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特点与推进策略

2021-01-16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工作

宋 英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形势变化,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就国内形势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正在逐步实现。就国际而言,全球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带来国家间贸易争端不断增多,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国际形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梳理,明确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特点

(一)就业环境复杂化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各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开始实施“紧缩”的贸易政策,甚至开打贸易战。以中美关系为例,美国在国际社会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进行全面战略打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公司和机构进行制裁,对中国留学生进行限制,这些措施使得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外部就业环境。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跟随美国步伐,在中国对外贸易和教育文化交流方面频频施压。以英特尔、思科和高通等美国通信行业公司为例,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这些公司因处在同一产业链中使得其在中国业务量缩减,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从国内环境看,受到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中大型企业的业务也受到影响,这些削弱了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量。

(二)就业政策系统化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就业环境,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等。”[1]此后,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支持企业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实施就业创业以及就业工作的组织保障进行了全面规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工作做出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2]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都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工作稳定有序,使得就业政策日益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就业需求多样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体到大学毕业生身上,体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择业观念从“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向“找一份工作实现自我”转变。大学生就业存在延迟就业、考研二战、申请国外高校以及不就业等情况,这些情况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和自我实现需要,可以再次选择一份好的工作,而非“委曲求全”,随便找一份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自己。一项调查证实了这一观点,“家庭社会关系广泛、一般和不广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2.5%、30.6%和24.8%,不难发现,社会关系越广泛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越高,且在历年中的排序都较为稳定。”[3]由此可见,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加之社会选择多样化和毕业生诉求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四)就业服务科学化

在国家重视就业,以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以“精准就业”作为就业目标。精准就业就是把就业服务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大学生学业学习阶段,就开始实施生涯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目标,为就业打下基础。二是以“智能就业”作为就业手段。高校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就业指导数据化和就业引导智能化。即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就业招聘等相关工作。在疫情影响下,很多高校开展“空中宣讲会”,毕业生和就业单位通过视频方式完成面试招聘过程。在就业指导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自动匹配”,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五)就业选择保守化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呈现保守化的趋势和特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2018年毕业生数量为820万、2019年为834万,2020年为874万,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趋向保守,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公务员报考人数持续走高;以2021年的国家公务员报考情况为例,2021年国家公务员报考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超过150万,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招收比例为61:1,远超2020年、2019年的数量和比例。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增加;从2017年报考人数201万,到2020年达到341万。根据统计,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会超过420万。上述情况表明,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更趋向于工作和收入稳定的工作岗位,对于挑战性大、风险性高和收入高的行业持谨慎态度,体现了毕业生就业选择趋向保守的特点。

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业政策的逐步完善为高校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就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就业需求的多样化、就业环境的复杂化和就业选择的保守化又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2019)、《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10项关于高校就业工作方面的通知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良好机遇。在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也能从政策层面,为毕业生提供更为优质的配套保障措施,这些都能极大调动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也能激发企业的招聘活力,共同夯实高校就业工作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合适的就业岗位以及岗位相关的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交流,推送给他们符合其要求的企业或者岗位。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招聘会和宣讲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就业教育活动,如在线开展就业经验分享会与就业简历制作经验交流会,甚至是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就业课堂。通过上述技术运用,能够更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质量。

(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遇到的挑战

1.需求多样化带来就业质量提升新难题

毕业生就业需求多样化对高校就业质量提出的新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就业工作如何提升内涵,为毕业生提供更好质量的服务。就当前来看,高校就业工作不能单纯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而是要不断丰富就业工作的内涵,参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目标确定、职业目标确立以及大学学习过程中,都要参与其中。二是高校就业工作如何扩大范围,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工作岗位。高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原来限于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岗位,工作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认可、认同,并根据这些岗位提升自身能力。但在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岗位趋向多元,高校就业部门和教师应该扩大工作范围和服务范畴,为学生多元选择提供支撑支持。

2.选择保守化带来就业指标完成新压力

毕业生就业选择保守的趋势,给高校就业指标完成带来的新压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就业率压力。在高校就业压力层层传导、就业考核指标量化的背景下,毕业生选择去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就业的过程更长,就业成功率不高,选择去这些工作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他们最后的就业率很难达到要求。二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流程压力。在毕业生应聘这些工作岗位过程中,毕业生和就业指导者都会承担巨大的压力。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因要经过“层层选拔”,对毕业生的身体、心理都会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毕业生的思想会随着应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出现波动。

3.环境复杂化带来就业岗位萎缩新挑战

就业环境的复杂多变给高校就业岗位萎缩带来的新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的直接减少。受到全球经济下行以及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部分企业或单位的新增就业岗位呈现下降趋势。比如,华为、中兴等公司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打压,国际业务量减少,势必影响新增就业岗位。二是毕业生思想受到冲击造成其就业岗位选择范围的缩小。中美贸易争端、西方国家对中国国际企业的刻意打压、在华国际企业业务转移等,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每天通过不同的渠道推送给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产生就业畏难情绪、就业无助情绪以及思想波动等,对其就业岗位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三、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呈现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高校不断改进就业工作思路和举措,通过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向前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深化高校就业工作的育人本质。

(一)转变观念, 更新高校就业工作的思维

国家就业管理部门要转变“唯就业率”的观念,把量化的就业指标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培养和就业质量中,实现从追求就业率到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高校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就业不再是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各项服务,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生培养全过程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引领和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主动选择“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4]毕业生要转变观念,勇于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5]毕业生要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人生奋斗的精神,转变择业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稳定和保障性强等条件,而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出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与人民和国家贡献大的职业。

(二)修炼内功,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内涵

高校就业部门要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核心追求。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把职业发展融入专业课程学习,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搭建多种平台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多种途径,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满足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就业工作者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就业工作者既要提升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更要提升自身对国家就业政策、地方就业政策的解读和使用能力,还要提升就业资源整合能力等。大学生要在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把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打好基础。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和增长本领,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三)加强疏导,着眼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效

要疏导毕业生的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多变,特别是形势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的背景下,需要对毕业生加强思想疏导,必要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形势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走向,消除他们因形势变化产生的消极情绪。除此之外,还要对就业困难学生、择业困难学生及其他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学生加强思想疏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毕业生以积极、向上、勇敢和奋斗的姿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增强自身的承压能力,逐渐走向成熟。疏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各行各业工作。鼓励毕业生树立“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摒弃保守的就业理念,使毕业生能在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得到锻炼、做出成就、实现自我。

(四)设立平台,拓展高校就业工作的出路

要设立就业数据信息平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最新的技术手段,把用人单位信息与毕业生信息实现无缝衔接,由数据信息平台对二者进行自动匹配和信息推送,使毕业生接收到最符合自身需要的招聘信息,使用人单位接收到最符合岗位需要的毕业生。设立职业发展平台。运用新技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定制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方案,并根据学生的成长不断修订完善。设立校地合作平台。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业单位等的联系,建立交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学期间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工作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不工作,爽飞了?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