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节气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路径初探

2021-01-21张寒梅

红豆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要】本文力图通过《节气文化寻踪》的建设探索适合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

【关键词】校本课程;节气文化;校本课程建设路径

自2000年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开始倡导校本课程建设。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应该落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上。

一、校本课程与节气文化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中,“校本”(school-based)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文化传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承载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和意义。

节气文化是指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基于节气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以节气文化为载体、以本校教师为开发主体、通过《节气文化寻踪》校本课程的建设探寻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以节气文化为载体,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使校本课程的建设具有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针对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已有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我国许多中小学均有尝试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目前所进行的这些开发和建设可以总结为两种途径。一是校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本校学生个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整合。二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对國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其个性化、校本化。这也是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途径。

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很多学校只是把原有的一些活动直接“升级”为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行为偏差,例如课程建设的盲目化,一些活动的开展并未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整体构思,缺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思考;课程缺乏逻辑性,缺少有符合逻辑的、体系成熟的、有推广价值的做法。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开发背景、理论准备、政策解读和制度建设的支撑。在开发过程中缺少专业培训和专家支持,校内有待开发的资源匮乏,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三、基于节气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跨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节气文化寻踪》是一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课程。二十四节气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涉猎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等诸多学科。节气文化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它也蕴含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基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寻踪实践研究就是要抓住节气的自然本质与青少年的天然率真的本性,通过对节气文化的深入研究,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文化寻踪,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儿,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乃至世界的渴望,让青少年感受生命的美妙和真实,增强对传统文化和习俗更深的认知,从而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拥有必备品格,进而形式他们的核心素养。基于以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路径建构校本课程。

1.前期调研论证,收集资料。在校内外开展调研,主要针对学校现有资源、学生现有素质和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现状、可能获得的社会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筛选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确定校本课程的主线及相关内容。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校内的硬件资源和可以争取的社会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以上资源进行加工和完善。例如,《节气文化寻踪》的课程目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历时半年时间进行了前期的校本课程征集、选择教师和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在这一阶段,学校组织教师集体研讨,确定可以使用的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学科和活动的方式。

2.分学科筛选资料,整合课程资源。教师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通过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形成《节气文化寻踪》校本课程资源。例如,语文教师结合节气,查找与节气有关的诗词,并经这些诗词按照不同节气分类,编成教材。其它学科教师采取相同的方法编制教材。

3.开展实践探索。在这一阶段,校本课程建设重点是制定学校的课程计划、教师的课时计划、学生的活动计划等,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各类计划,学校编制课程方案,教师分别以学科为单位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资源、学生活动方案等。经过研讨后修改完善,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实践了。经过一轮实践之后,再次讨论修改完善以上内容,再次实践,最后形成校本课程系列材料,包括校本课程方案、校本课程计划、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资源、各学科教师配备及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方法等。

4.总结分析,构建基本模式,应用推广成果。经过至少两轮的实践,反复调整相关内容和方式方法,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校本课程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

张寒梅,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辽宁省科研名校长,辽宁省英语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初中英语教研团队核心成员。曾获得锦州市“金牌师徒”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