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干预策略浅析

2021-01-28付敏

锦绣·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手机依赖社会支持

摘要: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这内、外两个因素着手,探讨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而探讨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手机依赖

作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手机依赖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带给人们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校园“低头族”等。如何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引导其正确对待手机成瘾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作者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在渝高校随机访问了317名大学生。结果表明,56.6%的受访学生表示当手机不在手边或不能正常使用时,会产生焦虑的感觉;68.5%的受访学生会经常无意识地查看手机信息;65%以上的受访学生对手机存在不同程度的沉溺且自控能力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的问题,且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从其影响因素,心理弹性、家庭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出发,探讨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外在因素:

(1)手机多样且强大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手机具有的便捷性、娱乐性、交互性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日常娱乐、生活和交际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2)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匮乏。一部分学生在课余時间会产生强烈的无聊感,又因没有感兴趣的课余活动转移这种无聊感,导致了对手机的依赖。

(3)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支持、引导。拥有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怀与照顾,情感有寄托,情绪可以找到宣泄的出口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低。反之,其对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2.内在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外向型性格特点的大学生,通常喜欢长时间使用手机与他人沟通交流,较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另一方面,内向型性格特点的大学生,往往为了减少与现实中他人的交往,而在课余时间花费较多时间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或沟通,因此也较易出现手机依赖的行为。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大学阶段的生活容易让学生产生孤独感,该阶段的学生又渴望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亲密的关系。手机和网络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沟通,克服孤独感,还能够躲避现实的人际交往挫折。

(3)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愿意主动的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的解决来应对压力和挫折,从而降低了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依赖手机虚拟世界寻求安慰的行为。

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手机依赖的关系

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手机成瘾和依赖行为。社会支持的高低与手机依赖程度呈现负相关,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则其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小,因此降低了其依赖手机摆脱孤独感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手机依赖行为也存在负相关,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则越小,由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较高,个体有更高的自控能力,采取积极措施克服手机依赖的行为。

三、解决手机依赖的心理干预策略

1.社会支持方面

(1)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帮助学生摆脱课余生活的无聊感。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参与活动中结交朋友,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家庭也应给与支持和鼓励,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令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减少对手机和网络世界的心理依赖。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减缓手机依赖心理。学校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以团辅、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情绪宣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3)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开展团体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温馨的交往氛围,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有利于加强集体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加大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2.心理弹性方面

(1)大学生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控制不良情绪。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宣传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提升其心理弹性。大学生自身要学会客观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掌握排解负性情绪的方法,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2)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自觉调控手机依赖行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观念,客观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要有清晰的个人规划,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自觉减少手机依赖之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心智及行为模式,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第二课堂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发展能力,进而减少对手机的依。

参考文献

[1]贾悦.国外手机依赖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74-79.

[2]姚伟民.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高教论坛,2020(10):64-67.

[3]姜永志,刘勇,王海霞.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 心理研究,2017,10(3):82-87.

作者简介:付敏(1990-),女,重庆万州人,汉族,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项目编号: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GZY201743-YB)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手机依赖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