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研究

2021-01-29谭斌李喜喜董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纤溶白血病淋巴细胞

谭斌 李喜喜 董艳

1泰安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271000;2日照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276800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属于非常常见的严重血液疾病,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纤维蛋白系统、凝血系统产生影响,患者的表现主要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最终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是引发出血,该原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及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纤维蛋白系统、凝血系统各指标进行监测对出血倾向作出判断非常重要,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更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2]。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以便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6 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0例,女36例;年龄范围为22~68岁,年龄(44.5±2.7)岁。研究组男41例,女35例;年龄范围为21~68岁,年龄(44.7±2.8)岁;其中混合型急性白血病14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5 例(L2 期 9 例、L1 期 16 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7 例(M5 期2 例、M4 期 1 例、M3 期 7 例、M2 期 14 例、M1 期 10 例、M0 期3例)。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症状、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免疫分型、血常规检查确诊;(2)对照组人群经临床检查一切正常;(3)两组肝功能正常,无心血管类疾病、无出血史、无凝血功能障碍,在抽血检查前1 个月均没有服用过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的药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全自动血凝仪试剂(SysmexCA-1500,日本),DadeBehring 配套试剂稀释液(CAS ystem Buffer、Owerns Verona IBuffer),主要是对检测期间的样品进行稀释,对定标曲线中标准血浆进行稀释。

1.2.2 标本采集 使用枸橼酸钠钠(109mmol/L)真实采血管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l,离心分区血浆,后使用全自动血凝仪对D-D、FIB、APTT、PT进行检测,超出检测范围的高水平标本使用蒸馏水稀释并上机检测,所有的检测要在2 h之内完成。

1.2.3 FIB、APTT、PT检测原理 使用散射光凝固法对FIB、APTT、PT进行检测,先将血浆样本温育,后加入反应试剂使用仪器进行光照射反应(660 nm),主要是测量散射光光强度来对凝血过程浊度变化情况进行测定,通过散射光光强度可以对凝集曲线进行测定,经过百分比原理可以计算凝血时间。

1.2.4 D-D 检测原理 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透过混合液时,会因为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对光波吸收而减弱,在一定的范围中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量成正比。因此,当抗体量一定时,可以根据符合吸光值计算抗原含量。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2)比较两组人群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3)比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 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研究组D-D、FIB、APTT、PT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n 76 76 D-D(ng/ml)136.2±45.1 6 907.3±1 628.5 36.234<0.05 FIB(g/L)3.1±0.4 3.9±0.2 15.595<0.05 APTT(s)33.4±2.3 36.4±2.7 7.374<0.05 PT(s)10.4±3.1 15.4±3.5 9.323<0.05

2.2 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PTT、PT 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D-D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FIB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出血,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非常容易发生,以出血为症状的患者大约有40.0%,这容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释放、合成促凝因子,最终会促使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引发纤维蛋白溶解[5]。这些原因均会引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发生变化。

表2 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F值P值n 37 25 14 D-D(ng/ml)8 245.2±1 725.2 5 861.7±1 707.5 2 058.3±364.3 21.002<0.05 FIB(g/L)4.3±1.1 3.4±1.0 3.9±1.2 1.333>0.05 APTT(s)31.6±5.1 47.7±15.5 31.8±7.3 13.458<0.05 PT(s)13.5±2.9 19.4±5.8 14.7±3.8 13.924<0.05

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凝血与纤溶指标主要有D-D、FIB、APTT、PT[6]。D-D、FIB 均可以对机体是否处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血液高凝状态进行反映[7]。D-D 是纤维蛋白发生降解后的产物,可以对机体内凝血酶生成情况、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进行反映,D-D 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中非常常见[8]。FIB 是纤溶酶、凝血酶的底物,纤溶酶可以促使FIB 发生降解,以便生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降解产物,它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APTT 可以对机体内的共同凝血途径、内源性情况进行反映,临床主用于肝素疗效监测[10]。APTT 延长在血管性血友病、乙型血友病、甲型血友病中非常常见;且在高凝状态中也较为常见。PT 可以对机体相关凝血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行反映,主要用在抗凝剂监测当中[11]。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D、FIB、APTT、PT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有关研究显示,FIB 的变化与恶性肿瘤的转移、生长有密切关系[12]。恶性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浸润、破坏后会使凝血系统发挥作用,生成大量的凝血酶,因此,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常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另外,FIB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会使血小板发挥肿瘤粘附作用,加快肿瘤转移、浸润[13]。急性白血病是恶性造血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一样,也存在转移、浸润等特点,且白血病细胞还会通过浸润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使其分泌纤溶酶原激活剂,促使纤维蛋白原发生降解,导致D-D水平升高[14]。因此,急性白血病发生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与恶性肿瘤比较相似[15]。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PTT、PT 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APTT、PT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D-D 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FIB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性白血病各型之间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间接的说明各型影响凝血功能的机制可能不同。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时存在出血倾向,对患者的D-D、FIB、PT 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还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伦理问题:作者申明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履行告知义务,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纤溶白血病淋巴细胞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阅读理解Ⅰ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小鼠脂多糖急性肺损伤后γδT淋巴细胞与肺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