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17李欢
李 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政策的迅速铺开,高职院校纷纷响应扩招政策而再次进入发展的扩张期,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推动高职院校的外延式规模不断增长。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外延式规模增长与内涵式质量提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现实情况也表明,当前高职院校较为侧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经验的积累,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觉悟等缺乏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更加期待高职院校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行为规范的训练、企业文化的教育等。因此,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为选题开展深入研究,既对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从业者按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1]。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其职业生涯才能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2]。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体现于每个行业的规范要求,是构成职业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是每一位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根据个人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所确立的职业奋斗目标,也就是人们所希望达到的职业生涯发展境界,它是指人们对自己职业生涯活动以及职业工作成就的预期,人们的职业理想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期待、社会价值观等因素密切联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相辅相成,职业理想的形成可以引导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优秀职业道德的形成可以推动崇高职业理想的树立[3]。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理想的确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不断引导高职学生深入感知和了解所要从事的未来职业,帮助高职学生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职业素质。
(二)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学习和创新是个人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4]。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理念,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素质,也是个人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需要重点强化的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在团队各位成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互相协作、顾全大局、服务他人的集体意识,它集中反映了团队成员之间以协同合作为核心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士气,是团队各位成员个体利益和团队集体利益的相统一,是团队各位成员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能够成为凝聚团队成员和推动团队共同进步与整体发展的精神力量[5]。团队精神在各位成员从事工作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队精神就像一种强力黏合济,将团队各位成员之间捏合在一起,促使成员相互协作彼此关心进而增强团队凝聚力。没有团队精神的人不会尽职尽责地去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拖累团队工作进度,团队精神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因单打独斗而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要想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一个团队必须拥有以协作互助为核心的团队精神[6]。沟通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是指通过人们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等信息的相互交流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在人们活动网络中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是构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重点纳入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7]。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重视不够,学生素养不高
目前职业院校更多关注行业和企业的专业技术标准,一定程度忽略了包括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核心素养在内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导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能识课程和社团活动的弱化和虚化,制约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课题组对20 所高职院校的200 名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回了195 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56.5%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41.7%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仅有1.8%的学生认为需要强化文化知识培训。通过调查数据得知,86.3%的学生认为职业素养的形成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调查显示,在评价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评价为“好”的占12.4%,评价为“较好”的占20.1%,评价为“差”的占11.8%,评价为“一般”的占55.7%。对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考核内容中,职业素养这一项占比达42.5%。
从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欠缺,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精神;二是吃苦耐劳精神;三是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基于上述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8]。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观念落后
针对“职业理想”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有71.3%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28.7%的具有相对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中,仅有11.4%的学生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具体计划,88.6%的学生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措施,“职业目标”还停留在他们的规划中或口头上。
因受到落后社会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认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有75.6%的高职学生认为“搞技术操作的不如坐办公室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轻视基层、职业盲从、眼高手低”等落后职业观念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3%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表示“很了解”,有高达76.7%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79.2%的学生认为“高收入”就是其职业发展目标,有12.2%的学生将职业发展目标选择为“高职务”,仅有8.6%的学生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其职业发展目标;有关“爱岗敬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度”的调查显示,只有23.2%的学生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占76.8%。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择业观,总是向往着“一步登天”成为坐办公室高管或老板,缺乏扎根一线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缺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9]。
(三)职业道德弱化,职业精神淡化
在调查采访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过程中发现,有些高职学生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求职简历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存在编造虚假成绩、获奖经历、社会经验等欺骗行为;有些高职学生在已经签订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因找到更好的单位,违反诚信,擅自违约;还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以后,经过企业精心培养,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核心力量,却以此为依仗,另谋高就等等。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问题,在高职院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职院校只占23.6%,将学生技能操作能力视为人才培养重点的高职院校占76.4%,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被普遍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高职办学理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创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与技能知识的提升相比,职业素养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教育与养成的过程,需要全员协同、全程推进、全方位渗透[10]。因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构建“全员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
构建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四层面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主体的全员参与;构建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职工服务育人的全员协同育人体系,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兼职教学人员和学生进行有效连接,凝聚学校各方教育管理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学生成长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全员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应努力寻找职业素养的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努力把职业素养教育融于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之中;其次,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有效融入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再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应通过管理工作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让管理工作本身向学生作职业素养的示范教育。
(二)建立“全程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确保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建立从入学教育到专业教育、毕业实习全过程的职业素养培育周期,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周期的全程覆盖[11]。首先,在入学新学期阶段,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其确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育重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把理想信念变为现实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在专业学习过程阶段,通过主题班会、工匠文化节、校友论坛等活动,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最后,在实习就业阶段,将岗位需求为导向,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为主要线路,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将思政课程引入实习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另外,应积极拓展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培育的辅渠道,应精心谋划课外教育活动,使课外教育活动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如创设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竞争意识,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设计团队活动,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意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
(三)设计“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
依托专业课程为载体,在实施技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元素。通过设计“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实现实践育人载体的全方位联动,优化教学、实习、生活、网络全方位育人环境[12]。一是重点构建两类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显性课程包括思政课、就业指导课、企业文化课、新生入学教育,列入学分考核;隐性德育课程包括养成课程与实践课程。养成课程以“诚信银行”积分方式组织实施,实践课程以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大学生形象指导中心为载体组织实施;二是开展四类素质教育活动,即求真、求善、求实、求强四类素质教育活动,并且依托“诚信银行”量化考核四类活动,使点滴行为习惯,压实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三是创新六条德育工作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基地+校家协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辅导+智慧校园”六条路径,实现全方位育人,综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