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三重逻辑

2021-01-17周继舟曾瑞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立场中国共产党群众

周继舟,曾瑞明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松江,201620)

一、人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逻辑

世界范围内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具有高度自觉的人民立场,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臆造出来的,其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时所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现实关照;但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的思想资源又不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范围之内,还扎根中国本土,吸收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立场

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刻解剖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情怀实际上是投向无产阶级或者工人阶级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人民”是作为核心概念出场的,从实体的存在角度来看人民又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唯一主体力量。这不止是因为人民群众在量上具有绝大多数的优势,作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从质上也表现出了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的自觉性以及强大的战斗力。所以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的人民立场是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而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立场的生成又存在何种逻辑?这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现实处境和未来发展的三层考量。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表示了充分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1]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创造者和决定性力量的角色。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所处的现实社会富有深刻地洞见。他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人民群众或者劳动阶级被无情压榨剩余劳动、被无情地剥削剩余价值,“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生计的任何保证,道德败坏。”[2]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性事实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表达出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在这个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来发展的向度表达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思想,对这一思想地系统论述也清晰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终极人民情怀。他们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而这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清晰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包含着深厚的“裕民”理念。孟子言:“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认为人民在拥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因势导利、因时制宜便可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进一步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总而言之,孟子认为人民百姓能够吃饱穿暖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恤民”思想贯穿于各朝各代的执政过程。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初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达到休养民生的目的;唐太宗励精图治,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少农民的赋税劳役,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最后,中国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视“重民”观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含义就是能否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这是国家兴亡成败之关键。而这种君民观念在荀子的思想中也得到了阐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朝代更迭的历史中,这种“民贵君轻”“载舟覆舟”的思想无不得到了确证。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所包含的“裕民”“恤民”和“重民”的理念都是对人民群众地位的认可和确信。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因此这也促使中国共产党用辩证的思维继承发扬传统民本思想,实现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二、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国外侵略和国内动荡的复杂局面,恰恰是这种复杂的现实处境促使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就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立场,把人民摆在首要位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普遍性的立场矢志不渝地贯穿在百年发展的历史之中,在一条时间轴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随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党初期所通过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明确规定: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别。[4]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系统深刻地讨论了正在遭受压迫的劳苦群众的现状,将农民视为革命运动中的最大因素,并将日趋贫困的手工业者看作革命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对人民群众的选举权、言论自由、工作时间、教育、男女平权等一系列合法权益作出明确规定,并指出:“劳动平民即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不可避免的。”[5]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明确指出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及农民等一切劳动群众之努力以及他们的强固的阶级组织及其政党”[6]。

粗铅是制造铅电解阳极板的主要原料,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工艺操作规程,合理去除有害金属杂质对铅电解的不利影响,采用本文中粗铅熔析除铜和加硫除铜工艺,可确保铅熔液化学成分达到电解生产工艺要求。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解放的革命斗争已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而开展这一项工作就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才会拥护党。共产党人首先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满足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毛泽东指出要进行革命战争就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7],必须分土地给农民、保障工人的利益、解决群众的吃穿住行等问题。其次,争取人民自由,实现人民的统一。毛泽东认为一旦将人民束缚起来,剥削人民自由的权利,人民进行革命和战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相反,给予人民更多的自由有组织的民主力量就会越大。同时毛泽东认为人民的自由与人民的统一是紧密联系的,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争取统一的运功。最后,组建人民军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对人民军队的重要性作出了详尽阐述,他指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没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军队是不行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8]。通过人民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高度自觉性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让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举措成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良好开端;另一方面,为了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从制度上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守人民立场。从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在新时代的最新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始终立足于人民立场,人民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为目标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达,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经济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经济创新发展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动力依靠人民群众,而发展的结果是造福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而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不仅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科学前沿技术的突破,解决核心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将有效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

以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抓手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人民立场上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进行了精心部署,习近平指出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10]。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撑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反腐败斗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一项工作的展开使我国政治生态保持风清气正的同时,还提升了人民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认可度,增强了人民的政治获得感。

以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素质为目标开展文化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发展期、思想碰撞期、观念融合期,各种文化思潮、思想观念涌入我国,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文化文艺事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导向,使文艺文化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11],让根植于人民、扎根于群众的作品启迪人民的思想、陶冶人民的情操、温润人民的心灵,从而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自信,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素质稳健飞跃的目标。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目标开展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乃是人民幸福的根基、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多领域、全覆盖的特点开展民生建设工作。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以超常规的方式推动民生领域改革,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并强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五千五百七十五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全民小康。

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为目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人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恶化,因此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也成了执政党维护人民生存利益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党和政府深化推进“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表明,为了满足人民对绿色环境的向往以及对美丽家园的憧憬,党正以坚定的决心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变革式发展,共建美丽家园。

三、驾驭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

从上述探讨中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有其深刻的理论来源,也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更加不是一劳永逸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背景,将其放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语境中,党的人民立场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价值。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并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纵观中国共产党各个发展进程中的任务,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再到当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既定目标。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进行追根溯源,可以发现任何目标都是基于“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受”这个根本问题上建构起来的。实际上,究其本根性质而言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取幸福。从历史追溯回归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实现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更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实现人民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推进党的“两个伟大革命”的支撑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中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红军长征初期面对失败和挫折,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遵义会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会议、多个角度中谈到党的自我革命和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并指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12]逐渐形成了“两个伟大革命”理论,这一创新性思想理论也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鲜明品格。但是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看到党和国家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党内一些负面形象对党的光辉性和先进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两个伟大革命”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旨归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当前党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因此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挖骨疗伤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决心对自身进行革命,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保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和至高地位,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否则就会面临脱离群众、背离百姓、进而失去人民的危险。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构建根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起点出发,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创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上文也明确指出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情愫的终极目标。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3]正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仅仅是谋求自身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作为最具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仅肩负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同样承载着为“为世界谋大同”的职责,助力全世界人民摆脱困境、走出贫困,逐渐建立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立场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