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做“有为”心理教师

2014-11-22刘淑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思维导图

刘淑华

〔关键词〕思维导图;有为;心理教师

时下,不少心理教师面临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孤军作战,甚至有时会被安排其他杂务,以至于一学期下来,似乎总是忙忙碌碌却“无为”。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体验式课堂的心理课,也因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导致即使心理教师精心备好的课,也有学生觉得“心理课仅供娱乐”而让心理教师感到“无为”。更可惜的是,一些心理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独特的技巧或智慧,但却因疏于记录而遗忘,导致一学期下来似乎并无所得。甚至有些心理教师忽略了自身的一些难得的经验或才能而让自己难以“有为”。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在个人及镇教研组成员的实践基础上,撰写了本文,以供同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它通常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以关键词或图像为一个子中心点,以放射线链接子中心点,以一种无穷分支的方式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外在表现图。思维导图形象生动、直观易懂,通过构建这种具体化、可视化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专职心理教师梳理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实效、提升心理咨询能力、深化教研内涵、促进专业成长,让努力付出的自己变得“有为”。

一、巧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

心理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能有技巧地运用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如何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抽取合适的部分与学生分享?这就需要教师梳理知识体系。有清晰的知识框架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知识渗透到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长。我们针对“自我认识”这一主题,以初中生教学为例,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学兰老师主编的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理论来源,采取了以下做法。

1.阅读理论

教师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我认识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2.构建导图

利用Xmind软件,制作由“自我认识”为核心的思维导图。

3.分类标记

初步画完思维导图后,在上面作标记:需要课堂渗透的知识打“√”;需要作为心理健康知识详细宣传的打“P”;心理咨询个案中常见的主题打“!”。

具体如图1所示。

4.自我剖析

心理教师在所有最小子中心词汇后面作自我剖析,写出自己的状况。例如,在“自我认识的教育——内容——活动内容——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分支上,分别写出自己在这三个维度上是怎样的,用词汇或词组标记。此外,还可以标记出备课时哪些内容自己比较擅长,哪些内容还需要学习和加强了解,教学时哪些内容是重点和关键,哪些内容点到即止。

思维导图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不但能发展心理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而且能加深教师对此课题的深入认识,从而更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根据同样的原理,心理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初中学段整体知识体系,使日常教学的活动设计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系统清晰、环环相扣且顺应学生心理的发展,使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系统,而不是各个主题的拼凑。通过工作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路。

同时,创建直观、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也有助于锻炼思维,使心理教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更好地与学生保持同步。

二、巧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实效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许思安博士在一次心理学大会上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向主要有:全面化、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和整合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强调心理体验,更强调体验的升华。现有的心理课堂存在一些不足:过于活动化,缺乏认知的提升,过于理论化,缺乏趣味性。引进思维导图,能更形象、具体地深化学生对于一些心理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收获心理的愉悦与认知的提升。以“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搭建框架

在相关活动、感性体验过后,学生以“我是谁”关键词为核心,用圆圈圈起来作为中心点,并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发散性向四周画射线并标记子中心点: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然后从三个子中心点出发画线,继续向四周放射。构图时,建议用不同颜色画图,以更好地激活大脑。

2.自我探索

构建基础思维导图框架后,根据括号内提示(教师课堂指引)在次子中心点后填上具有自己特点的内容。如在“心理我”后,引出两个次子中心点:优势、仍需完善的方面。优势可以是乐观、坚强、自信等,仍需完善的方面可以是胆小、害羞、自卑等。又如“社会我”后引出至少三个次子中心点:角色1、角色2、角色3,对初一学生而言,此处可以是“中学生”“室友”“哥哥/弟弟”“同学”“儿子/女儿”“师弟师妹”等(见图2)。

通过这两个步骤,自主设计、色彩缤纷又充满创意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方向、有指引、有趣味的自我探索,避开了空洞乏味、泛泛而谈的理论讲解,既有趣又有收获,提高了课堂实效。

但思维导图的魅力远不止这些。为提高课堂实效,还可以继续以下步骤。

3.脑力激荡

学生各自填完后,小组间相互交流:哪些需要补充,哪些有疑惑,哪些尚不清楚,彼此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设计者需要作好标记:哪些是理想自我(记作“?”),哪些是现实自我(记作“△”)。标记完毕后,小组成员还可以思考对方尚待挖掘的方面,以帮助对方不断完善。若想深化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周哈里窗”的四个元素,标记:公开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第四个子中心词:认识自我的方法。讨论有哪些方法,记录下来,课后可以继续认识自我。

4.课后汇总

教师收回思维导图,统计相关数据,并以此为依据,了解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提高心理教师的工作实效。

三、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咨询水平

巧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提升咨询水平,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有利于自我检查;第二,有利于自我反思。学校心理教师一方面担当着育人者的角色,是一种知识分享者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承担着心理咨询员的角色,需要价值中立。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甚至承担着班主任的角色,作为班主任,多少要带点威严。因此,心理教师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前,必须先进行角色定位,梳理思路,才能更好地进入“咨询员”角色,开始咨询过程,引领学生更好地自我探索及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事先在头脑中构思咨询的相关内容,有助于马上进入角色。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有时甚至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能建立图3的思维导图模型,便可以对出现的问题有较清晰的分析,从而寻找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此图依据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一书制作,具体操作

如下。

首先,确定影响咨询效果的问题是什么。如“多次来访都诉说同样的问题”等。

其次,确定问题的来源是来访者自身的原因、咨询师的原因,还是其他变量,或者三种原因都有。

最后,从具体原因逐项反思内容。

这些步骤可以提高心理教师处理个案的能力,帮助心理教师梳理处理个案的思路,避免一出现问题就自我绕圈,影响咨询进程又影响自己的生活。

心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自查和反思,能为塑造“有为”专职心理教师打造强有力的“专业武器”。

四、巧用思维导图深化教研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善于反思和总结,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有所进步,实现自我成长。但心理教师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因此“上完一堂课后要好好记录”往往力不从心。那么,如何在这些经历中找到促进自我进步的契机,挖掘教研的落脚点?引入思维导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及时捕捉关键信息,从而提升教研内涵,将教研工作做细做深,为塑造“有为”教师夯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整体规划

按照图4的框架,初步搭建学期初的工作计划,并填上具体内容。

2.及时记录

每完成一项内容,则在思维导图最小的子中心词后面写上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等。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写上去,供日后继续思考。如果希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心理理论简要分析遇到的困扰。例如,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的总结性思维导图中,在“总体收获”后写到:“遇到困难,要先想办法(避免先埋怨)。”此时,笔者继续思考发现,这个感悟正好吻合了所学的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的12条前提假设之一:“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这个小小的觉察,让笔者调动了思维,并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了理论。

3.定期交流

利用区、镇教研机会以及QQ群等途径,根据思维导图上的记录,与同行交流,互答疑惑。

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教师各自利用思维导图作总结后再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到的东西更多更细致。例如,某位心理教师上课仪态非常好,笔者以前一直以为那是与生俱来,无法模仿的。后来通过对她的思维导图的细节分析才发现,原来可以通过“对着镜子练习”“模仿绘本动画”“教室里的个人剧场”等方法来改进仪态。

4.不断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不足的方面(例如活动需要跟进和补充、需要增加主题宣传、课堂管理增加了新的问题、教学回馈需要改进等),应及时完善并在思维导图上补充说明。笔者在一次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跟某个班的心理科代表交流较少,而这个班的纪律恰恰比较散漫。当笔者意识到这点后,加强了与该科代表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了一些情况并作出调整,此后该班上课的纪律有所改善了。由此笔者又得出了一条新的感悟:要加强与心理科代表的沟通。

5.撰写论文

每学期或学年,从思维导图所记录的内容中,选取特别有代表性的一点,进行详尽的整理、思考、探究,并撰写成教育教研论文。笔者及教研组成员每学年的教学论文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五、巧用思维导图的效果及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年思维导图的运用,笔者及教研组成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多篇论文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上,撰写论文、参加活动课比赛都在南海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利用思维导图之所以能促使努力付出的心理教师“有为”,原因还在于以下几点:

1.全面总结,让经历“有迹可循”;

2.推动行动,让思维“遍地开花”;

3.关注细节,让发现“无处不在”;

4.开拓思路,让困境“柳暗花明”;

5.操作简洁,让时间“不是问题”。

但是,每个人的成功方式多种多样,思维导图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只有当心理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职业使命感,并愿意付出努力去提升自我、实现职业价值时,思维导图才有意义,才能让心理教师在忙碌过后,能体会到“有为”,并且能因“有为”而实现“有位”。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水初级中学,佛山,528244)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思维导图
建立工作范围意识,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