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价值重塑

2021-02-03吴小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副刊作为新闻的延伸和补充,在新媒体时代遭受冲击也同样迎来机遇。新媒体以其互动性、主动性、个性化、移动化等特点为公众喜爱,与此同时,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阅读率和市场占有率被严重压缩,基于此,文章以茂名日报社文艺副刊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为例,探讨地方性报纸副刊如何深耕优质内容,深化融合思想,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围,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价值重塑和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副刊;价值重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7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从某种程度说,副刊是一种文化的呈现,一种精神的阐释,一种力量的传递。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多样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报媒特别是文艺副刊受到极大的冲击。报纸副刊如何深耕优质内容,深化融合思想,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围,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价值重塑和品牌影响力,是当下报媒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困境

(一)传播模式和运行体制受限,影响力降低

副刊作为新闻的延伸和补充,一直以來都依附报纸而存在。但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报纸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和途径,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更是举步维艰,不能有效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发行量和影响力大幅下降,副刊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全国的报纸副刊都在尝试转型,但受限于固有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没有清晰的融媒思路,大多只是浅尝辄止、表面功夫,并不能有效摆脱困境[1]。

(二)内容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

著名记者萧乾认为,“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最初的副刊是用来刊登文学作品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刊登的内容不同,但坚持文学性是副刊一贯的传统[2]。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副刊仍然延续传统办刊模式,那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过于单一,无法满足读者或者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逐渐被读者所弃。

(三)阅读方式改变,读者作者流失严重

迅猛发展的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逐渐依赖“网”上生活:网购、网聊、网上阅读……人们更喜欢在移动端和PC端浏览新闻。此外,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观念。木心诗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闲适生活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桃花源,静坐桌前读书看报的景象也已渐行渐远。“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当下主流,传统报媒受众锐减,副刊拥有的一大批坚定读者和作者也逐渐流失。

(四)缺少互动性,留不住读者

传统的报纸副刊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即时互动,新媒体时代,读者不仅是内容创作者,也是参与者,这是传统副刊所欠缺的。即使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性,如果没有互动性很难能留住读者的心[3]。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定位与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副刊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找准定位,积极拓展办刊思路,将危机转化为时机。笔者认为,副刊发展的定位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提高副刊品质,打造报纸文化名片

著名报人赵超构提出,“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副刊注重的是通过文字与读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亲密沟通,从而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体现的是人们的真情流露。此外,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如果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独有的文化条件,就可以使当地报纸副刊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成为宣扬本地特色文化的一面旗帜。副刊作为报纸的门面,着力做深做精内容,体现报纸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素养,将自身打造成为当地报纸的一张文化名片[4]。

(二)贴近生活,服务群众。

新媒体时代,文化教育、卫生保健、购物娱乐等和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最为读者关注。报纸副刊想留住读者,就必须改变纯文学的老面孔,综合文化、生活、文史、影视、娱乐、财富、法制等各种专题性内容,注重知识性、实用性、功能性,真正做到贴近生活,服务群众。

(三)增强互动,提升报纸的黏合度

最初的投稿方式,是编者和读者之间最直接的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更注重参与性,因此报纸副刊首先要改变闭门办报为“读作编”融通办报,以副刊版面为依托,组织策划各种读者活动,如主题征文、诗歌会、笔会、改稿会、采风、读者活动日等,以此不断增强副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提升报纸的黏合度[5]。

三、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价值重塑

文艺副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突出重围,承担起副刊应有的文化责任,在新媒体时代重塑价值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茂名日报社经过变革创新,借助新媒体力量,以内容为王,注重策划整合,突出新闻性和地域性,办出了地方副刊的特色和韵味,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文艺阵地。

(一)紧扣时代脉搏,强化副刊新闻性

在融媒时代,副刊相比正刊更有特性,能够凸显新闻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新闻事件深入挖掘的同时,拓宽报道领域并加以延伸,在对新闻内容精心编排和整合过程中,融合文艺性和新闻性,不仅能让读者更深刻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弥补新闻报道的不足,给读者带来与速读不同的深读享受,使副刊具有更高的内容价值。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茂名日报社对旗下茂名日报、茂名晚报的副刊进行整合,成立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坚持时代性与传承性统一,利用新媒体传播介质,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在围绕重大选题、历史节点、重要事件等阅读方面,给予读者更全面、透彻、可读的人文阅读体验,力求在“新闻”与“人文”之间找到理想的契合点,以浓厚的人文情怀关注社会文化发展,对地市报副刊转型作出有益的探索。

以茂名日报社策划的深茂铁路通车事件为例,2018年7月,茂名迎来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深茂铁路通车,茂名结束无动车历史,进入动车时代。如果单纯报道一个通车的新闻,是无法很好凸显事件的重大意义的。茂名日报、茂名晚报的副刊抓住这个新闻事件,从深度和广度上充分挖掘,发挥了副刊的特色优势,对全方位立体报道通车新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茂名日报一连三天推出《拥抱动车时代》特刊,分别为《深茂铁路全线行》《新速度新机遇》《时代列车幸福前行》等重磅专题;茂名晚报在通车前一周时间,连续推出大型预热报道《深茂铁路通车,你的最想是什么》《拥抱动车时代,茂名准备好了》,分10个篇章10个整版刊出。这些副刊紧扣时代脉搏,把新闻做深做实做细,不仅版面美观,图文并茂,还有视频二维码、现场云直播、公众号推送等多维传播,全面、立体、直观地介绍了深茂铁路江茂段通车的历史背景,给茂名带来的变化及意义,充分体现了副刊对新闻的补充、延伸,也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又如,茂名日报策划的2021中国荔枝产业大会系列报道。荔枝、龙眼是茂名的特色水果,闻名全国。在产业大会召开之际,茂名市举行了2021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暨首届广东(茂名)荔枝龙眼博览会。这是一件对茂名水果产业发展的利好大事,茂名日报社从副刊新闻化的角度策划了《市场挺荔》《科技兴荔》《千年荔史》《新村荔事》《寻味荔香》《夏风荔影》《产业兴荔》《文化旺荔》《地大荔博》《红色荔印》《诗文荔韵》等11个与“荔”相关的专题,从科技、产业、市场、旅游、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介绍荔枝的前世今生,让全国人民对茂名荔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充分彰显了副刊是“文化纸”也是“新闻紙”的定位,使报纸副刊在新闻性与文艺性的交融中熠熠生辉。

(二)突出本土特色,注重策划整合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记忆和城市轨迹。对地方报纸副刊而言,加大地方文化专题策划的体量,侧重地域文化与本土特色是自身优势所在,是全媒体时代副刊求存发展之路。副刊既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又建构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地域文化既是副刊的文化个性之所在,也是副刊与受众之间的文化纽带之所在。

本土化运作不仅符合报纸贴近性原则,体现地方报纸副刊的文化担当,更彰显了文化自信,也使副刊更贴近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因而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副刊中心深谙其中道理,紧紧抓住地方特色,选取本地题材,并在版面和栏目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当地的人文特点。

以2013年至2016年在茂名晚报开设的“老茂名”栏目为例,该栏目立足本土历史人文,通过采访历史研究者、名人之后、某段历史见证者等,通过讲故事的表现形式,对茂名本土的历史、文化、重要人物、民风民俗等进行了梳理,固定在每周五刊出,每期以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物为内容,连续刊出了106期,历时两年多。这场坚持数年的专版专栏报道,期期都是精品,内容丰富,文化厚重,生动有趣,为深挖茂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作出了不懈努力,把副刊的文学性、多样性、独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到读者追捧。不少读者拨通热线,提供老建筑线索,甚至有的读者当起向导,带记者寻找老建筑等等,该栏目获得当年度广东新闻名专栏奖。

又如2017年茂名晚报重点推出的《记住乡愁——寻访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副刊部在市文广新局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对茂名市17个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寻访,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现场,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7个专版的系列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群怀揣一颗安静朴素的心、坚守和传承濒临消失的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版面设计美观、文化气息厚重,让读者心怀敬意的同时,更深刻了解了我们身边的这些独有的、珍贵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工匠精神。该系列报道荣获201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茂名日报联合当地党史办策划了《百年奋斗 茂名红色》专版,设红色火种、红色地标、红色档案、红色记忆等栏目,以时间为序,通过实地探访茂名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采访老战士、老同志及其亲属等,融合报道茂名党史上铭载史册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等,全景式回顾党的百年历程,真实记录茂名人民的奋斗史、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栏目每周三推出,获得读者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经过策划整合本地文化资源,突破了副刊原只刊载文艺作品的静态传统观念,有效提升副刊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的信息容量。

(三)借助新媒体办出副刊的高“点击率”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文学副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内容为王依然是副刊傲人的资本。有深度、有个性、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与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就一定能展现出文学副刊独有的风韵。

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于2021年2月上线“茂名日报社文艺”微信公众号,每周一至五,重点推送一至两篇文艺作品,调动广大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文学版面不是天天有,刊发具有一定的延后性,而微信公众号有效弥补了这一短板。充分利用新媒体时间上的优势,文学作品可以在新媒体、传统媒体上交错灵活推出,例如,好文章需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刊发的,及时推送,报纸则可滞后两三天。新媒体、传统媒体的错时安排,很好地适应了新闻时效性,有利于把握读者阅读心理,实现文章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众号运营不到半年就拥有近万粉丝,单篇推文阅读量达到10000+。创立了读者沙龙,每月固定一个周日为读者日,每个读者日设定一个主题进行交流,极大地加强了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互动,同时也对版面用稿起到校正的作用,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刊发的内容。文艺公众号还在每周周末上线《朗读者》,朗读者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作者、读者,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用粤语或者家乡话,内容可以是本土作者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是名家名作,开办这个栏目的目的是提供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平台。另外,报社副刊举办年度文艺传媒奖,对在两报和公众号所发的作品进行评选和表彰,评为年度十佳作品的作者成为报社的签约作家,为报社策划的一些大型报道补充人才力量。这一系列借助新媒体办刊的做法,不仅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改变了文风,同时也提高了作者、读者的黏度,有效提升报纸副刊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集结了300多名茂名本土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成立“茂名日报社副刊作者”微信群,文友们不仅可以在群里学习和交流,更方便编辑征集主题文稿,除了传统的邮箱,副刊还开通了微信快捷投稿功能等多渠道投稿通道,极大地方便了作者投稿,有效增加了读、作、编的互动。目前,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结合重大节日和事件,成功推出了“美女作家看茂名”“作家笔下的春”“建党100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教师节”“重阳节”等特辑。作者积极响应,刊出的文章都是优中选优,为打造副刊精品提供了资源库。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在竞争激烈的风云变幻中,报纸副刊不仅要进一步丰富素材内容、拓展传播方式,更要坚守品质,求新求变,勇于突围,才能让“报纸的灵魂”立于潮头,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 黄颖.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价值与重塑[J].中国报业,2021(11):84-85.

[2] 张玉洁.浅析行业报副刊如何突围[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3):72-74.

[3] 张月薇.论新媒体时代副刊改革策略[J].传媒论坛,2021,4(9):25-26.

[4] 韩冰.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围创新[J].新闻传播,2013(5):58.

[5] 花蕾.副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定位与创新[J].新闻传播,2019(13):100-101.

作者简介 吴小英,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写作。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