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嘌呤醇治疗老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研究

2021-02-03郝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别嘌呤醇嘌呤一氧化氮

郝丹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系统性疾病、先天嘌呤代谢异常或药物所引起的嘌呤代谢障碍所致[1]。临床上针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促尿酸排泄药以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2]。但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很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情况,风险较高。鉴于此,临床上针对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耐受性[3]。现对66 例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分组实验,旨在探讨别嘌呤醇在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5 岁;符合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男性血尿酸水平>416.5 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57 μmol/L(非同日两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均符合标准);无非甾体类药物长期应用史,近1 个月未应用类固醇、利尿剂,无降尿酸药物应用史。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功能衰竭;高尿酸性肾病;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即控制嘌呤摄入,少吃或不吃高嘌呤食物,日常做到低嘌呤饮食,每天饮水量控制在2000 ml 以上;针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碳酸氢钠注射液(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190,规格:10 ml∶0.5 g),静脉滴注,按体重2~5 mmol/kg,控制滴注速度,4~8 h滴完,1次/d,以碱化尿液。治疗8周。

1.2.2 试验组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别嘌呤醇,基础治疗同对照组;给予别嘌呤醇片(Atlantic Laboratories Corp.,Ltd.,注册证号X19990269,规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 次/d。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采用日产Olympus Au400 全自动生化仪,通过尿酸酶法进行检测。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内皮素-1 采用上海科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内皮素-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一氧化氮采用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采取硝酸还原酶法[4]。③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参考《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评估患者的疗效[5]。男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80 μmol/L,女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00 μmol/L,或与治疗前相比降低≥35%,为显效;男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80~420 μmol/L,女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00~360 μmol/L,或与治疗前相比降低20%~34%,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较(,μ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较(,μmol/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内皮素-1 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老年人是高尿酸血症的高发人群。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嘌呤的产生,主要包括内源性自身合成、外源性饮食摄入两种渠道。嘌呤核苷酸在进入人体之后,被降解为核苷、磷酸,腺苷被腺苷脱氨酶所转化,变成次黄苷,与核苷酸磷酸化酶发生反应之后产生次黄嘌呤,次黄嘌呤被转化之后,变成黄嘌呤,其在与黄嘌呤氧化酶发生反应之后,便会生成尿酸[6]。正常情况下,尿酸是以游离尿酸盐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内,并主要经肾脏排出[7]。但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量提高、排泄量减少,尿酸盐在人体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引起间质性肾炎、痛风性关节炎[8]。同时,尿酸沉积于小动脉、胰岛等,还会导致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加重。碱化尿液、低嘌呤饮食、降低血尿酸水平,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案,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别嘌呤醇是目前唯一可以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其可以对黄嘌呤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即尿酸合成减少,进而实现血尿酸水平的降低,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

本研究中,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基础治疗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内皮素-1 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基础治疗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的诊疗方案,可有效提高血尿酸水平的控制效果,且更有利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疗效更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鼓励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现低嘌呤食物,可减少嘌呤的外源性摄入;通过多饮水,可以促进排尿,提高嘌呤的排出量;应用碳酸氢钠,可起到碱化尿液的效果,避免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应用别嘌呤醇,能够抑制尿酸合成,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预防间质性肾炎、痛风性关节炎。

内皮素-1、一氧化氮是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内皮素-1 是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可导致内皮细胞增殖的加强、促进血管收缩,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产生着调节功能;一氧化氮具有脂溶性,能够快速渗透细胞膜,扩散至平滑肌细胞,起到松弛平滑肌、扩张效果的作用,进而降低血压。高尿酸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本研究结果显示,别嘌呤醇能够实现内皮素-1 的降低、一氧化氮的提高,因此可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

综上所述,别嘌呤醇在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别嘌呤醇嘌呤一氧化氮
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别忽略素食中的嘌呤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双醋瑞因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啤酒酵母对嘌呤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
HLA-B*5801基因型与别嘌呤醇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