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1-29李少云
李少云
痉挛型脑瘫是指胎儿或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后引发的永久性姿势发育和运动功能障碍。此类患儿因下肢部分肌群痉挛而出现屈膝、屈髋、足下垂等情况,从而影响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1]。常规训练以重复锻炼为主,虽有目标设定,但仍存在反馈机制少等问题,训练趣味性不足,无法调动患儿适应性与积极性。近年来,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逐渐运用于肢体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利用听觉、触觉等反馈技术协助患者模拟步行,画面丰富,能够激发患者兴趣,从而发挥下肢运动控制潜能[2]。基于此,本研究将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配合康复护理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旨在观察对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4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女21例,男23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74±1.13)岁;病程11个月~7年,平均病程(3.49±1.14)年。对照组女24例,男20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72±1.31)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3.72±1.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3]中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具有简单理解能力;可独立或辅助步行10 m以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骨质疏松;近半年内接受矫形手术或接受肉毒素注射;严重挛缩患儿;癫痫史或安装心脏起搏器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护理。①予以患儿弱链测试,找出不足环节,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训练。②分腿训练。患儿行侧卧位,在其下肢、侧踝关节处套入吊带,将吊带缓慢升高,配合震颤技术,持续10 min。③蹲起练习。患儿紧握吊带,将单侧下肢置于吊带,另一侧放置吊带下方,然后行屈膝、伸膝动作,练习5 min。④平衡重心训练。患儿紧握吊带后将双足放置悬吊板,双足与肩保持同宽,身体与地面呈90°,练习10 min。⑤骨盆旋转。患儿行仰卧位,单侧下肢放置吊带,另一侧平放,行伸髋、抬臀、伸膝等训练,同时旋转滚,练习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使用丹麦INNO-VAID公司生产的HAPPY REHAB-C1型KMC1虚拟情景运动系统予以患儿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患儿行直立位,操作人员设置踝关节可活动范围,选择患儿感兴趣游戏,并根据游戏进程协助患儿调整踝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向患儿讲解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身体需保持直立位,若患儿尝试失败后可适当调整屈曲角度,游戏难度由浅及深,以患儿次日不感到疲劳为宜,20 min/次,3次/d。持续训练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下肢功能运动:干预前、干预6个月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88,GMFCS-88) 中的D区、E区评价两组下肢运动功能[4],D区、E区分别包括13、24个评分项目,使用4分评分法,分数越高,下肢功能运动越佳。②平衡能力:干预前、干预6个月使用躯干功能量表(torso function scale,TI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比较两组平衡能力,TIS包括静态、动态平衡及协调三个维度,总分23分,BBS包括转移、从站立位坐下等14个条目,总分56分,分数和平衡能力呈正相关。③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干预前、干预6个月使用足印分析法测量两组步长和步速,取长6 m,宽1 m泡沫垫作步道,白纸铺于步道上,患儿赤脚、双足涂油于白纸上行走,要求白纸脚印不可少于6个,由资深治疗师计测量后取平均值。使用关节角度测量尺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下肢功能运动比较 干预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平衡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TIS、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步长长于对照组,步速大于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下肢功能运动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下肢功能运动比较(±s) 单位:分
D区 E区组别 例数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前 干预6个月观察组 44 21.31±4.25 37.37±4.64 28.30±4.32 44.47±4.92对照组 44 20.49±4.41 32.47±4.59 27.50±3.87 40.62±5.21 t 0.889 4.980 0.915 3.564 P 0.377 <0.001 0.363 <0.001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比较(±s) 单位:分
TIS BBS组别 例数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前 干预6个月观察组 44 7.11±3.43 20.30±1.04 18.27±4.31 42.47±4.81对照组 44 7.29±2.49 17.38±2.59 19.51±3.88 35.62±5.08 t 0.282 6.940 1.418 6.495 P 0.779 <0.001 0.160 <0.001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比较(±s)
步长/cm 步速/(m·s-1) 踝关节活动度/(°)组别 例数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前 干预6个月观察组 44 16.01±2.44 21.14±1.10 0.37±0.03 0.43±0.03 5.21±1.12 10.85±2.23对照组 44 16.29±2.32 19.27±1.58 0.38±0.04 0.41±0.02 5.23±1.20 8.52±2.36 t 0.552 6.443 1.327 3.680 0.081 4.760 P 0.583 <0.001 0.188 <0.001 0.936 <0.001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经长时间康复训练能够获得一定步行能力,促使家属在患儿入学、生活等方面具有较高期待。多数患儿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会对其社会活动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踝关节是人体步行稳定的关键部位,踝关节活动度等扩大对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尤为重要[5-7]。康复训练包含重复、反馈等环节,训练过程中需强调患儿主动性参与,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结合康复护理是一种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方式,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中丰富多彩的虚拟情景画面,可增强患儿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活动踝关节,配合医生引导训练,使其下肢运动模式、神经控制模式获得重建[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步长长于对照组,步速大于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表明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增大踝关节活动度。张亚男等[9]研究结果显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够扩大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系统中的游戏设置生动丰富,能够调动其积极性,以进一步挖掘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同时根据足底触觉传感器的输入以实时反馈患儿运动情况,使其调整踝关节活动度,并通过模拟踝关节运动以完成游戏设置中的步行目标,进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增强平衡能力。此外,情景互动步行训练可直接作用至患儿踝关节,扩大踝关节活动度的同时增强下肢支撑力及躯体稳定性。步速能够反映步行独立性及稳定性,当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增大,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时,其支撑能力、稳定性及运动功能均可获得改善[10]。而步行能力的改善不仅需踝关节控制能力提高,还需膝关节、骨盆的协调运动。康复护理中的智能运动协助使患儿进行闭链训练,通过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性,提高骨盆、膝关节及脊椎协调运动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可增强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扩大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儿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