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2021-01-19张志勇

中国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绩观评价教育

张志勇

加快解决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问题,保障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讲话精神和“破五唯”的战略部署,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体方案》的颁布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必将对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方案》明确了党委和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用人评价的角度,强调了良好用人环境的打造。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教育政绩观是各级党政领导抓教育的根本价值标尺。如果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那么,各级政府的教育评价改革,即教育价值观变革,尤其是教育政绩观变革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教育的资源配置,都受制于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绩观;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观,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都受其教育政绩观所坚持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它自身教育评价观的映射。由此,完全可以说,教育政绩观问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方向问题、方法问题、科学问题。可以说,教育政绩观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破字当头”,彻底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

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一言以蔽之,是各级政府的教育“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纯的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结果导致学校教育背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解决教育政绩观问题,必须强化底线管理,在教育治理中大力强化政治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令人高兴的是,《总体方案》在这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以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依规问责追责。

二、坚持“立字为基”,全面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

在彻底扭转各地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的同时,必须强化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让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级政府明确什么才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才能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和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标尺是什么?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既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根本主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更是教育系统“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問题,必须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各级政府办好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是切实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才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作为办好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

三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把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部署牢牢抓在手里,确定年度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清单。党和国家应对各省建立落实重大教育决策年度跟踪评价考核制度,对改革不落地、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强的,要进行问责。

四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现实问题。教育战线要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入园难”“择校热”“课业负担过重”“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教育生态恶化”等问题上下功夫,要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要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教育业绩的根本标准。要严肃问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不断下滑地方的党政领导的责任。

三、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观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力量。将正确教育价值观反映到教师评价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评价。教师评价归根结底是人才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性、内涵型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要将教师看作一个发展的个体,重视增值性评价,着眼于教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依据教师发展的规律性,将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第一,重视参与式评价,为教师打造一个参与式的评价体系,让教师们能够参与评价指标、目标和计划的设计,使教师能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集体参与感。这样有助于教师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借鉴和学习其他教师的优势,同时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学校集体或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自身目标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第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总体方案》指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都是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才,不应以特级教师、院士、长江学者之类的人才“帽子”作为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能教有所思、教有所得、教有所进、教有所研,不被错误人才观念框住手脚。第三,注重阶段性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在教师评价中也应有所体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教师评价应侧重对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的增值性评价;对于老教师则要注重教师内涵发展,包括新媒体技术、对新教学理念的理解等方面的评价。

二是以德为先——强调教师的伦理价值评价。师德师风是为师的根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德为先不仅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师德的崇尚,也符合新时代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教师队伍将会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下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其一,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度,重视教师的伦理价值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评价中关于师德师风的指标体系要细致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可假大空,要将教师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事业等内容都纳入师德师风评价中,尤其重视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影响,鼓励教师将“身教”与“言传”相结合。其二,把教师评价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总体方案》中指出“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要通过对师德师风的评价,遴选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作用,引领全校范围内师德师风的建设任务。

三是回归育人——重视教师的专业价值评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育、教学和教研一直是教师工作的主体,《总体方案》指出,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这强调了对教师的评价需要回归教师本职工作,“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彻底打破教师绩效评价中“轻育人”的现状,将对教师的评价回归到对教学实绩的评价上。第二,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指标,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群体或家长群体参与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建议,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建议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在高等教育阶段评价指标设置中,重视行会等社会组织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和建议。第三,形成合理科学的教科研评价机制。教师评价要关注缺乏论文、项目的“边缘化”教师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在绩效评价中保障这部分教师的利益。第四,重视教师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合作中的“枢纽”作用。除教学、科研外,对于家长和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教师的工作之一,教师评价应重视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通过家访、班会中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协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四、坚持“改字为要”,切实树立科学的考试招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教育评价改革系统工程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文件围绕积极推进中高考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一是强化考试内容改革。要求“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在考试命题改革上,一方面,要破除“唯智育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成果的全面综合考查;另一方面,要破除“唯知识论”,强化对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二是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制度建设。要求“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运用评价结果,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在中考、高考招生中要破除“唯分数论”,积极探索多元评价、综合录取机制。三是规范招生秩序。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在这里,高校招生要破除“唯面子论”,坚决制止一些高校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争抢高考状元、高分学生,助推片面的教育政绩观、破坏教育生态的错误做法。

五、坚持“导字为先”,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办好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社会都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一是坚持科学的教育宣传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学校办学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严厉查处、坚决问责各类媒体宣传炒作中考、高考升学率和中考、高考“状元”的各种错误行为。二是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把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防止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要更多地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三是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坚决破除选人用人“唯学历”的错误倾向,树立德才兼备、能力为要的选人用人观。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要率先放弃各种学历歧视。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队伍保障与教师法修订研究”(课题编号:JSSKT2019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政绩观评价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政绩看“观”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