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2-03孙妮宋景涛
孙妮 宋景涛
医学中对于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患者出现全面性以及局限性的功能性缺损综合征。此疾病在首次发病中,患者出现后遗症的几率极大,发病后患者临床表现为吞咽障碍,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发生,这是由于人类大脑受到损害,缺乏营养供给,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现象严重,患者神经细胞一旦受到损害,则会造成病情严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现象,这将增加治疗的难度。除此之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后期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科学的护理方式与治疗手段,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因吞咽障碍而产生的疼痛,以及降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1]。综合康复训练是以舌肌运动训练、下颌和面颊部位的运动训练、保护性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感觉刺激训练、摄食训练、心理护理为主的多种训练集中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有针对性的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此次研究主要对综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200 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其中,对照组中女45 例,男55 例;平均年龄(61.9±2.9)岁;平均病程(7.9±2.9)个月。实验组中女48 例,男52 例;平均年龄(62.9±2.6)岁;平均病程(7.5±3.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2];②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③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肾衰竭、心力衰竭、多次脑梗死以及肺部感染患者;②精神障碍以及严重智力障碍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通过后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护理内容包括给予患者舒适的居住环境,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具体如下。
1.2.1 舌肌运动训练 有效指导患者做主动伸舌运动,如上、下、左、右等,需重复10~20 次左右,于每日早中晚餐前练习,需练习5 min/次,每练习一次,需休息10 min;当患者运动困难,护理人员需用干净湿纱布裹住患者的舌部,做牵拉运动;患者进行舌肌的力量与灵活性可在1~3 个月的舌肌训练后改善[2]。
1.2.2 下颌和面颊部位的运动训练 护理工作人员需耐心指导患者做下颌运动训练,患者面对镜子做张口、闭口、鼓腮等运动,最后实施吸吮动作,重复3 次/d,5 min/次,期间需保证动作的标准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下颌运动训练,患者咀嚼厚度不同的牙胶,可锻炼口部力量。
1.2.3 保护性吞咽训练 其作用是增加患者安全进食效果,锻炼患者口舌咽等结构等力量,提高运动力度以及协调性。患者代偿吞咽困难可采用超声门上吞咽、用力吞咽法以及声门上吞咽法锻炼,从而保护患者吞咽功能。
1.2.4 呼吸功能训练 其作用是提高患者呼吸控制,通过吹气泡以及吹气球等锻炼加强。
1.2.5 感觉刺激训练 其作用是通过增加患者器官肌肉兴奋性以及感觉输入,锻炼患者口腔器官与舌运动能力,可刺激患者触觉、味觉等来进行;同时,还可通过刺激患者舌部的不同位置,加强患者舌运动能力,采用冰棉签对患者口腔实施对酸甜苦辣等味道的感受,增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吞咽功能的敏感度,提高患者口部吞咽自主意识等。
1.2.6 摄食训练 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仰卧位(30°),实施前需给予患者颈部支持,使患者头部保持前倾,前倾角度不必过大,患者会厌闭合后,能够促进患者在进食后的食物顺畅从健侧进入到舌头的中后位置,使患者吞咽动作能够顺畅进行;同时,患者在进食期间,不宜采用较深的汤勺,进食量控制在3~5 ml,其进食量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灵活调整。护理工作人员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误吸,如出现误吸,需对进食情况进行调整,患者第一次吞咽过程结束后,方可进食,此过程可规避两口食物重叠入口情况的发生;患者在进食时,其食物的大小与患者进食速度都会对患者吞咽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食物过小,则无法促进患者吞咽发射效果,如食物过大,则会造成食物卡在咽隐窝,基于此,对于果冻以及具有粘性的食物,护理人员应加强指导,而患者食用流质食时,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在食物中适量加入凝固粉,避免误吸的发生[3]。
1.2.7 心理护理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患者出现负面心理,需给予患者良好沟通,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有必要,可给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治疗信心,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及干预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
1.3.1 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保持端坐位,给予温开水服下,温开水量为30 ml,观察患者吞咽情况,如患者能够顺利咽下,无不适发生,则为显效;患者需两次咽下,咽下的时间为5~10 s 左右,无其他不适表现,或可一次咽下,但出现轻微呛咳等症状的发生,则为有效;患者咽下次数>2 次,并伴有呛咳或出现吞咽困难并伴有呛咳严重等现象的发生,则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VFSS 评分 指导患者服下液体钡、糊状钡以及固体状钡,并通过透视对患者吞咽情况进行观察,钡餐从咽部到食管上端过程可分为轻、中、重3 个等级,总共为 0~3 分;钡餐在患者口腔发生吞咽困难情况,可分为轻、中、重3 个等级,总共为 0~3 分;误咽评分的评分为 0~4 分左右,当分数越低,则指示患者的吞咽情况越差[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VFSS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VF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VFSS 评分为(8.86±1.57)分,高于对照组的(5.83±2.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VFS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VF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通常会伴随吞咽困难,正常每日的吞咽动作在600 次左右,其做吞咽动作时,涉及30 多块肌肉以及多对脑神经共同作用,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除了出现吞咽障碍,还会出现认知障碍以及失语现象等,而吞咽障碍则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巨大影响因素。在口腔期间,患者吞咽动作困难,对食物的下咽十分困难,甚至会出现食物反流以及反复咀嚼的现象,容易造成患者口腔部位的卫生清洁难度增加。除此之外,在咽期出现的吞咽困难则会造成反复吞咽无效,或者患者在吞咽后声音十分嘶哑,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呛咳以及误吸等现象[6,7]。
综合康复训练包含多种训练,通过强化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吞咽反射以及感觉强化等,从整体上增强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患者康复治疗时间,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吞咽康复训练其优势在于能够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神经元功能作用,构建较为完善的吞咽反射以及皮质控制机制。患者训练过程中,通过对口唇和舌肌训练,适当刺激口唇和舌肌,有效加强吞咽恢复效果,使食物能够顺畅进入到食管中,并无其他不适症状的出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VFSS 评分为(8.86±1.57)分,高于对照组的(5.83±2.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笑笑[8]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为本研究佐证。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