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田野 做新时代的菜农
—— 记重庆市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华
2021-01-26刘华彬
文/本刊记者 刘华彬
李华,是一名“80后”大学生“新农人”。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孩子,一位扎根农业回馈家乡的创业者,一位脚踏实地与时俱进的中共党员,做好生态农业、回馈父老乡亲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业梦想。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工作,毅然回到农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同伴一起成立了重庆市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用青春与汗水带动了璧山区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等荣誉。
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动农户们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基地面积发展到1010亩,入社成员达460户,有效带动了成员增收致富。合作社实力日益壮大,先后获得“璧山区十佳农民合作社”“重庆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CAQS-GAP)试点单位”等荣誉。
历经磨炼,农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李华出生在重庆市璧山区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家里以种植蔬菜为生。从小看着父母操劳农活,不但挣不到几个钱,还常常被人瞧不起,因此李华一直渴望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落后种植方式,“我要用专业知识和实干精神,改变农民又辛苦又挣不到钱,还遭人看不起的现状。”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瞄准老家重庆璧山区的10万亩蔬菜基地,与5位同学一起回乡创业。
经过全面考察和多方“谈判”,李华终于在大路街道租下300余亩蔬菜种植“根据地”。创业之初,他信心满满地认为种菜是“小事一桩”,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专业不对口,他们的种菜技术还不如一些老农民,蔬菜产量和品相都不尽人意。再加上人太年轻,不善于和周边农民沟通关系、拉近距离,农民们都认为他们是不靠谱的“书呆子”,不愿意到他们基地来干活。很快,他们亏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30多万元债务。
“菜都种不好,在你们那里干活能给得起工资不?万一你们哪天跑了,我们怎么办?”面对老农们的质疑,李华和同伴们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难关。“没工人我们就自己带头干!”李华他们夏天顶着酷暑,从早上5点起床摘菜到中午2点;冬天冒着寒风,深更半夜装菜上车拉到市场去批发。大半年过去了,几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儿变成了又黑又瘦的“木炭”。
光苦干还不行,还得虚心学习,成为技术带头人,才能取得农民朋友们的信任。2013年,李华和同伴们主动到西南大学学习蔬菜种植技术,邀请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蔬菜种植中。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蔬菜种植时间和编制各种问题的应急预案,降低灾害风险,具备了形成规模效应的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引入数据处理,对蔬菜从种子到成品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研究分析,形成基础数据库,初步形成了科学种植、高效生产、流程可视化的“智慧农业”模式。短短1年多时间,李华的蔬菜基地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飞跃,被评为“2013年璧山区优秀种植大户”,生产的各类蔬菜瓜果成为批发市场的抢手货,周边的农民们也不再取笑他们,而是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一定要让蔬菜基地焕发新生,带领农民们脱贫致富”,这是李华扎根蔬菜基地的最初信念。有了前期积累,2014年李华发起成立了重庆市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以带领更多农户种菜致富。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每当走在合作社基地的田埂上,看着阳光下蔬菜绿油油的叶子闪闪发光,瓜果在田间地头挂枝累累,农民们脸上露出充满希望的笑颜,李华都会深刻地感受到有困难更有未来,作为一名“新农人”,重要的不在于选择了怎样的道路,而在于怎样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回忆起这些年在田间地头洒下的青春和汗水,经历过的困难与挫折,李华有过流泪,但从未有过一丝后悔,甚至无比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城市固然有它的繁华与诱惑,但唯有双脚扎实地踏在乡村土地上,才能聆听到来自内心的真实呼唤!
破茧蝶变,抱团成为现代新菜农
为确保农民入社得到实惠,李华按照“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切实提高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水平,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在合作方式上,李华积极响应政府“三变改革”的号召,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聚合“三农”资源,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对于无能力或不愿自主经营土地的入社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上岗就业、固定薪酬的方式,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于自主经营土地的入社农户,合作社提供统一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运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有效规避了农户自主经营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所有农户按合作方式享受季度盈余分红,确保他们每个季度都能获得额外收入,提高农户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技术引领上,合作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坚持校社联合,紧密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农广校、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积极寻求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力争打造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在生产中不断钻研种植技术,获得了“杂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还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一种藤蔓类蔬菜密植高产方法”“一种番茄修枝增产方法”“一种茄子修枝增产方法”等5项生态种植发明专利,解决了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土壤板结酸化等瓶颈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绿色生产。
在生产管理上,合作社严控产品质量,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种植流程,总结提炼出1860条制度与规范,要求成员按流程规范严控质量,保证蔬菜瓜果产品从播种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合作社的产品要通过21项农残与重金属检测才能上市,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2017年,合作社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19年,合作社被评选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CAQS-GAP)试点单位”。
在品牌建设上,合作社运用现代品牌运营思维,建立“云深不知处”基地品牌及“寻味云涧”农产品品牌;采用线上商城、抖音、小程序等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
在结构调整上,合作社针对消费者的喜好,引进了一系列新品种蔬菜瓜果,如备受欢迎的板栗南瓜等,满足了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璧山区蔬菜种植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合作社从一点烛光发展为闪耀新星,带动800余户农户从传统菜农“破茧蝶变”为新时代菜农,李华也进一步靠近了创业愿景。2019年底,合作社总收入528万元,成员分红37.5万余元,带动成员户均收入5万余元,还入列“2019农民合作社500强”。
只争朝夕,树立新型生态农业标杆
尽管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随着规模不断壮大,李华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为扩大规模、建设品牌、延伸产业链,合作社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出现了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合作社急需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帮助成员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销售与电商平台密不可分,合作社亟需补充电商方面的知识,畅通产品电商销售渠道,抓住市场热点,帮助合作社“带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华对自己、对合作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5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将积极吸引璧山区蔬菜基地核心区的种植户加入,实现合作社基地面积达1万亩以上。除扩大种植规模,合作社还要依托蔬菜基地,延伸产业链,发展“蔬菜农家乐”“亲子菜园”特色休闲旅游,把合作社建设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发展一地产业”的新型生态农业标杆,真正实现以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