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学生社团建设思想的理论探讨
2021-01-25俞念胜
俞念胜
摘 要: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学生社团及其治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比较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学生社团的思想观点可以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党建理论以及科学实践观是学生社团理论的基础;列宁将这些思想理论自觉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建了学生社团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学生社团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建设;科学实践观;学生社团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做出专项部署,这为今后党的群团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学生社团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5年7月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1]。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建设,这是党的群团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这就需要比较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生社团的思想观点,以便为新形势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非常关心和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对马克思来说,他对学生社团有着明确的认识,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也参加过博士俱乐部,这种松散的派系和组织与当下的学生社团有着几分相似。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生活和斗争均与社团相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宣言,也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工人阶级阶级性社团的宣言。《宣言》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正是其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学生社团建设事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应该坚持贯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指导无产阶级为了摆脱压迫而斗争,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勾画了最为美好的图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为了这个最高价值追求的实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个文本中,我们均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阐释和完善。例如,《共产党宣言》就讲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与马克思不谋而合,更为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诸多场合都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与学生社团建设之间的契合点何在?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只有如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可能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某种指导或者是价值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发挥巨大作用,我国也正在逐步创造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也证明每一个人有实现梦想的条件。从宏观方面而言,学生社团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的营造和提升也无形中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的进行。从微观方面而论,高校社团的建设必然会对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学生社团的建设从本质而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下中国的实践,中国学生社团的建设绝对不能离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和指导。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从表面上看,党的建设理论可能与学生社团建设并无直接关系,但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学生社团可以划分为理论性社团和非理论性社团。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却是理论本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之一。从近代西方来看,诸多思想家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置放于不同的问题域,才可能产生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馬克思主义、神学马克思主义,不一而举。如此,为何不能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导我国学生社团建设呢?
如前所述,共产党是一种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也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政治社团,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共产党作为一个紧密的团体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做斗争的过程体现出来的巨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依然可以指导我国学生的社团建设。首先,对学生社团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任何高校都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高校的政治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这其中也包括高校社团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规定了高校社团的基本方向和性质,是高校社团的标杆;其次,对高校社团思想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可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我国高校社团建设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并使其成为我国高校社团发展和壮大的有力武器;最后,对高校社团作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党的作风问题,行动本身说明我们党在作风建设的某些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宗旨意识的重要阵地,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和学生社团成员的群众意识和宗旨意识。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都是在实践中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同时,每个个体也正是在实践中创造自身的历史并推动整个人类历史进步的。实际上,在马克思之前的中外哲学史上,实践的概念已经多次被使用和论述。在中国哲学语境中,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之说。
学生社团建设本质上是青年学生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参与学生社团则是大学生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具体方式。所以,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实践观的指导。具体而言,这与多种因素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科学实践观加以修正。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学生书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真正的学习必须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读万卷书”的学生是知识的搬运工,是书童,绝对不可能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从某种程度满足学生“行万里路”的需求。其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需要青年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从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大学阶段则是很多学生离开家庭真正开启社会化进程的阶段。从哲学角度而言,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才真正确立实践的主体性意识,开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多样化的学生社團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平台。
二、列宁对学生社团建设理论的构建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思想第一次真正地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实践。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又一位革命导师,列宁面临着前人未曾面对过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虽然对社会主义必然性进行过无数理论探索,也以此指导过无数革命实践,但社会主义作为现实并未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兴国家问题的过程中,列宁的学生社团建设思想日趋丰润并成熟,主要体现在共青团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重要维度。
(一)列宁关于共青团建设的理论
1920年10月2日,列宁在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以及青年、青年学生的进步提出具体的要求,列宁关于青年团建设的理论也大多汇聚在这篇题为《青年团的任务》的讲话中。
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明确提出了青年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和殷切期望。“青年一代努力的结果将建立一个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4]。可以看到,列宁站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赋予了广大青年最为光荣、伟大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列宁对青年团和广大青年提出几项具体要求:首先,广大青年和青年团的任务在于学习。既要向先辈马克思、恩格斯学习,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为人类事业献身的精神;还要学习一切可以为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所用的知识。其次,要切实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升素养。列宁所处的时代,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苏联得以确立,但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并未完全祛除,人民的政权随时面临着被颠覆的极大危机,所以,此时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依然要强调其斗争性,因为新兴的国家和组织“随时都有遭到新的进攻的危险”。[5]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学习的实际效果。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列宁能够出席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大会,可以看出他对青年和青年群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认为要把握青年特点,正确对待青年组织,青年团的任务在于学习,只有学习才可能加强道德建设的斗争性,也才可能将学习的知识为社会建设所用。可以说,列宁关于青年团建设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列宁对青年团的政治性以及实践性的强调是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在社会主义背景的深刻体现,也为后来学生社团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二)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在长期的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列宁认真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诸多思考,留下了《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进一步,退两步》等重要著作,为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建设无产阶级新型政党打下坚实基础。当下,对列宁的建党理论进行梳理,全面理解列宁建党理论的精髓,也会给我国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
具体说来,列宁的党建理论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他认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6]。这个革命理论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又不能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更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金科玉律,否则就必然走向绝对的教条主义,在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7]。
列宁的党建理论也非常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强调纲领和党章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在列宁看来,党的纲领和章程是党行动的指南,是党的凝聚力的基本保障。党的纲领和章程都必须由党的代表大会通过才具备相应的效力,由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纲领和章程又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自觉遵守,因为党的纲领和章程对于全体党员而言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列宁的党建理论还非常看重党的组织建设,为了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8],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政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而党则是工人阶级所有组织形式中的最高形式。纵观列宁党建学说的生发和形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能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的基本原理,更能将理论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他不仅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次明确引入到党的建设实践中来,还第一次对党内的错误政治思潮进行明确区分,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同时,列宁还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还必须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廉洁性教育、作风教育,等等。
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在列宁的思想中没有展开对学生社团建设的具体论述,但列宁已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能够将理论自觉地应用到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青年团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大多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所有真理都具有一种共性,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学生社团建设理论的发展
研究中国共产党对学生社团建设理论的发展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开始追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与学生社团有着直接的关系。“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列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调动了各种社团的积极性,使社团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社团工作,虽然他们很少对学生社团建设做出具体的论述,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独立的学生社团理论,但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过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视。
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跟学生社团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年,他先后参加过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湖南学生联合会等社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社团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根据地建设还是武装斗争中均是如此。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9]。由此可以看到,毛泽东是十分鼓励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并积极利用社团的能量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
邓小平关于学生社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社团理论又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青年学生工作和共青团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对青年团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明确界定:“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整个历史表明,它是党的可靠的后备军和有力的助手”[10]。而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对青年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更加明确的阐释,指出:青年团的发展与建设要坚定党的领导原则以及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青年团应该以劳动为荣,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青年团应该加强学习,并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江泽民非常重视学生工作,他曾指出:“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11]。由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成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指导。为什么有如此之说?因为在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知识的拥有者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力军,学生社团组织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高校文化氛围的培养。由是,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本指南和根本指导思想,以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依归,扎实推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取得了极大进步,高校学生社团也随之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缺陷也更加凸显出来,亟须一种理论加以规制和引导,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无疑满足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取向来看,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社团相结合就是要做到肯定学生在社团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切正当需求,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次,从建设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方法来看,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本人更是多次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亲自给大学生们回信。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专门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做出专项部署。这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以及中国社团发展史上均属首次。从《意见》的基本内容来看,几乎涵盖了群团工作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新时期群团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群团发展的路线问题、组织领导问题、宗旨意识的发挥问题以及群团组织功能的发挥等现实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群团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当然,《意见》的指导对象是非常明确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12]。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关于学生社团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和梳理来看,我们虽不能从他们的理论中找到更多事关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直接理论支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找到一些指导学生社团建设的一般原理。他们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均鼓励青年学生在时代的浪潮中做到爱好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些思想均可以为当下中国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7-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647.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5][6]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2,293,291,294,254.
[7][8]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8.
[10]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11] 江泽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12] 习近平.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