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路径与对策
2021-01-19谢金土
谢金土
【摘 要】课堂变革是深化课改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开始,绍兴市开展“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全市中小学校遵循“质量导向、问题聚焦、立足素养、优化过程”的原则,通过“课堂样态”迭代行动、“校本作业”优化行动、“学习评价”改进行动和“教学常规”重构行动这四大行动路径区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形成了“问题导向,厘清变革起点;项目推进,聚焦变革触点;评研结合,把准行动落点;多方联动,锚定行动基点”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品质课堂 课堂变革 区域推进
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而教育要真切地发生变化,真实地观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变革的核心必然落脚在课堂教学之中。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国家教育改革步伐显著加快,相关教育政策密集出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份纲领性文件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1-2]。显然,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成为落实上述改革意见的核心任务之一。
毋庸讳言,在多轮次的集体教学调研、课改专项调研和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常态课堂教学还是存在诸多积弊:目标游离、内容碎片、思维浅表、教师主导、评价剥离、过程同质。种种积弊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深度探究的机会,学习浅表化,学习兴趣和幸福感缺失,学习效益低、负担重。
走进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四新”的教育大背景:新课标,倡导学科教学的基本定位从学科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新教材,呈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宽广的学习视角与设计;新评价,评价模式及测试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低年级倡导无纸笔测试,初中加入了人机对话、实验操作,高中正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技术,诸如精准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互联网+”义务教育等依托技术革新的教学模式花样百出。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背景,把握时代教育变革的命脉,特别关注课堂的“重构与催生”,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系统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性与反思性实践。
自2014年开始,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市域范围内开展了“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正是基于常态课堂教学问题梳理基础上的诊断性变革,也是深化课改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需求之上的需求侧变革,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教育理念与技术革新的发展性变革。
一、路径:迭代、优化、改进、重构
“品质课堂”深化行動需要聚焦课堂为何要变、如何变、变成什么样等一系列关键议题,从课堂教学变革的宏大图景和现实问题出发,清晰“品质课堂”基本样态的规范机理和情境构图,优化学习的全过程,重构评价的新机制,进而提升课堂教学变革的专业品质[3]。
1.“课堂样态”迭代行动
“品质课堂”的基本样态是什么?它不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而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协同学习的课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而是自我反思与建构的课堂、不断迭代与优化的课堂教学。
(1)核心任务。“课堂样态”迭代行动的核心任务是立足新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点,落实学科课程的核心思想、思维方法,通过课堂内容、课堂结构的重建,催生符合“品质课堂”七要素(关注学科素养、关注学习状况、关注学习趣乐、关注问题思辨、关注实践体验、关注资源技术和关注学习效果)的课堂新样态。
(2)行动路径。一是要通过优化“立足诊断的学情研判、学习目标的精准研制、高阶思维问题的情境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等维度助推课堂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促成学科素养的落地和学习的真实发生。二是要积极倡导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的跨领域学习和依托新技术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使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建构“品质课堂”的学习范式和课型变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激活课堂教学育人方式变革。
2.“校本作业”优化行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六环节中的作业环节受重视的程度是相对弱化的。“校本作业”优化行动就是要破解这一问题。
(1)提升品质。关注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作业设计及检测的一致性,减少作业中重复机械、低层次的操练,以优化作业质量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进而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2)关注多元。鼓励各校开展校本作业研究与编制,进一步完善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的作业设计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导学案、助学稿等学习工具,构建“基础+拓展”的练习机制,优化学生的基础性作业,开发选择性、拓展性、实践性作业,实现学生作业的多元化。
3.“学习评价”改进行动
当下,一线教师对学习评价的内涵理解以及实质指向的把握是不够准确的,迫切需要将评价研究与课堂变革相结合,打通评价实证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通道,提高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提升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1)标准内化。切实将“立足诊断的学情研判、学习目标的精准研制、高阶思维问题的情境创设、多元化学习方式引发的深度学习、富有创意的课堂结构及课型变式、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等内容作为“品质课堂”评估的基本要素,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品质课堂”评估标准》,为“品质课堂”提供价值评判标准。通过评估标准的研制来清晰“品质课堂”课堂教学表征及具体操作要求,促进教师内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评价引领课堂变革。
(2)机制探索。加强课堂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诊断与反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将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评价融入课堂教学,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全过程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运用,积极探索并形成区域特色的中小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3)命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学科命题研究与教师命题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其知识迁移和运用、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4.“教学常规”重构行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课堂教学制度和教学规范的建设是中小学课堂变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正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相应的,课堂教学制度和规范也应该进行变革和重构。
(1)框架设计。教学新常规的研制需要在深度综合“资源使用与建设”“环境支持与创设”“教学管理与评价”“品质课堂七要素”等各教学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来进行。可以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活动与指导”“学习评价与作业”“学习反思与改进”“学习环境与资源”五方面系统设计、构建教学常规建设框架,持续推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2)督查跟进。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常规督查行动和学习常规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将学习常规的课堂教学融入作为指导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并向课前预学、课后学习、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各个教学相关环节拓展延伸,实现学习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二、对策:行动推进的四大实践策略
区域课堂教学变革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需要顶层设计者、推进者与具体的实施者厘清变革起点,形成行动共识,设置实践载体,建立常态机制[5]。
1.问题导向,厘清变革起点
要为“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顶层设计助力,首先就要全面把握区域教育发展状况,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已有经验。因此,“品质课堂”深化行动需要坚持“立足调研、梳理问题→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基本路径,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情的诊断与研判”“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等课堂教学变革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学科教学调研和课改专题调研,明确制约当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厘清“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变革起点。
2.项目推进,聚焦变革触点
“品质课堂”深化行动既要“全面把握”,又要“重点突破”,更要通过专题聚焦,围绕“依实际、出实招、做实验、见实效”的总体思路,开展项目研究,进行“触点变革”。
(1)聚焦触点。学习全过程的整体优化、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品质课堂”的实施样态、校本作业的优化设计、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习评价的基本范式、学习常规的课堂融入、学习环境与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是行动的重要“触点”。以“触点”为主线,聚焦问题,然后以“项目”为抓手,众筹智慧、集思对策,最终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方向与路径。
(2)注重品质。项目研究既要观照前沿理论、创新方法路径、破解现实难题,注重前瞻性;也要体现理念创新、理性思考、理论建树,注重原创性;还要坚持实验探究和实证分析,构建教学范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注重实效性;更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统一,在强调理论成果价值的同时,特别注重成果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
(3)机制推动。为保证项目研究顺利推进,可以建立“样本学校”评选机制;组建样本学校项目联盟;建立学科教研员项目联系制度;成立市、县两级项目督查组,从“破难题、有创意、开新路、得实效、能推广”等方面对项目研究进行定期检查视导。
3.评研结合,把准行动落点
“品质课堂”深化行动是从道到术、从思到行,有“落点”的整体变革。因此,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创新实践举措,建立“评、研、训”三位一體的教研新机制,促进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行动的协同共进,实现教学改革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1)教研拉动。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功能,聚焦课堂教学变革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明晰教研路径与载体,开展务实、有效的校本研讨活动,推动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型。积极运用课堂教学观察技术开展课例分析与研究,利用大数据指导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以及学习评价设计,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品质。开展学科教研员蹲点学校行动,进行跟踪指导,助力学校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措施。
(2)评比驱动。通过实施“基于主题研究的学科教学论文评比”“基于反思改进的主题课例评比”“基于创意设计的课堂教学评比”来探究和重塑“品质课堂”基本样态。各学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情的诊断与研判”“课堂结构的改革”“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等课堂变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品质课堂”优质课评比和“品质课堂”录像课评比。相关典型经验和成果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学科网站和专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跟进宣传推广,实现区域优质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3)培训推动。以“校长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教研员集中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推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同时,通过各个层次的学科“品质课堂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精准教学、生本课堂、教与学常规优化、作业优化、学习评价优化等方面有新突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变革的专业品质。
4.多方联动,锚定行动基点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因素、多环节的系统变革和整合过程[6],需要行政、教研、师训、技术等部门与基层学校上下联动、合力协同。
(1)行政之力。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建立考核机制,强化政策和措施保障,构建多元协调的主体体系,以促进多方联动。
(2)教研之力。教研机构负责课堂变革项目的整体设计、专业引领、业务指导、学习评价和全程管理。
(3)师训之力。师训部门负责专题培训学习活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专业水平。
(4)技术之力。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品质课堂”技术与应用平台的建设与指导。围绕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性学习重点,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未来教室等环境装备建设,建立“未来学校”“未来课堂”的大数据、开放式等资源平台。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教学转型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之役,“品质课堂”深化行动更是一项多维度、多层级动态运行的系统工程。处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需要通过“课堂样态”迭代行动、“校本作业”优化行动、“学习评价”改进行动和“教学常规”重构行动去探寻区域课堂变革的“根本解”而不是“症状解”,不断建立新的视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与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2020-02-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2020-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3] 逄是涛,王桂峰.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15-18.
[4] 王中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课堂变革[J].课程教学研究,2017(9):23-25.
[5] 胡玫,陈素平,张作仁.外引内驱:大区域“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70-73.
[6] 安桂清.区域性课堂教学转型的行动与使命:上海市杨浦区的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18):17-24.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