,首先让学生默读群文,然后畅言分享五篇文章的共性:“都是写父母的,并歌颂至亲无私的爱;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都采用先抑后扬、详略得当、对比衬托、用抒情议论升华感情、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等写作方法。”学生在默读感悟、分享共性中理解内容情感,在自主跳读、交流展示中领悟写作技巧,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学生自学自悟,分享激趣展风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只做“听客”“看客”,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想办法让花样年华的孩子行动起来,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展示分享的习惯;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切磋、互助合作、勇于创新的充足时间和表现机会;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促进教学由有效向高效、优效发展。

笔者在“品文悟法,以法促写”教学过程中,预习课时让学生默读并勾画细节词句、旁批作用,寻找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两次探究、分享互补,一是用波浪线勾画记叙描写“抑”时最打动人心的词句,并分享“抑”时如何描写叙述得生动细腻,抑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二是用直线勾画文中阐发“扬”时深刻丰富的词句,并分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思想,如何使“扬”阐发更深刻丰富。拓展延伸时让学生书写提纲并进行写作,互改互评并小结提升。以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分享展示中动脑、动手、动口,培养阅读能力,启发思维,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技巧;在内容理解、情感体验中领悟到了抑扬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在大胆创作、互评互进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组织引导,补充延伸促巩固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穿针引线、示范引领,在适时引导辅助、点拨补充中按部就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学生心智处于半成熟阶段,老师的引导启发极其重要。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教学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按要求顺利达成,忍不住批评几句,却浇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学生死板,课堂沉闷,师生思维都放不开,主体性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其实有时候是孩子听不懂、不理解要求,为了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此时老师恰当的示例胜过讲解。

在进行“品文悟法,以法促写”教学中,跳读文章,用“抑写(扬写)+谁做的+何事”交流思考成果;读薄群文,从类文中提取细节词句凝写诗歌《人间挚爱是亲情》;捕捉真情,以《有你,真好!》为题,截取最动人的瞬间,下水书写对父亲的真情爱意,笔者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有所感觉,清楚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再让其阅读、探究、书写,效果极佳。

(五)流程递进紧扣,勇于创新出模式

首先,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切实可行且呈梯度式的教学流程。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再次,课堂结构安排可用问题为转折点,自然过渡,所提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小到大,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乐于回答。

在进行“阅读学法探究”时,笔者紧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设置了三个层面的梯度问题,每个大问题下又设置2~3个精妙的提问,如①五篇类文的共同点是什么?②紧扣情感变化词,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运用抑扬手法的。③课外类文各抑写什么,扬写什么,抑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起何作用?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何作用?以上问题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如同走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读懂写作意图,不断提高认识、学有所获。同时学生紧扣问题一层层剥下去,逐层推理、感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在反复的尝试改进、仔细斟酌后,笔者总结出“阅读—分享—回味”的递进式教学模式。此模式环环相连,井然有序,不仅从整体上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穿插在各环节流程里。如“品文悟法,以法促写”的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为预习课,学生默读、勾画旁批,感知内容;第二课时为展示课,学生跳读,交流分享,碰撞提升;第三课时为作文课,学生互评,回味咀嚼,总结升华。此外,在“检查预习、两次探究、书写真情”中,每次展示分享前,都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分享,再展示分享,用“打有准备之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创新性,提升表达流畅性。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主要成果和反思

(一)勇于尝试出成效,敢于体验升水平,辛勤耕耘结硕果

1. 阶段探索出成效

①收集、整理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和阶段性成果,精选课例形成案例集,编入校刊《百舸》;②梳理、优化优秀案例,形成操作性强的“自主—分享—回味”递进式教学模式,并进行课堂实践验证。“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激趣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2. 总结研究出成果

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享的习惯与能力,构建了适合本校学情的自主分享高效课堂教学。②形成了有利于促进自主分享有效课堂的学法体系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体系。③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为导演者与服务者、组织者与发现者、参与者与引导者、指导者与评价者。培养了一批课程改革的名师,提升了办学品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④引领学科教师突破了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城镇初中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3. 体验尝试出课题

“学生自主分享在城镇初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摸索出子课题“初中语文人文和语文素养培养提升巧融合教学探究”“初中语文‘品文悟法,以法促写’专题探究与实践”“阅读—分享—回味”递进式教学模式,先后申报了市级和县级课题,现正带领我校语文老师进行大胆尝试。

(二)善思改进促提升

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反思和改进:

经过这一轮探索和实践,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虽得以提高,但由于学生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客观差异性,班级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分享中跟不上学优生的步伐,分享展示时总被学优生捷足先登,错失了展示机会,优困生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值得研究的课题,可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給予特别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可以尝试用“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评价,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建立信心,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让每一个孩子发光,让所教孩子一个不落队的进步”应该是每个课题研究教师的理想目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本人会砥砺前行,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我会学,我在努力学,我也会发光”的健康向上的蓓蕾。

猜你喜欢

笔者探究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