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信行调查分析
2021-01-16陈浩博张璐平
王 玲,陈浩博,张璐平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觉健康服务发现和处理视觉问题,通过光学矫正获得良好的视觉功能。眼镜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光学药物,在屈光矫正和视觉健康问题处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2]。屈光不正是大学生常见的视觉健康问题,尤其目前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率超过70%,青少年总体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引导学生科学配镜,延缓近视进展成为重要措施之一[3-4]。“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也将“在儿童青少年中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与科学矫正,减少因未矫正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损伤”[5]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典型分析样本,综合分析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择南京市372名18~22岁、意识清醒、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大学生。
1.2 方法
参照阅读相关文献,咨询专家意见,自编结构式问卷,内容由学生一般情况和用眼情况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初次戴镜年龄、平均配镜单价、拥有眼镜数量等,用眼情况主要是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态度、行为以及视光服务设施利用行为(配镜行为),分为知识、态度和行为3个维度。知识维度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得分范围0~11分,分数越高说明学生相关知识水平越高,对用眼卫生知识掌握越好。态度维度共9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得分范围0~9分,多选题选对其中一项即可计1分,分数越高说明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情况越好。行为维度共13个条目,前9个条目为单选题,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总分0~9分,后4个条目各有4个选项,分别赋分3、2、1、0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用眼卫生习惯越好。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问卷得分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分析方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性别:男生 142人(38.17%),女生 230人(61.83%);年级:大一100人(26.88%),大二 98人(26.34%),大三133人(35.75%),大四41人(10.93%);生源地:城市166人(44.62%),乡镇206人(55.38%);初次戴镜时间:小学及以前108人(29.03%),初中181人(48.66%),高中55人(14.78%),大学28人(7.53%);平均配镜单价:200元以下44人(11.83%),200~400元171人(45.97%),400元以上157人(42.20%);目前拥有眼镜数量:0副 21人(5.65%),1副 120人(32.26%),2副129人(34.68%),3副40人(10.75%),3副以上62人(16.67%)。
2.2 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知晓情况
知识维度共11个条目,大学生平均知晓率为63.87%。其中“长辈们在一定年龄会老视”知晓率最高,为84.41%;“要定期检查视力”知晓率最低,仅为33.33%(见表1)。
2.3 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态度
态度维度共9个条目,其中“视觉健康状况需要定期检测”条目选择的学生比例最高(92.47%),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持有正确态度;而“拥有特殊防护功能的眼镜,如偏光眼镜、变色眼镜、染色眼镜、防蓝光眼镜、电脑防护功能眼镜”条目选择的学生比例最低(31.54%),说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眼镜除屈光矫正外,还具有特殊防护功能(见表2)。
表1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知晓情况
表2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态度
2.4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行为
行为维度共13个条目,“不会在非专业人士嘱咐下使用滴眼液”这一条目选择学生比例相对较高(71.51%),说明大多数学生知道滴眼液不能随意使用,但也有近1/3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条;“不会躺在床上看手机”“不会长时间近距离看东西”这两个条目选择学生较少。在“定期清洗、维护、保养眼镜”方面,选择学生占48.12%,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定期清洗、维护、保养眼镜的意识(见表3)。
表3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行为
2.5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KAP总分比较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KAP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不同性别、生源地、平均配镜费用、初次戴镜时间、拥有眼镜数量、月平均生活费等的学生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组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见表4。
3 讨论
表4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KAP总分比较
3.1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77.69%的大学生认为眼镜具有改善外貌、容颜的作用,81.98%的大学生认为眼镜具有改善、防护眼部功能的作用,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眼镜的作用,这可能与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有密切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的时候才进行眼镜验配”条目知晓率为45.43%,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只有屈光不正才需要配镜。大学生对“长辈们在一定年龄会老视”条目知晓率最高,达84.41%,说明老年视觉健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要定期检查视力”条目的知晓率最低,仅为 33.33%,这可能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眼镜度数已稳定有关。此外,大学生对视疲劳和屈光不正知晓率较高,而对干眼不太了解,这可能与视觉健康宣传不到位有关。关于具有特殊防护功能的眼镜,如偏光眼镜、变色眼镜、染色眼镜、防蓝光眼镜、电脑防护功能眼镜等,大学生知晓率为65.59%,说明功能眼镜的概念已经渐入人心,但仍需要加强宣传。对于“隐形眼镜验配一定要在有医疗器械许可认证的单位进行”这一条目,大学生知晓率达70.16%,说明隐形眼镜即使在人群中使用率较低,但定配安全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关于“框架眼镜的定配需要质量检测”,大学生知晓率为61.02%,说明仍然有1/3的大学生不知道框架眼镜这种人群中使用比例最高的处方定配眼镜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3.2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态度分析
关于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大学生中持有正确态度的占62.40%,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科学素养,实际上该比例偏低。“视觉健康状况需要定期检测”条目选择学生占比最高,同时大学生对于视觉健康检查和眼镜质量深度检查的参与率也很高,达85%以上。实际拥有特殊防护功能眼镜的大学生占31.54%,与65.59%的知晓率相比,大学生购买特殊防护功能眼镜的比例较低,可能的原因是其认知并没有转换成行为,虽知晓特殊防护功能眼镜,但因为经济等各种原因没有购买。一般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近1/3的仅拥有1副眼镜,另1/3的拥有2副眼镜,而第二副眼镜通常为隐形眼镜或功能眼镜,拥有3副眼镜的占10.75%,一般来说,2副或2副以上眼镜的拥有者才有可能拥有功能眼镜。关于隐形眼镜,大学生拥有率为36.56%,同时购买隐形眼镜时选择正确地点的学生占48.92%,这可能与隐形眼镜定配教育缺失有关,另外网络售卖隐形眼镜对学生正确认知也有一定影响。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也只有70.16%的大学生知道隐形眼镜应在有医疗器械许可认证的单位进行验配。
3.3 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行为分析
“不会在非专业人士嘱咐下使用滴眼液”这一条目选择学生比例最高,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知晓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正确使用滴眼液,避免抗生素、激素滥用等;64.52%的大学生会每隔1~2年更换佩戴的框架眼镜;“不会经常不清洗双手揉眼睛”“不会长时间近距离看东西”“学习间隙定期休息眼睛”“不会躺在床上看手机”“不会在光线昏暗或者过亮的环境中用眼”这几个条目选择学生较少,说明大学生视觉健康防护行为欠佳。尤其是“不会躺在床上看手机”条目,选择学生仅占14.52%。对于“不会长时间近距离看东西”,能做到的学生只占27.42%,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性质和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关于眼镜应用,48.12%的大学生有定期清洗、维护、保养的意识,但总体来说比例仍然较低。
3.4 综合分析
本研究中仅仅发现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KAP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猜测可能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视觉健康防护和眼镜应用知识、态度、行为仍受到家长的影响,而随着年级升高,自己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习惯。推测如果能够从儿童期就开始各项视觉健康和眼镜应用KAP教学,将能改善大学生人群的整体视觉健康状况。
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主要矫正手段是配戴眼镜。文献显示视力不良是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增高,很多学生利用框架眼镜进行矫正[6]。而如果验光质量或配镜质量不过关、眼镜佩戴不正确,则会造成佩戴不舒服、损伤眼睛甚至加重近视程度。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购买眼镜主要考虑价格,而对决定验配准确性和舒适度的验配水平、眼镜质量等因素考虑较少[7]。合格的配镜不仅需要验光正确,获得合适的眼镜验配处方,同时眼镜的装配、校配均要符合配镜处方要求,在门店中根据被检者脸型进行针对性调校[8]。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群体对视觉健康知识和眼镜质量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和其他相关群体视觉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知识要不断累积才可使态度和意识发生改变,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仅靠视觉健康宣教还远远不够,要针对大学生视觉健康意识淡薄和眼镜应用知识欠缺等问题,探索以大学生及其他需要视觉健康防护的群体为主,以预防为基础的视觉健康教育新模式。根据人群特点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纠正视觉健康防护和眼镜应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推行校园、社区视觉健康义诊活动,让大学生及青少年、中老年群体清楚自身视觉健康状况,意识到视觉健康防护的紧迫性和眼镜质量的重要性。
佩戴眼镜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9]。视光师和视光专业机构应给予近视患者专业性的建议及配镜指导,提供日常视觉健康护理工具,推广爱眼日活动,宣传全民护眼。定期验光服务和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应形成一种以个人认真、自觉保护为主,视光师和视光专业机构指导、社会关注支持为辅的日常视觉健康防护和眼镜应用模式,这在眼科其他领域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例如在青光眼、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和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健康教育中[10-12],采用知信行模式,可提高其知识掌握度和依从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让患者或易感人群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抵制不良用眼习惯,并自觉按时用药及定期复查,同时在心理上也帮助患者避免诱因及负面心理因素。
4 结语
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知晓率较低,态度积极性一般,行为正确性欠佳,应加强视觉健康与眼镜应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及行为的干预指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结论也将进一步落实到青少年近视防控整体工作中[13],帮助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制订防控措施。今后的防控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不同于大学生,小学生等的用眼卫生保健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真正引起父母的重视[14],从而指导孩子掌握眼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从源头上改善视觉健康状况,提高眼镜应用KAP水平,并延伸到青年、中年、老年群体,增强全民视觉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