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电商经济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1-01-16邱贻洁
邱贻洁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网红电商经济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随着2019年4月坐拥众多网络红人的如涵公司在美国上市,将网红经济推上新高潮。教育部在2018年底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中提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针对00后学生,在网红经济的大潮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网红电商经济特质
(一)网红的定义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凭借独特的个人风格、专业知识和频繁的互动能力,在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知乎、Instagram和Facebook等网络平台上,通过发布照片、网络博文与专业短视频,进行网络直播,收获大批粉丝,赚取流量,从而走红网络的人群。
(二)网红电商经济主要模式
网红变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直播卖货、直播打赏、开设淘宝店铺以及与大IP合作创办联名款,取得流量和双赢的经济效益、商业广告代言和衍生付费服务等。[1]网红电商经济具有商业模式新颖,营销渠道多样,互动性强,低成本,变现能力强等特征,也面临“网红”质量参差不齐,对个人的依赖性高,营销模式的异质化和独特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增长空间有限,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二、网红电商经济发展原因和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网红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红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主要源于自媒体的发展,新时代大众包容并蓄的心态,支付手段的转变,年轻一代经济观念的转变,粉丝对网络红人的忠诚度以及网络红人店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等。
1.自媒体的发展。中国经历了纸质媒体、主流大众传媒和“双微”(微博、微信)强势发展带动的自媒体风靡几个阶段。自媒体指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遍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与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2]自媒体的发展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随机浏览量高、互动频率高、用户黏性高以及用户投放精准几个特性。这些特点,为孕育网红电商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
2.包容并蓄的心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网络红人通过频繁的直播、线下互动和日常分享,使年轻人更直接便利地了解到网络红人的性格、经营理念、产品设计和质量监管;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拥有更兼容并蓄的心态,面对不同经济形式与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人摒除了网红就是不务正业,网红产品就是价低质劣的刻板印象,为网红电商经济提供了心理支持。
3.支付手段的变革。中国经历了以物易物、贵重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卡消费到当今电子化消费手段,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天下无忧”的生活方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手段的广泛普及,为网红电商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技术保障。
4.经济观念的转变。“储蓄”和“未雨绸缪”曾经是中国人的理财标签,实体经济与眼见为实的购物体验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遵循的准则。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线下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年轻一代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少数人坚持“及时行乐”的消费观。这一经济观念的转变,为网红电商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5.网红店铺产品质量与粉丝的忠诚度提升。网络红人在中国经历了1.0、2.0、3.0三个时代,红人更新换代快,部分哗众取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网络红人只是昙花一现。经时代淘洗后的网红常青树,在经营线上店铺时,所生产的产品基本具有产品关键词多、质量有保障、性价比高、上新速度快以及产品款式数量多的特点。由于具备较多优势,网红的粉丝忠诚度变高,粉丝黏性高。许多红人组建粉丝群,不断通过社群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毋容置疑,粉丝的忠诚度为网红电商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网红电商经济的发展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网红电商经济具有商业模式新颖,营销渠道丰富多样,营销定位精准,与买家的互动性强,低成本却有超强的变现能力等特点,符合当今“短、平、快”的消费模式。此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自媒体与融媒体的发展,电商和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1.农村城市“同网同速”,为学生创新创业开拓市场和保驾护航。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的时代正在到来,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为网络扶贫提供坚实助力。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模式以及新业态为开拓大学生创新创业格局,带动消费回流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平台支持。
2.网络支付市场韧性十足,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路径。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占网民整体的85.7%。受新冠疫情推动,线下商户加速向线上转化,移动支付工具发挥惠民信息载体、电子钱包、信用媒介和收银记账等作用,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支付机构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全国性福利补贴,商户在线培训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加之美团与大众点评等APP的普及应用,年轻的消费者会受“网络评价”和“网络排名”的影响,寻街串巷,寻找“网红餐厅”等网红打卡地,使得地理位置和人群流量等外部环境对小店经济的冲击减小,为大学生开创一批人气旺、特色强和有文化底蕴的小店经济提供契机。
3.电商直播用户规模急剧增长,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支点。2020年上半年,电商直播作为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成为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口红一哥”李佳琦、“淘宝女皇”薇娅、“如涵当家花旦”张大奕直播变现以及直播助农的成功案例,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正面参照;另一方面,直播电商迎来爆发期,直播模式被应用在直播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娱乐、在线医疗和在线电竞等垂直产业,效果也逐步被验证,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生态支持;截至2020年10月,淘宝直播上的新农人主播已有10万名,覆盖2000多个区县,帮助超过100万名农民就业致富,为当代大学生拓宽创业渠道和反哺地方经济提供成功借鉴。
三、网红电商经济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最新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要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具体实践中,多数高校仍遵循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对不同教育基础、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受教育者,给予同样教育;学生本身也具有创业信心不足与专业知识积累不足等问题。
1.创新创业培育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指导团队。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创新创业课程及教育活动面较小问题,通常只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基础”以及“创业基础”等理论课,许多院校都是简单的将其设置为大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程,未能将其延续至整个教学、实训和实习过程中,缺乏课程设置的研究与统筹;在教授内容方面,没能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因材施教,只是灌输一些创业理念和成功案例,部分创业教育课程甚至缺乏一套与时俱进的教材;课时时长偏短且辅助教育不足,创业理念得不到全体教师的充分配合和支持也是问题之一。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但缺乏对其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创新创业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才开始创业,对创业缺乏长远规划,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多数因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才不得不开始创业,只是做一些普通的经营活动,如开淘宝店、开餐饮小店和经营服装店铺等,这使得创业者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更多的学生具有创业欲望,但创业信心不足;部分活跃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想法和创意,但出现所学专业知识和所受技能培训与创业实际不匹配的问题;多数学生对创业政策不了解、申请程序不熟悉,暴露出高校学生创业氛围不足,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网红电商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创业艰”的后疫情时代,大规模的网民基础和网民们充裕的上网时间,是攫取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5号中提到“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提高创新创业功能。”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业知识储备,是高职学校增加就业的必由之路。
1.增强创业知识储备,寻找电商经济的增长点。在网红经济背景下,开拓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学生不断学习并输出稳定的、持续的、可读性高和独具个人特色的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促进可持续盈利模式形成;[3]组建消费者群或粉丝群,进行售前调研和售后跟踪调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结合自身现有优势,打造人格化IP,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和独创性,以不可复制的风格取胜。
2.剖析网红经济成功案例,帮助树立创业自信。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剖析网红成功案例,如跨界企业联名;与粉丝亲密接触,从消费者角度,迎合口味、改进工艺和打版制造;利用红人影响力直播上新,以最小成本做最大宣传。
近两年,网红电商经济不再是个别红人的单打独斗,江浙沪一带成立了很多网红孵化公司。MCN(Multi -Channel Network)能为签约网红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内容开发、增加曝光机会、精准导流以及流量变现等多种商业化服务,并和网红进行收入分成。[4]各高校可吸取经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后,根据创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专业背景,因地制宜和顺势而为地为创业学生规划创业道路和发展方向,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聘请业内成功人士对创业学生进行个体规划和经验教授,夯实创业基础。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创业者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各高校改善“满堂灌”式课堂讲授模式。取而代之的应是“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形式,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过度评价或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毫无保留的抒发奇思妙想,培养创业者思维。鼓励学生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浏览国际国内新闻,服务国家战略开拓政策,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海南自贸区试验区建设,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创业发展,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开展线上线下创业试点。
4.鼓励应届毕业生将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网红电商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网络红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在自媒体上频繁曝光,积累了粉丝群。网络红人通过与粉丝频繁互动,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对于产品的潜在需求。应届毕业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知之甚少,创业具有盲目性;加之各高校云集于核心城市,但核心城市人才济济,不利于年轻创业者发展,应鼓励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从基层就业做起,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高校可在现有弹性学制与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接地气,更贴近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的企业来开设课程和确定授课内容是必由之路。一味苛求先积累专业知识,学习公共通识课程,再进行创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会使学生错失良好的创业政策,无法解决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难”和“销售难”问题。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以及企业家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团队指导老师,在学生创业初期,可给予资金帮扶和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