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21-01-21陈彩云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好奇心童趣阅读

陈彩云

摘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课外阅读的进行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可以“趣”为出发点,利用思维导图,利用问题的目标性阅读、亲子阅读或者全班共读等形式,进行有效阅读。

关键词:童趣;好奇心;阅读;思维

小学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阅读部分的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难点。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刚刚走出幼儿园、迈入校园的大门,他们的思想意识还非常稚嫩,自我控制能力也非常弱。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是否发生,往往取决于一本书的图画是否好看或者这本书的故事是否有趣,阅读的类型也基本都是绘本、童话、漫画等,对于文字较多的书往往兴趣不大。因此,低年段的阅读还要以“趣”为突破口。

一、一次考核引发的思考

针对低年级的假期推荐书目,学校每年会有一次针对性的考核,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下,学生在家上网课和阅读,这样的特殊性促成了以下的课堂考核。

【案例】

师:请同学们最近准备寒假假期书目的考核。

我一句话说完,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的说“我已经看完了”,有的说“假期要求我们读什么书”,还有的说“那个书我没有买”……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再次强调了要准备的书目。等到考核的当天,我出的问题是:请你挑选一本你喜欢的书中的一段内容说一说。问题一出,全班鸦雀无声,过了好久,有零星几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然而能完整说出书名、书中内容的人只有一两个,大部分学生只能说个大概,对内容不是很清楚。

面对这样的考核情况,我认识到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值得好好抓一抓,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二、实践

(一)亲子阅读,引童趣

传统的亲子阅读大概分为三种:第一,无交集式阅读。家长和孩子在同时间段进行阅读,但家长阅读成人书籍,孩子阅读自己的书本,双方没有语言、眼神、行动上的交流。这样的阅读方式只是在表面上营造了阅读的环境,双方在不同的频道上,思想不同步,孩子没有享受到父母和自己对同一本书分享感受的喜悦,这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第二,传授式阅读。这种阅读模式是最典型的,一般表现为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家长念,孩子听,没有实质上的互动,亲子阅读时间以家长读完为准。在这种模式下,有些家长也会针对故事情节提出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而有些问题会由于孩子没有认真听而不会回答。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第三,完全互动式阅读。这种类型的亲子阅读模式,家长与孩子能够几乎同时进入阅读的情境中,从书籍的封面开始,家长运用语音语调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以一种神秘的情感带动幼儿,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会有意识地经常回忆前面讲过的内容,把有意识的提问与当时的情节联系起来,让孩子参与到对后面情节的想象与表达中。此过程就像抛球一样,你给我,我再传给你,在这样良性的循环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享受着亲子的阅读时光,在回味中结束阅读。这样的阅读过程让孩子意犹未尽,并且增加了孩子对下一次阅读的渴望,从而渐渐地养成阅读的习惯。

因此,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我会提醒家长注意真正引起孩子的阅读情绪,在学校时,我也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与父母共读的情况。

(二)基于目标的阅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阅读课外推荐的书目,如果没有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他们的阅读就会缺乏目的性,从而出现阅读效果不够理想,出现阅读很快,但文本内容几乎记不住、无法抓住文本的主题思想、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目标,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就是,开始阅读每篇文本前,教师根据文本的主题内容,将关键信息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开展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阅读时间,还可以抓住文本主题,寓教于乐。

以统编版“语文园地”中的《小熊住山洞》为例。这是一篇课外阅读文,没有拼音,段落较多,部分学生有阅读困难,从而引起阅读兴趣的缺失。在阅读前,我出示了两个目标问题:第一,小熊的家在哪里?第二,小熊為什么只能住在山洞里?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题目,“小熊在山洞”;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小熊只能住在山洞的原因是“不忍心砍树”,从而找出一年四季树上的美景,最后得出要保护树木的观点。将篇幅较长的文章读短,抓重点读,找目标读,对理解文章有着一定的用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低年段学生还没有接受写读后感或者做读书笔记的训练,他们的阅读方式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致浏览过去,看见好笑的地方哈哈大笑,看见不认识的字也不会在意,看见不懂的词更是跳过不读。这样的阅读效果欠佳。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注式阅读。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阅读时动笔。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并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要拿着笔,边读边注,随读随注。学生可以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

低年段学生由于学习特征的不同,批注要求可酌情而定。我在教学批注方法时,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喜欢的词语用横线划一划,遇到喜欢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遇到不懂的字词圈出来打上问号,以便过后去请教老师或者父母。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指导下,学生能了解故事的大概,也能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并增加识字量。

(四)班级共读

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营造班级书香氛围,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要营造阅读氛围,班级共读书目必不可少,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想的碰撞,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本学期,我所执教的班级的阅读书目是《三毛流浪记》。首先,每周的书院课上,我会带着学生一起读,在阅读时注意培养阅读习惯:标小节号、圈圈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结合插画,让学生学会在插画中寻找文字的优美之处。我还会借着一些时代特征之物去给学生拓展一些历史知识或者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往往还会提出一些令人惊喜的问题,我都乐于去回答。其次,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在拿着书看,有些同学能自觉做批注,然后来请教我成语的意思或者是故事情节上的问题。学生在班级共读中不仅积累了文学素养,还积累了历史知识,更能与同学互问互答。

(五)思维导图与阅读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思维导图汇集了图像、 颜色、文字等多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变化丰富、色彩多样、结构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我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图形等制作思维导图,将各个信息点巧妙连接起来,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文本,养成寻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线性、发散、聚合、比较和归纳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前期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思维导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数学上进行了使用,如用思维导图画出“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分类及使用”等。在实践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将数学的归类思想迁移到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语文中的思维导图是什么。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回忆自己看过的书或者故事,用线条的形式去概括里面的内容或者人物。接着,我又找了一些阅读的思维导图范本,并讲了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在上交的学生作业中,学生基本都能归纳出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的内容,有将内容进行划分的,也有分析书中人物的,但也有学生将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画在了同一层面,让内容混乱了。此次实践的结果让我认识到还要去引导学生将书读精读短,才能真正将书本归纳成思维导图。

三、实践改进思考

(一)思维导图方面

语文书上的字词种类有很多,识字方法也很多,如熟字加(减)笔画、熟字加(减)偏旁、熟字换偏旁、形音近字、形旁加声旁等。在每一次学习生字时,学生都会“念口簧”,争着汇报自己的记字方法,但真正掌握的并不多,特别是差生,根本记不住同学讲到的生字和熟字是哪一个,运用起来还是存在大量的同音或形近的字错别字连篇的现象。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与记生字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把要学的生字记住,并且真正掌握方法。例如,针对《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的“萨、簇、随、聊、倾、递、娇、 掀”等生字,教师可设计“一盆花”形状的思维导图,主干写着“学习生字”,分支的叶子上写着“形声字”“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识字方法,叶子上的花就是两两并排地让学生把熟字与生字写出来,把词语写在旁边。

从生字到阅读理解,应挑选故事性较强或写作脉络清晰、条理顺序明显的课文来应用思维导图。如《揠苗助长》,课文内容不长,但包含深刻的寓意。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分支:起因、经过、结果。教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短句或归纳内容来注释:“起因”是“想让禾苗长得快些”,“经过”是“把禾苗拔高一大截”,“结果”是“禾苗枯死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很快就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积累词句。这样学生学得既有劲又轻松,还可以把需要积累的词句加在思维导图中。

(二)以问题抓阅读方面

当前小学教育对于文本鉴赏没有明确的要求,然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顺帶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及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针对细节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抓住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字词与语句来设计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并且通过美感的熏陶,让学生逐渐学会审美,学会在阅读中寻找文本的亮点,最终实现在语言交流和文字写作中善于使用装饰性语句的目标。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讲述了小蜗牛出次门,要经历春夏秋冬——在春天出发,再次回家就到了冬天,形象地描述了蜗牛行动之慢。其中有一句:“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贯穿行文的始终。对于该文的问题设计,笔者以这句话作为出发点,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蜗牛的爬行真的太慢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快速阅读与查找,发现:蜗牛出发时小树发芽,爬行中小树嫩芽长成叶子,爬回时树叶落满地,草莓由长出到成熟……四季植物花开花谢的轮回反映了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还通过这些鲜明的描述,领略了四季景色的变化。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必不可少。这需要教师去准备好每一次阅读分享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陈莉.巧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J].中小学电教,2014(1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好奇心童趣阅读
九月·童趣
童趣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童趣游乐场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