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介入治疗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2021-02-05

医师在线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丝球囊心血管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心内科的常见病,表现为冠状动脉的主支、分支狭窄。此病的致死率较高,只有及时治疗,才能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方法较多,其中,介入治疗比较常用。不同的介入治疗其疗效也存在一些差异,为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不同介入治疗法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14 例研究对象均为经过临床确诊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组。入选标准:边支血管直径超过2.0mm,主支血管直径超过2.5mm。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药物禁忌症患者、预计生存期不超过一年的患者、耐受力差的患者。观察组:男34 例,女24 例;年龄49-85 岁,平均年龄(64.88±6.27)岁。对照组:男35 例,女21 例;年龄46-87 岁,平均年龄(65.39±6.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介入术实施之前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照组:采用单导丝保护技术治疗。首先,把两根导丝送至靶血管的主支血管以及分支血管远端,从而保护血管;其次,预扩张主支病变血管的球囊;最后,在主支血管放置支架,结束治疗。

观察组:实施边支球囊保护技术治疗。首先,在病变血管的主支血管以及分支血管远端置入导丝,预扩张主支病变血管的球囊;其次,把单轨球囊送至边支血管;之后,把支架送入主支血管,释放支架,观察边支血流是否有损伤,如果没有则撤出边支球囊,如果有损伤则扩张边支球囊,扩张成功后撤出边支球囊,而边支血管的导丝留下,对支架球囊进行扩张直至支架贴壁;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若造影结果良好则将所有导丝撤出,如果造影结果显示边支血流在TIMI2级以下则经主支支架将导丝送入边支血管,撤出边支的闭焰导丝;视情况决定是否扩张边支球囊。

1.3 观察指标

术后8 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血管再狭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3.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检验,P <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2 血管再狭窄率

术后8 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主支再狭窄1 例,分支再狭窄0 例,血管再狭窄率为1.72%;对照组主支再狭窄4 例,分支再狭窄6 例,血管再狭窄率为17.86%。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8.506,P <0.05)。

表1: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难度较大,病死率较高。在当前医疗水平下,此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干预、介入技术。本研究对两种不同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8 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率明显低于采用单导丝保护技术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扩张血管,使血管再通的重要方法,但是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成功率较低。为了防止血管再狭窄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师需积极探索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单导丝保护技术是介入治疗方式之一,虽然它能起到改变斑块性状、保护边支的作用,但是容易发生边支急性闭塞。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也是介入术之一,它既有单导丝保护技术的优点,同时又具备自己的优势:①因为对边支球囊做了预扩张,所以支架对边支开口的覆盖比较全面;而因为边支开口覆盖比较全面,所以能够减少支架的数量,防止多层支架重叠;②释放支架时行血管造影,使支架的定位更加精准。总而言之,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相对而言更加适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

综上,不同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不一,其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的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导丝球囊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绕行钙化斑块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开通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 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