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暴下促进民营经济复苏的新视野
2021-01-25杨颖陈少炼
杨颖 陈少炼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国内、国际投资、消费市场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大增,夹缝中的民营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只有通过优化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助推民营经济复苏。本文从文献角度梳理营商环境的内涵,当前营商环境研究视角,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探索。重点从政务、市场、法律与人文四大营商环境阻碍入手分析民营经济复苏面临的艰巨挑战。提出以民企为本、制定符合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营商评价体系等多手段共促民营经济复苏。
关键词: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复工复产
一、背景
随着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这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已得到全面有效控制,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提振企业信心复苏经济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新的困难和挑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9%、16.1%、8.4%、6.4%。
疫情“大考”,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部分小微民营企业甚至濒临破产。以制造业为例,民营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上游产业链某环节一旦出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同时,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国内需求疲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疫情可能触发违约风险、金融风险等风险。
促进企业特别是脆弱的民营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是保障民生、恢复经济的核心。为减轻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世界银行集团宣布在未来的15个月,预计将调配160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各国保护贫困弱势群体,扶助企业,促进经济复苏。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针对性减税降费政策。截至3月21日,中央累计向地方预拨付2071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医疗卫生、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财力补助等方面。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有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的政策和波动的环境会使民营企业降低开工率,缩小生产投资规模[1][2]。故本文基于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建设、衡量、优化”的相关文献梳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希望通过对文献的评述与展望,找到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新思路,助力疫情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复苏。
二、国内对营商环境内涵的拓展研究
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战“疫”之下,厘清营商环境内涵,对于找准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助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营商环境的概念还未有统一定论,学者基于各自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营商环境进行界定。世界银行集体国际金融公司在其调查项目“Doing Business”中第一次提出营商环境的相关表述,而此项目主要评估、对比各国企业面临的营商制度的优劣,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步。世界银行将营商环境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体内部,企业从开办、生产、销售直至“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总和。The Donor Committee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DCED)认为营商环境是落实政府政策的行政執法体系和影响企业运作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复杂综合体,无时无刻支配着企业活动。董彪等(2016)把营商环境定义以为商事主体从事经营行为面临的各种条件和境遇,包括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3]。娄成武,张国勇(2018)从区分物质硬环境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软环境的视角出发,认为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政务、市场、社会、基础设施等各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发展环境,一般我们研究的都是作为软环境的营商环境[4]。陈伟伟,张琦(2019)通过对营商环境与投资环境等概念的区分,指出营商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生产运营的外部环境力量,包括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基础设施;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等[5]。
从上述理论探讨可知,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因素和条件,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态等方面,还包括许多全球性因素。因此,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也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系统性复杂工程,既需要政府、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其他各方的加入。
三、国内当前营商环境研究视角
目前,针对我国营商环境、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文献数量较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本文从研究切入视角入手,归类如下:
(一)公共治理视角
部分学者从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责任及能力、政府与市场界限的讨论入手,分析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在逻辑。王志荣(2018)、魏向前(2019)、于文超(2019)等认为,在营商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提质增效,变革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断地简政放权,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服务型政府。张国勇等(2018)、娄成武等(2018)、郭燕芬等(2019)、陈华平等(2020)则认为营商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性公共品,是公共治理过程的结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造环境”的职能,积极承担营商环境建设的主体责任,组织、协调社会各方投入到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中来。陈云贤(2019)、倪外(2019)认为应该平衡“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机制,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世行营商报告及指标体系视角
李安渝等(2018)、洪海(2018)、李清池(2018)、曲宁(2019)通过对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得分情况,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奠定理论基础。罗秦(2017)、庞凤喜等(2018)、张景华等(2018)、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课题组(2018)、李林木等(2018)则缩小研究范围,仅解读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税收营商环境部分的内容,通过对税费总负担率、纳税时间、纳税次数和税后流程这四项指标得分情况分析,认为我国的税收营商环境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法制化建设视角
佟明亮(2015)、李小奕(2018)、刘传俊(2020)基于世界银行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有力佐证了法制化营商环境的价值所在:认为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郑方辉等(2019)构建营商法制化指数对广东省的营商法制、执法、司法、守法进行评价,以评促建,推动我国营商法制化建设。而董彪等(2016)、袁莉(2018)、丁新正(2018)通过定性研究,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营商环境法制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优化路径。
(四)经济发展视角
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优良的营商环境与宏微观经济发展的关系。董志强(2012)通过实证研究肯定了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周泽辉(2018)进一步证实地区金融发展程度与营商环境优劣的关系,此外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能推动物流业(张季平,2017)、服务业的发展(江静,2017);优化企业家时间配置(魏下海等,2015)、促进企业出口(史长宽等,2013)、激发企业投资动机(王正新,2019);改善政企关系(刘军,2019)、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解维敏,2019)、刺激企业创新(夏后学等,2019)。
(五)企业主观感知视角
孙丽燕(2016)从梳理研究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文献开始,分析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状况,从企业视角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娄成武等(2018),杨继瑞等(2019)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不足及我国营商环境评估实践分析入手,强调市场主体的主观感受,认为营商环境的评估主体应该是民营企业,须以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营商环境好坏的标准。
(六)大数据信息技术视角
刘佳(2018)、李艳(2019)、李根(2019)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事实,通过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处理优势,结合大数据云处理、大数据征信等技术手段,提倡建设智慧政务,实现充分信息共享,营造高效、便捷、透明的营商环境,有助于维护商务市场诚信,节约交易成本。
四、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一)对世行营商指标体系的批判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在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评估报告的不断发布,国际社会对报告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方法论、数据采集、排名科学性等是主要争议所在[6]。结合当前我国营商环境评估现状,国内学者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也进行了研究。杨志勇(2018)认为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不能充分反映中国近期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国营商环境状况[7]。娄成武,张国勇(2018)指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有着重视私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其调查样本选择不够科学,未能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体的现实差异[8]。钟飞腾(2016)等认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只考虑了利于经济发展的微观因素,而对左右经济发展的宏观因素谈之甚少,且营商环境评估存在去制度化、反对政府监管的倾向[9]。
(二)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4年,广东省佛山市最早构建了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包括国际化、市場化、法制化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随后全国掀起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各省市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辅助下,结合世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升级版的各具区域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上海版”、”江苏版“、”广东版“、“辽宁版”等。不少学者针对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探讨。王绍乐,刘中虎(2014)从税务营商环境入手,基于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公平性的原则,设计了税收法制、税收效率、纳税成本三个一级指标及31个二级指标,以广东省为例,测度了我国税收营商环境状况[10]。杨涛(2015)基于鲁苏浙粤四省的调研数据,构建了市场环境、政策政务环境、法律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市场准入制度、融资环境等18个二级指标,对四省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对策[11]。王美舒(2018)从企业营商法治问题入手,认为应围绕企业的生命周期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涵盖市场进入与退出、融资、劳动力获得、市场监管影响、纠纷解决与税费缴纳六个一级指标[12]。李志军(2019)基于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目标,设计政府效率、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环境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依据中国城市数据库数据,测度了全国的营商环境,为地方政府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提供参考[13]。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的号召,编制软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商务成本环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来评价我国22个城市的营商环境[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城市政商关系为重点,构建“亲”、“清”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把政企关系、政府廉洁、政府透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全国工商联从民营企业家获得感出发,围绕要素、法治、政务、市场、创新等5个方面,构建一套极具实操性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五、民营经济复苏面临的营商环境阻碍
疫情发生后,安全可靠的营商环境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心之源。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更要认清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扭转经济下行趋势。本文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分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四大类,来总结民营经济复苏面临的营商环境阻碍。
(一)缺乏稳定、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
孙丽燕(2016)通过对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研究成果梳理,认为政府的审批制度还有较多尚待精简之处,电子政务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行政效能的监督执行力度还不够[15]。史丽(2020)指出政府政策落实缺乏保障,再加上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服务意识的欠缺,致使民营企业的痛点、难点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16]。张威(2017)、娄成武等(2018)认为我国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应对新情况虽有新政策出台,但相应机制缺乏一定程度的科学性与持续性,此外我国的政策透明度指数也低于美国、日本等主要的发达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务环境[17]。郭朝先(2019)等通过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在“放管服”改革进程中,部分行政许可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政务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18]。
(二)缺乏平等、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
童有好(2019)通过对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分析认为,民营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总体状况不佳,民营企业在法制、融资等活动中会遭遇不平等的待遇,中小民营企业时常面临融资难、创新缺乏动力、深受社会偏见等问题[19]。许可等(2014)依据世界银行对中国的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指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也存在融资困难、市场机会不均等、人力资本教育水平低、非正规部门竞争以及企业税负重等问题[20]。张威(2017)认为目前我国营商环境存在多方面问题,其一,劳动力,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价格比较高,且供不应求;其二,签证、执业资格、外汇管制等阻碍了人才、资本的自由流動,给企业进出口、对外投资等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带来不便。
(三)缺乏完善、公正、科学的法律政策环境
贾国磊(2019)认为我国部分有关民营经济的法律体系滞后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践创新需求,且部分法律条款缺乏实际操作性[21]。李新刚(2016)指出受我国传统“关系”思维的影响,社会整体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层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不利于吸引投资[22]。丁新正(2018)通过对我国中小微企业营商法制环境的分析,认为我国法律机制缺乏一定的创新,部分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有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也有发生[23]。刘传俊、王慧敏(2020)从履行责任视角出发,认为不健全的经济、法制环境会导致企业、政府的责任意识淡薄,不利于政企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不利于良好法治营商环境的营造[24]。于文超(201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不稳定的法律、政策、贸易环境会增加民营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活力。
(四)缺乏公正、合理、良好的人文环境
童有好(2019)指出受我国传统“公有制经济好,就业尽量选择政府和国企”的观念影响,导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处于不利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不能享有同等的社会待遇,这是目前社会人文环境的一大问题。胡德巧(2019)同样指出部分政府部门、社会人士,在思想上歧视民营经济,认为民营企业是“二等公民”;对民企和非民企长期实行差别性政策,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25]。王磊(2019)认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除正式的制度环境外,人文环境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所有制偏见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性,加剧市场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民营企业家精神保护机制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生存能力较弱[26]。
六、评述与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基于营商环境自身的研究,包括营商环境的内涵、分类,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其二是营商环境的外部影响研究,包括营商环境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分析。以上丰富的理论研究,也将在疫情特殊时期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企活力提供新思路。
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后认为,疫情风暴下促进民企复苏要注重以下方面:
以企为本,实现政府、市场及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既包括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等狭义营商环境,还应包括稳定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先进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等广义营商环境。坚持以民营企业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出发,打破狭义营商环境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隔阂,着力打造成熟稳健的市场,积极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统筹兼顾,设计符合本土特色的指标体系。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中,考虑世界银行营商报告指标的同时,应坚持集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设计出兼顾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相应指标也要充分考量国内区域间的差异特征,提升评价体系的指导性与实效。
因势利导,推进主导产业群集聚发展。立足区域自身定位,紧扣本地产业群发展趋势,从重点行业发展所涉及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充分结合辖区内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化营商环境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而提升区域内民营企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带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内外兼修,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疫情风暴下,不少企业也正寻求转型,谋求逆势增长,如在远程办公、云游览、直播购物、VR看房等。而纵观企业发展历程,大量民营企业未能摆脱家族式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模式、家族式企业文化等发展桎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从营商环境着手,也要引导企业审视自身问题,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企业制度、管理方式及产权结构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向数字化、线上化的方向持续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总之,只有真正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复苏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文超,梁平汉.不确定性、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经营活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136-153.
[2] 廖福崇.“放管服”改革提升了营商环境吗?——基于6144家民营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20.
[3] 董彪,李仁玉.我国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研究——基于《营商环境报告》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
[4] 娄成武,张国勇.治理视阈下的营商环境:内在逻辑与构建思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2):59-65,177.
[5] 陈伟伟,张琦.系统优化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逻辑框架和思路[J].改革,2019:70-78.
[6] 李颖轶.中国营商环境评估的进路策略与价值选择—以法国应对世行《营商环境报告》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87-200.
[7] 杨志勇.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难点与策略[J].改革,2018,(10):5-13.
[8] 娄成武,张国勇.基于市场主体主观感知的营商环境评估框架构建—兼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60-68.
[9] 钟飞腾,凡帅帅.投资环境评估、东亚发展与新自由主义的大衰退——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为例[J].当代亚太,2016,(6):118-154.
[10] 王绍乐,刘中虎.中国税务营商环境测度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3):33-39.
[11] 杨涛.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鲁苏浙粤四省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28-31.
[12] 王美舒.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数的设计思路[N].上海法制报,2018(8).
[13] 李志军,张世国,李逸飞,单珊.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及有关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19:30-42.
[14]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18.
[15] 孙丽燕.企业营商环境的研究现状及政策建议[J].全球化,2016(8):106-135.
[16] 史丽.优化环境,激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德州市为例[J].新西部,2020:60-61.
[17] 张威.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理论学刊,2017,(5):60-72.
[18] 郭朝先,李成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成就及未来高质量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9,(9):14-23.
[19] 童有好.营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9,(4):52-58.
[20] 许可,王瑛.后危机时代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再认识——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2700家私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7):118-124.
[21] 贾国磊.民营企业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J].企业管理,2019,(1):110-112.
[22] 李新刚.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2016,(26):77-78.
[23] 丁新正.优化我国中小微企业营商法制环境的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个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13-122.
[24] 刘传俊,王慧敏.税费负担、市场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J].会计之友,2020,(2):81-89.
[25] 胡德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9:40-42.
[26] 王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
[27] 王志荣.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税务营商环境优化—从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谈起[J].税务研究,2018,(9):124-128.
[28] 李林木,宛江,潘颖.我国税务营商环境的国际比较与优化对策[J].税务研究,2018(4):3-9.
[29] 庞凤喜,杨雪.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研究—基于世界银行2008-2018年版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得分情况分析[J].东岳论丛,2018,(12):124-131.
[30] 倪外.有為政府、有效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61-68.
[31] 董志强,魏下海,汤灿晴.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基于30个大城市营商环境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2,(4):9-20.
[32] 刘军,付建栋.营商环境优化、双重关系与企业产能利用率[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4):70-89.
[33] 魏下海,董志强,张永璟.营商制度环境为何如此重要?—来自民营企业家“内治外攘”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15,(2):105-116.
[34] 陈云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J].经济研究,2019(1):4-19.
[35] 洪海.从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J].中国市场监督管理,2018.
[36] 杨继瑞,周莉.优化营商环境: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路径抉择[J].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9,(1):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