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加减辅助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疗效观察
2021-02-03蔡玉翠
蔡玉翠
脑梗死是多发脑血管疾病类型,基于疾病与脑组织关联性等因素,导致患者偏瘫、吞咽障碍等后遗症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针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多采取营养脑神经等药物支持治疗。随着治疗工作的进展,发现辅助中药方剂提升了整体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其中,中药芍药甘草汤加减辅助治疗效果理想。基于此,本文以本院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均经颅脑CT 等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患者生命体征平稳;②痉挛型偏瘫后遗症患者;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治疗方案患者与家属知情、无禁忌。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患者;②器官严重功能异常患者;③治疗用药患者过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14 例;年龄48~73 岁,平均年龄(63.30±5.50)岁;Ashworth 痉挛量表(ASS)分级:2 级12 例、3 级20 例、4 级10 例。观察组:男29 例、女13 例;年龄49~75 岁,平均年龄(63.50±5.00) 岁;ASS 分 级:2 级13 例、3 级20 例、4 级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巴氯芬片(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C20190163,规格:10 mg×20 片)口服,初始剂量5 mg/次、3 次/d,而后加量,最高90 mg/d,连续用药3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方剂组成:炙甘草以及玉竹各10 g,当归15 g,鸡血藤、炒白芍、伸筋草以及桑枝各30 g。另外,视患者情况辨证用药,乏力者+西洋参10 g、黄芪20 g,失眠者+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痰热盛者+胆南星10 g、全栝蒌30 g。1 剂/d、早晚分服,连续用药3 周。
另外,予以两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牵伸肘关节训练、关节负重、皮肤感觉刺激训练、坐立位平衡、步态训练等运动,30~45 min/次、1 次/d,5~6 次/周,连续训练3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日常行为能力与运动功能。
1.3.1 日常行为能力 参考改良Rankin 量表进行评估,总分0~6 分,分数与日常行为能力呈反比关系[2]。
1.3.2 运动功能 参考Fugl-Meyer 评分进行评估,总分0~100 分,分数与运动功能呈正比关系[3]。
1.3.3 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明显改善;有效: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改善;无效:未达到显效与有效效果[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4 肌张力 参考ASS 量表,0、1、2、3、4 级分别代表无肌张力增高、肌张力轻度增高、肌张力明显增高、肌张力显著增高、肢体受累部分僵直[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肌张力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及肌张力比较[n,n(%)]
2.2 两组日常行为能力与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 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 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83.50±8.50)分高于对照组的(73.20±6.50)分,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1.28±0.20)分低于对照组的(2.40±0.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行为能力与运动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日常行为能力与运动功能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多发趋势[5,6]。脑梗死是常见疾病类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但是基于疾病特点,患者痉挛型偏瘫等后遗症情况仍不可避免,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状况,增加患者身心负担[7]。关于此类后遗症患者多采取运动康复训练配合西药治疗手段,其中巴氯芬片(中枢性肌肉松弛剂)较为常用,能够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缓解肌肉痉挛,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8]。伴随中医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优势,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以促进患者康复[9]。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疾病发生与患者的肝肾阴虚、肝阳亢进、血循环不足等有关,治疗的重点是滋阴养肾、滋阴润燥、通络活血[10]。芍药甘草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玉竹、当归、鸡血藤、炒白芍、伸筋草、桑枝,其中炒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的效果,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的效果,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鸡血藤具有补血造血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血等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用药,提升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机体免疫能力等改善。芍药甘草汤联合巴氯芬片治疗在协同作用下,提升了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 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83.50±8.50)分高于对照组的(73.20±6.50)分,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1.28±0.20)分低于对照组的(2.40±0.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予以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芍药甘草汤辅助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推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