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2021-01-20钱海楠

求知导刊 2021年45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

钱海楠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需要的健康心理,已成为每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努力的方向。文章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教育路径,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家庭教育力量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引 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时代,课标、教材、教学、评价都在发生改变。缘于心理板块在教材中的设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正逐步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传授心理学知识、稳定学生心态、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磨砺坚强意志品质、形成积极人生态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照“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笔者发现,由于受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学生自主发展、人格健全、社会参与、问题解决等素养指标的达成。在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今天,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需要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力。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增强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实现强国梦,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受尊敬的教师队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发挥持久的影响作用。

(一)加强素养新政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德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是人类全部的尊严。”而要做有尊严的教学,也必须有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立意”。当前教学已经从任务立意、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进了素养立意的时代,从“育分”转向育人,从甄别转向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将来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多参加讲座和培训,多关注和研究新政、理念和法规,厘清其与培养目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新教学设计,进一步研究具体落实办法,才能逐步摆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束缚,改变以“育分”为本的传统观念,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完善认知结构

面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迫切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道德与法治教师尤其要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聆听专家讲座、研读心理学理论专著、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等途径,加强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心理健康指导方法等学习。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相关学习可以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积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和技巧,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常常因学生不守纪、家长不理解、工作不公正、家庭变故等大事小情感到不顺心,情绪低落。消极情绪的出现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调控和化解。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尽量避免在与学生交流时出现烦躁情绪和过激行为,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教师时刻保持积极情绪,还可以给学生以正面感染,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法,提高自我效能感

初中各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从不同方面融入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散落在道德、国情、法律教育当中,系统性不强。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心理学概念,对青春期的自己多一些认知,提高情绪调节力、环境适应力和耐挫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更好地发挥该学科的道德教化作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参与、体验、领悟,才能逐步建立心理认知、接受道德熏陶、提高法律认知、增强国家认同。传统的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调整学生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上针对性不足,影響了教学实效。为了走出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困境,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问卷调查、心理测验、榜样示范、奖励等,以打开学生心扉、拉近师生心理距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使用调查法,可以就课堂教学中某一问题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分析、推测学生群体的心理倾向,学生也能从中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自我。如教授七年级上册“走近老师”时,笔者设计了“你对老师了解多少”的调查问卷;教授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时,笔者设计了“互联网的诱惑”调查问卷。调查法能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现实心理困境,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选用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社会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教师要给予充分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一)创设良性对话氛围,培养“健全人格”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起到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教师需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友好、激励互助的对话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用担心说错话而受到指责,能自由地表达意见,真实地表露情感和情绪,促进其思考和探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的乐与悲、了解学生的困扰和需求,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而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也会给予教师肯定,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师生关系在互敬互爱的过程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开展起来的,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质量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师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激发彼此想象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互相接纳和融合。师生良好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独立自信的品质、认同公共价值观和信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优选组合教学方法,助力“问题解决”

核心素养教育越发关注教育对学生本身所起到的效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教授,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比较甄选、组合使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重体验、感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理的认同、观念的内化,提高课堂实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爱在家人间”一课时,笔者选用了一则儿子晚归后母子的对话作为教学素材,并在两个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个班直接采用讨论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化解方式是什么?结果课堂讨论不积极,讨论后举手的同学也很少,似乎都在等教师公布答案。第二个班改用角色扮演法,让两名同学给大家呈现母子冲突画面(多人举手要求扮演)。两名扮演者的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捧腹,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纷纷举手续说故事。笔者还邀请母亲扮演者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对话中的情绪变化——担心—生气—愤怒,引导同学思考探讨:为了不让爱自己的母亲受伤,这个儿子该怎么做?从上述两种方法的比较中不难发现,相比于单纯使用讨论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的运用提高了问题的可议性,有效地调动了各方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感受。新课改提倡引导探索、自主建构的价值取向,组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观察和分析人、事、物,实践人际沟通技巧创造了机会,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需的团队合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开放课堂教学设计,促进“自主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一文中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隐含着一以贯之的‘真实性’诉求,即要以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为出发点。”这一观点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现真实生活情境,将学生成长中的喜怒哀惧纳入教学设计,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指导。为了了解学生,笔者在班级设立了“心理信箱”,根据收到的信件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需求进行约谈,并选择跟教育主题有关的典型内容整编成情境材料用于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青春萌动”一课时,笔者将同学们在异性交往中的困惑整合成一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同学和教师的态度、汲取合理的意见,形成更全面、更成熟的异性交往观。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面临的青春期敏感问题,展现情境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讨论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轻易作出对与错的判断,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生在生活,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获得外力帮助。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生活情境进行案例化处理,帮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知识和生活的联结,为解决现实问题打开一个个通道。

三、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2021年10月23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初中生心理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家庭来保障。

(一)创建家校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与扩大,人口流动加快,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增多,外加离婚率持续攀升和网络信息繁杂,父母教育无力现象日益突出,导致青少年心理状况堪忧,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要协助家长做好教育工作。对话家长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采用统一建议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如以教材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家长配合的点通过家长会、个别约谈、QQ群、微信群等渠道统一告知家长,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让家更美好”一课时,笔者曾面向班级36名学生及其家长做了一项“亲子冲突”问卷调查,召开了一次“直面亲子冲突”主题班会,邀请学校心理教师就调查结果向学生与家长进行专业解读,解答亲子交往困惑。这一举措为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调整并改进心理和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就是家长的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考试焦虑、社交恐惧、情绪失控、异性交往困惑等个性心理问题,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与家长沟通以了解情况,为家庭教育提供建议。家校互动交流平台的搭建,贯通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家庭的监督和学校的引导下及时得到解决,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二)邀请家长参与课程,激发学生心理能量

现代初中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 70 后、80 后,大部分人自身受过良好教育,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很多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成长、求学和打拼事业的经历,充满了对心理的考验。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榜样示范力量,强化榜样在个人良好行为的模仿与塑造中的作用,有助于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与家长加强沟通,挖掘和利用家长自身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激励学生成长。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青春飞扬”一课 时,笔者邀请了一位家长到班级跟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学生从中感悟到要想不断超越自己取得成功,不仅要相信自己,勇敢尝试,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耐力。榜样就在身边,随着越来越多家长受邀成为课堂嘉宾,学生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汲取了心理健康发展的养分、云集成心理能量储存于胸,推動自己挖掘潜能,不断增强“核心素养”之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结 语

2016年9月,核心素养体系提出了21世纪中国对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是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校外培训、家庭教育的风向标。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都透露着重建教育生态、重构育人模式、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价值取向。本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旨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梁桂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4):45-46.

[2]詹明溪,金亚平.例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75-76.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
创设“研学案”导学情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