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思政设计

2021-01-16胡碧媛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跨文化思政

何 佳,胡碧媛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6)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焦点与中心,而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与交际功能始终是大学英语教改的重要课题。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三大分类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从而“使大学生具有运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描述中国形象和说明中国制度特点的初步能力”。[2]大学英语演讲课因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沟通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力”,[3]近年成为中国各大高校一门新兴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由于课程发展时间不长,相关教学实践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学习动机和投入程度不足;教师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了解,直接照搬西方教材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素材,缺乏本土化意识;演讲评估系统拘泥于对语音、语调、语法、词汇量和流利度的评估,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意识和评估标准。除此之外,存在课时短、讲授内容多、个人操练机会少以及有效反馈缺乏。[4-7]

“产出导向法”(简称POA)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由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以评促学)和以教师为中介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部分组成。POA的根本目的在于克服本土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真正从学生角度和以学习为目的考虑如何教学,让学生能“以用促学”“以学助用”“学以致用”和“学有所成”。[8]大学英语演讲课程需要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依据,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内容自然和有效地融入到基于POA理论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流程中,使思政内容如盐化水般融入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和课堂反馈,真正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2019-2020学年河海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演讲的艺术”为研究基础,探求大学英语演讲课在POA理论指导下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的培养模式。

二、POA“全人教育说”与“课程思政”

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潮,因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9]在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POA教学理念之一的“全人教育说”认为语言教育面对的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现工具性目标,也需要顾及人的情感、智力和道德等各个方面,实现人文性目标。[8]《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人文性目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人文性目标的前提应是学生首先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具有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演讲课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类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充分利用自身课程特点,真正帮助学生达到“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10]的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能出入各种文化,又坚持中国立场;既能用英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又能用英语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中国特色介绍给世界”。[11]这样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实现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关注中外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POA“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语言学习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丰富教学素材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实施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程素质目标的升华,使大学英语演讲课也具备育人、育德和育心的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POA教学流程与“课程思政”

(一) POA“驱动”环节的思政内容导入

大学英语演讲课是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补充,学生会因为想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或获得拓展课学分而学习这门课程,学习动机明显不足。POA的教学流程中,设置驱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产出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交际场景和讨论话题存在的可能性和挑战性,由此产生学习的“饥饿感”,从而增加输入的动力。在教师为学生挑选交际场景和讨论话题时,应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或以提高学生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能力为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能够实现人文性目标的话题。[8]

以“演讲的艺术”课程中说解性演讲“Speaking to Inform”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演讲主题为例,理解有关实物、过程、事件和概念的说解性演讲类型,为学生拓宽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讲述中国故事以及传播中国理念的演讲思路。在“驱动”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金、木、水、火、土中选择一样为主题,准备一次说解性演讲。演讲主题是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容易碰到的话题,可选择的素材丰富多样,让学生有创作冲动和参与热情,而处理素材的过程也容易激发出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然而,要讲好这个话题却并非容易。深挖中国文化内涵、探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选择新颖的角度以及在大量信息中遴选核心信息,用英语流利、准确和有效地表述中国文化,是学生在尝试之后才发现困难重重,由此“知困”,产生强烈的“饥饿感”,渴望从之后的学习中找到脱困之道。

(二)POA“促成”环节的思政内容导入

POA的“促成”环节其实是一个教师提供“脚手架”的环节。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习是由社会互动与交往调节的、逐步发展的语言构建过程。[12]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通过教学可以获得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脚手架”在最近发展区中搭建,由教师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兴趣,简化任务,并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方向、稳定情绪和寻找最优解决方案,[13]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调节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脚手架”式教学具有持续性、动态性、渐进性、对话性和协作性的特点。[14]

POA的“促成”需要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即从输入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内容、语言形式或话语结构。[8]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就更需要教师提供输入内容时充分了解学情,慎重选择输入材料,使提供的“脚手架”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外语水平。围绕能够实现人文性目标的话题,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思想高度和实现价值引领的素材,也可选择一些反映国内外社会热点的素材,加深学生对民情、国情与世情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

在“演讲的艺术”课程教学中,演讲开篇语和结束语的学习至关重要,需要向学生提供有效的输入材料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教师没有直接照搬西方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而是选择在课堂上播放了20岁清华大学武汉籍女生英语演讲视频《疫情中,我读懂了万众一心》,组织学生针对这篇英语演讲视频的开头和结尾进行课堂讨论。演讲视频之初,主人公张睿如描绘了因为罹患新冠肺炎父母被医护接走的那个寒冷的冬夜,学生可立刻理解演讲开篇语中“通过讲述故事吸引观众迅速进入到演讲者所建构的意境”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视频结尾部分对于中国人“万众一心”精神的主题升华,生动展示了演讲结束语要实现的“强化中心思想”这一功能。学生在视频中还可轻易捕捉到“热干面”与“拍全家福照片”这样贯穿开头和结尾的细节,深刻理解并认同开篇语与结束语中采取“首尾呼应法”的重要性。由于演讲者年纪与学生相仿,又共同经历疫情,学生容易接受演讲内容,注意并学习到有用的英语表达。教师选择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输入材料,又生动体现了演讲开场白和结束语的功能和有效策略。这样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输入材料本身就是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既满足了工具性的要求,又帮助学生实现人文性的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个人使命感。

思政内容还可融入POA“促成”环节中的“产出练习和检查”,而这个部分中“脚手架”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以“演讲的艺术”课程中关于辅助资料支撑己方观点“Supporting Your Ideas”为例,这个部分的教学要点包括辅助资料的意义、例证的类型和使用策略、辨别数据可靠性的要素和使用策略以及证言的类型和使用策略。教师给出相关介绍和解释之后,学生在演讲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需要“脚手架”予以支撑的。教师以疫情为大背景,要求学生以组间接龙和组内接龙的方式依次开展演讲接龙,讨论中国年轻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所发挥的作用。每个小组(4—5人)在课前的小组讨论中需要聚焦中国青年中的某一群体,阐述这个群体的具体作为和社会意义,着重解释为什么这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特有贡献,并需确保在演讲中充分使用至少一种辅助资料。学生需要通过生生互动明确小组演讲主题,形成小组观点,确定个人职责,搜集并处理素材,为个人陈述做好准备。在课上,每一小组依次上台、组员轮流演讲,每一小组完成接龙后由教师提问,由组员回答应用例证、数据或引言时所采取的策略及理由。全班完成接龙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的表现,并重点围绕辅助资料的使用进行同伴评价,然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相关知识。

从活动主题上来说,学生对疫情的感同身受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冲动和参与热情,提高了他们创造语言内容的内生动机和完成任务的兴趣。课前充分准备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行梳理思政主题,挖掘思政元素,在确定主题和搜索素材的过程中经历精神的洗礼和自我的教育。组内分工的活动方式降低了学生独立作战的任务难度,使学生成为彼此的“脚手架”,不仅缓解了演讲可能带来的焦虑,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合作互助的精神,加强团队凝聚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从个人视角上升到集体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担当以及小我与大我等概念的内涵。从活动内容上来说,教师进一步发挥“脚手架”作用,在小组问答环节和点评环节中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的概念,提出更优的辅助资料应用方案,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他们的视野。这样的活动设计、及时指导和即时评价可确保“脚手架”的给予既不过少,又不过量,在学生吃透知识点后,“脚手架”可以顺利撤回,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POA“评价”环节的思政内容导入

课堂评价主要指的是形成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就是反馈。优质的反馈通常具有中立、客观、有建设性和基于事实等特质,会形成不断往复的反馈环,帮助学生意识到差距、加深理解、改善表现、提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并着眼于未来。[15-16]不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反馈接收者,只着眼于最终的产出结果而并非产出过程或取得的进步,[17]导致给予的反馈松散,浮于表面,既不系统也无重点。[18]大学英语演讲课堂通常40人左右一个班级,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检查学生对于反馈的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践行反馈所提出的建议。致使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无法产生成就感。

POA中的“评价”环节采用“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解决大学英语课堂中反馈不及时、不充分和不到位的问题。“师生合作评价”是一种有机融合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评和机器自动评分的混合型与形成性评价,由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组成:课前,教师评阅学生作品,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样本重点准备反馈内容;课内,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结对子或小组交流,教师引导下的大班讨论对典型样本进行同伴评价,再由教师给出教师评价;课后,学生采用自评、同伴互评或机器自动评分等方法继续修订作品。[19]在此过程中,思政内容可贯穿“师生合作评价”的始终。

以“演讲的艺术”课程中说服性演讲的教学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课本中介绍的四种说服方法:建立信誉度、使用证据、运用推理方法和利用情感诉求。学生在课前需阅读一篇关于一对泰国农村老夫妻渴望儿女回归土地的英文文本Message of the Land,文本中主人公提出“离开土地是一种耻辱”这一观点。教师要求学生同时使用至少两种说服方法完成个人不定题说服性演讲的准备,并在下一次上课前提交演讲稿。教师在审阅时根据共性问题确定评价焦点,选择典型稿件,确定演讲人,并完成稿件写作方面的评估和修订准备。这个演讲主题紧扣青年人与土地、家园和国家的依存关系,反思当代青年对待传统的态度,不仅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家国情怀是需要落实到人生选择之中,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本次演讲的评价焦点应着眼于立意层面和说服方法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师生合作评价”中要求的单元学习目标与评价内容充分结合。

上课时,先由数个演讲稿被选为典型样本的学生上台演讲,之后教师请全班学生讨论文本中人物对于土地的情感,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土地和家园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共情能力。随后,教师将学生随机分组,要求每组选择至少一种说服方法,横向比较、分析和点评刚才演讲作品中该种说服方法的实际使用效果,给出修改建议,实现同伴评价。教师随时参加小组讨论,随时予以帮助和引导。最后,教师播放TED演讲视频What Is Home?,引领全班学生将范本与自身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深度解析说服性演讲的评价标准,并明确家园的概念并不决定于你身在何处,而取决于你心之所向。

课后,教师要求全班学生根据课上所学修改演讲稿,将演讲稿提交机器自动评分后进行二次修改,再参与小组互评,最终提交修改稿终稿、小组互评观察工作表和自评日志,由教师普查或抽查并予以评估。

“师生合作评价”在大学英语演讲课中的应用不再拘泥于对准确性、多样性和流畅性等传统口语水平的反馈,而是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重点培养了思辨力中的评价能力。思辨能力和思辨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人文性目标的实现,而思政内容的融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情、国情和民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植爱国意识,共同参与构建“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20]

四、结论

对照冯智文[21]总结的中国外语金课的内涵,大学英语演讲课可以按照金课“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评价标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在“产出导向法”这一先进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并在激发学习饥饿感、搭建教学“脚手架”、实施“师生合作评价”的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内容,通过设计基于学生实际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解决日后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做好准备。通过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坚定的守护者。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跨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