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问题留白 演绎课堂精彩
——以《一次函数(复习)》为例浅谈复习课教学策略

2021-01-14

数学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明直线笔者

蒋 凯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215004)

复习课如何上?是许多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不少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都是先将本章知识要点进行梳理,随后分析讲解若干道典型例题,适当进行归纳总结后再配上几道反馈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完成后核对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比较稳健,顾及了方方面面,似乎疏而不漏,但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一个个已经学过、练过的知识点,显然难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新的复习课教学方式,既能完整地复习本章知识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素材选择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笔者认为,借助问题留白,激活学生思维,不失为复习课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下是笔者在进行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复习教学时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1 在“化整为零”的提问中帮助学生唤起回忆

图1

关于“一次函数”这一章节,“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核心知识点:已知一次函数的性质可以画出图像;反之,给出函数图像,也可分析、判断出这个函数的相关性质.一上课,笔者给出如图1所示的函数图像,然后让学生根据此图,回忆一次函数的各种性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请大家想一想,从这图1中你可以得到直线l所对应的一次函数的哪些性质呢?

生1:从图1中我发现,这个一次函数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对应的函数表达式y=kx+b中的k一定大于0.

(一旦学生发现某个性质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对此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师:也就是说,对于一次函数,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增减性呢?

生2:我们可以根据k的取值范围来确定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加而减小.

师:很好.我们从k的正负性可以确定这个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反之,也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来判断k的取值范围.

通过图像,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再逐步展开.这样,不仅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同时也可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回忆,并加深记忆.

化整为零,由点及面,课堂上看似随意地适时抛出若干小问题,往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记忆逐渐变得清晰.教师的课堂留白,促成了学生在补白中完成知识生长的美妙画卷.

2 在“添加条件”的涂鸦中促成课堂逐步深入

在带领学生回顾完知识点后,笔者通过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添加条件,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师:设直线l分别交x轴、y轴于点A、点B,如图2,若增加条件“A(-1,0),B(0,2)”,那么,我们又能得到哪些结论呢?

图2

生3:给出A、B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得直线l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2x+2.

师:除此之外,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提问到这,学生似乎有些反应不过来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及给予一定的提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处.)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在此基础上编写问题并请同伴解答吗?

生4:求△OAB的面积.

生5:由OA=1,OB=2得△OAB的面积为1.

生6:求AB长.

生8:求AB边上的高.

(随后,笔者继续添加条件,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

图3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条直线l′,它与直线l交于点C,并且给出C点的横坐标是1,如图3所示.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生10:可以求出C点的坐标,为(1,4).

生11: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直线l′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因为条件不够.

师:是的,以目前的条件,我们还没有办法得到l′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到一些与l′有关的性质呢?

(略做思考后,有学生给出了答案.)

生12:在之前做过的练习中,我们遇到过通过图像来判断两个函数值的大小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若将直线l与l′所对应的函数分别记为y1、y2的话,观察题目所给的函数图像,我们可以得知:当x<1时,y11时,y1>y2.

第一次增添条件时,学生尚不熟悉这样的提问方式,但随着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在后续问题上学生都有不错的表现,参与度与思维品质也不断提升.

巧添条件,过渡自然,伴随问题推进的逐步深入,学生思维逐步发散,进而达成了预设的聚焦:聚焦本节课的复习要点——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3 在“自编自答”的补白中启迪学生实践探索

图4

经历了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点的简单回顾后,笔者接下来尝试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理解应用相关知识:修正图3为图4,已知A(-1,0)、B(0,2),点C的横坐标为1,过点C的直线分别交x轴、y轴于点D、E,其中点D的横坐标为5,EF∥x轴交直线AB于点F.然后将此函数图像嵌入实际生活背景之中:请根据如下情景,提出问题并予解答.

问题:小明与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设小明从甲地出发的时间为t,小明、小红到乙地的距离S1(km)、S2(km)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分别如图4中线段ED、AF所示(注:横轴上的单位1表示10min).请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予解答.

课堂上,笔者收集到的学生所编写的问题如下所示:

(1)求图中线段AF、ED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求小明、小红两人的速度.

(3)小明、小红两人何时相遇,距离乙地路程为多少?

(4)请解释图中A、C、F三点的意义.

(5)t为何值时,小明、小红两人相距1km?

(6)小明、小红两人彼此看到对方的视力有效范围500m,问:在行进过程中,两人能看到对方的有效时间为多长?

……

从学生编写的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借由教师给出的生活情景,将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与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拓展补充条件,使得题目的综合性也不断提升.具体课堂上,在学生的展示讲解中,出现了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高潮迭起.比如,有学生对“横轴上的单位1表示10min”进行了很好的解读.再如,关于“A点的意义”,有学生说“时间t不可能是负数,所以没意义”,但是立即有学生抢着说:“有意义的!A(-1,0)表示小红从乙地出发的时间比小明从甲地出发的时间早了10分钟”.又如,当学生展示问题(6)时,马上有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与问题(5)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将数据“1km”改成了“500m”,同样需分类讨论,相遇前与相遇后.面对质疑,编制问题(6)的学生马上辩驳:不一样!相遇之后背对背行走,怎么会彼此看到对方呢?……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

常规教学方式下,每一次练习与测试,都是解题者和命题者之间的博弈.学生一直都是解题者的角色,而让学生自己编题,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可启迪学生去大胆实践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

4 在“自主选择”的思考中深度拓展学生潜能

伴随着下课铃声,笔者留下了一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课后思考题:如图5,直线l分别交x轴、y轴于点A、点B,其中A(-1,0),B(0,

图5

2),若将该直线绕点B旋转45°,试求所得直线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与课堂开篇首尾呼应的一道选做题,激起了部分学生的浓厚兴趣.有好几位学生追着笔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应该有两解,因为旋转方向未确定”“估计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有个特殊角(45°)”……

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做题,对学困生而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负,因为有舍才有得;对优秀学生而言,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荣耀,因为这是表现聪明才智的一次很好机会.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教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复习课上,学什么?怎么学?笔者认为,问题留白,关注生成,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地发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像一阵轻风一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借助问题留白,演绎课堂精彩,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课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小明直线笔者
小明照相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画直线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画直线
做不到
你喜欢直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