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1-01-29赵晓明徐宁杜英东李红霞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氧量心肺耐力

赵晓明 徐宁 杜英东 李红霞

康复方法是保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运动训练可对心肌细胞产生良性刺激,激发细胞再生活力,从而对机体恢复产生促进作用[1-2]。临床常规干预多关注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对于运动康复方面的措施较少,难以达到理想干预效果。相关研究指出,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旨在进一步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视其临床干预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方案,42例)与观察组(持续运动康复方案,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15±3.4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14例,Ⅳ级9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 例;年龄61 ~78 岁,平均年龄(68.19±3.4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8例。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经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5%;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者;合并心肌病、急性心包炎者;未控制高血压者;合并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者;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案,患者入院后向其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血压、脉动等情况,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嘱咐患者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根据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康复训练。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持续运动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持续运动康复方案训练,从最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①呼吸锻炼:合目闭唇,用鼻深吸气至极限,屏息2~3 s,经口缓慢吐出,吐气时间控制在7~10 s,尽可能完全吐出气体。②静坐:取侧卧位,双腿置于床边,帮助患者保持坐立,15~20 min/次,1次/d,静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立即摇高床头,改为半坐卧。③站立、行走:静坐无头晕症状后,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床边站立,若出现头晕症状立即卧床休息,若无不适症状可沿床边缓慢行走。④慢四韵律操:包括原地踏步、握拳伸掌、伸臂转腕、展肩扩胸、屈膝伸腰等动作,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节活动强度,以感到轻度疲劳为宜。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

1.4 评价指标 ①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测两组入选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包括峰值心率、运动耐量(最大摄氧量/峰值摄氧量)、峰值摄氧量、二氧化碳斜率(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具体方法:采用Powercub Ergo公司(德国)生产的心肺运动测试系统,运动器械:功率自行车,运动方案:递增功率,根据受试者日常活动能力及心肺功能状态选择合适功能负荷,在医师监督下进行症状显示最大量心肺运动试验。②统计两组入选者不良事件(头晕、呼吸困难、过度疲劳)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见表1) 干预后,两组入选者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均高于干预前,二氧化碳斜率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更高,二氧化碳斜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峰值心率/(次·min-1) 运动耐量对照组 42 干预前 113.59±9.83 4.31±0.76观察组 43 112.96±9.73 4.25±0.79 t 0.297 0.357 P>0.05 >0.05对照组 42 干预后 128.39±8.72a 5.31±0.84a观察组 43 135.43±9.16a 6.95±0.69a t 3.628 9.846 P<0.05 <0.05峰值摄氧量/(mL·min-1·kg-1) 二氧化碳斜率16.25±3.12 33.92±5.09 16.18±3.16 33.97±5.13 0.103 0.045>0.05 >0.05 17.67±2.98a 31.06±4.35a 19.86±2.87a 28.26±3.72a 3.451 3.192<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心力衰竭患者需卧床休养,尽可能减少运动[5]。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减少运动或不运动不但不会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反而会降低患者运动能力,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6-7]。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运动康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心肺运动试验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可准确地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同时也是帮助患者制定运动方案的重要依据[8]。峰值摄氧量、二氧化碳斜率是评估患者运动耐力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峰值摄氧量可反映患者心肺功能的最大代偿限度[9]。而运动耐力下降是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患者预后存在紧密联系[10]。本研究采用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更高,二氧化碳斜率更低,提示该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分析其原因在于,运动锻炼具有产热作用,可增加细胞分子间运动速度,而生物热能可舒张心血管,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增强机体活力。持续性有氧运动利于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加强心肌营养,进一步增加细胞生物活性,提升组织再生能力。此外,持续进行有氧训练还可增加脂肪消耗,减轻心血管阻力,改变血液黏滞性;同时有氧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可刺激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失衡,进而达到缓解疲劳的效果。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在发病初期即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呼吸锻炼、静坐、床上活动等训练,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进行床下活动、慢四韵律操,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内容及运动强度,可加速康复进程。此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效果较好,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促进机体恢复。

猜你喜欢

氧量心肺耐力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残氧量模型的修正方法在比例控制型烧嘴上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提高跑步成绩看最大摄氧量
660MW机组锅炉氧量测点安装位置对正确测量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