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视角下的心理教师角色定位
2021-01-19高巧玲
高巧玲
【摘 要】心理教师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衍生出来的新职业,对其工作价值与职业身份的正确认知与定位,直接决定这一群体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现代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以往的研究多从心理教师自身视角出发,具体通过专业发展的基点、积极心理学背景、心理教师本身的胜任力与专业化角度探讨其角色定位。笔者从管理视角出发,从学校日常管理、育人、教学、科研等几方面工作对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全面论述、分析。
【关键词】学校管理者 心理教师 角色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1]。心理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实施者和主导力量,更要承担起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与健全人格培养这一重任,这一功能的实现则需通过一系列的职责和教育行为实现,其中,教育行为也必然会导致一定职业角色的扮演[2]。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心理教师任职资格不规范、工作职责范围混乱、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利于心理教师明确自身身份,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一、心理教师群体工作的特点分析
心理教师是指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门培养和训练,在中小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如学习、情绪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同时设计管理或参与学校心理服务,促进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人员[3]。角色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被社会所期望的固定行为模式,它是由人们的社会性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身份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特征。从学校管理视角出发,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提高心理素质,有效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帮助学校管理者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与管理环境。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而非制造智力与分数的工匠[4]。而一位优秀的心理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由高尚人格魅力、崇高精神思想、积极生命力打开的教科书,其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5]。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教师对于学校育人环境的营造、教育目标的导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管理视角下心理教师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心理教师应该扮演好哪些角色?这不仅需要学校整体统筹、系统思考,更需要结合心理教师这一群体本身独特的人格特点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把握。整体来讲,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心理教师应以“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为工作主基调,并在此理念指导下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为学校管理、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1.让心理教师成为教育管理的顾问
学校想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从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品质与习惯出发,而这个过程需要对各年龄段学生心理普遍规律进行精准把握和分析。心理教师要运用专业知识,协助学校领导做好教师及学生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工作。外国学者亨特(Hunter)和兰伯特(Lambert)曾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学校心理工作者的19种角色功能,其中一项就是辅助学校领导进行管理的功能。
此外,学校还应自觉将心理教师纳入学校顶层设计的智囊团中,赋予其学校顶层设计规划顾问的角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工作中,我们引导心理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好地协助领导推进学校“关注心灵成长”的办学理念,使其通过“润心”课程体系建设,助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总之,学校将心理教师纳入学校管理的智囊团,不仅能使其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领导的管理决策出谋划策,同时,也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师生更加舒心、安心,推动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
2.让心理教师成为班主任开展育人工作的助手
班级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在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范畴是分割的。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常规思想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直接转介给心理教师,这使德育工作不能形成体系化。
基于管理的视角,学校可以主动引导心理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育人工作,让其成为班主任科学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得力助手。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可以让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學专业知识,协助班主任对个别学生做好个案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心理教师还可以定期就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与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点,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最终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了解学生的心理顾问。
3.让心理教师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助力者
新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员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即时反思。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从事任何研究工作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但在当前背景下,许多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科研技能培训和科研实践指导,对教育科研工作无所适从。而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正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他们在上岗前就已系统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知识的学习,有成为教科研专家的基本功,有能力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从而改变教育教学现状。
此外,一线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是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即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设计他们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与可行的教学目标。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般都系统接受过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得更全面,能够系统、全面了解各年级段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因此,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心理教师还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具体技能,为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指导师的角色职能。
4.让心理教师成为家校协作的“桥梁”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家校积极沟通和主动配合,而这些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教师积极主动地促成。具体来讲,对于学校,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测评收集学生的家庭信息,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库,并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为学校领导提供切实可行、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家长,目前的家长群体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等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又常常会因为家庭因素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类问题若不能得到恰当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与日后步入社会的行为方式。
心理教师可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针对全校家长开设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有效的家教技能,感染家长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最终形成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让心理教师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他人”
学生普遍存在“向师性”这一特点,这要求心理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运用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领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是以心育心、以人格陶冶人格的复杂教育艺术。此外,心理工作过程中本身的保密性、价值中立等特点,也促使心理教师会成为学生心中相对信赖、依赖的“重要他人”。因此,心理教师应以严谨的职业规范和良好的个性形象,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学生的信任,用自身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积极示范作用。
当前,学校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教师的工作更加立体化、全方位地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使心理教师的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收到更大的成效。因此, 在对心理教师的角色身份进行定位时,学校需要突破心理教师本身的角色限制,拥有全局视野,从学校的行政管理、育人行为、教学教研、家校共育等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荆承红.发挥心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J].管理探索与实践,2010(12):19-20.
[2] 邊玉芳,何研,吴洪健.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J].青少年与社会发展,2018(4):119-125.
[3] 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身份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4(6):25-28.
[4] 宋锋.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角色与功能[J].教育教学研究,2015(18):106-108.
[5] 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J].心理辅导,2009(1):73-77.
(作者系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