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工作品牌建设融入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方式及其路径
——基于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探索

2021-01-14杨紫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工本科生学院

杨紫秋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推动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与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相互融通、深度交互,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处理好专业素养与学工品牌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诸多结合点,缝合多处差异点,是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扎根襄阳,为鄂西北输入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具有文学烙印的学工品牌,它们与本科生专业素养产生了同频共振效应,生动展现了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思政成果。透过这一院系治理经验,以小见大,重新审视学生工作品牌建设融入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理念、思路和路径,破解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长期割裂的历史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与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内在统一

本科生的专业素养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表现,它以某种独特的标识特质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生。“素养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1]本科生经过4年本专业的教育熏陶、知识传授后会形成连贯一致、高度自我认同的专业素养。

这些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能力素养3个方面的内容。本科生素养形成的学情规律和大学生教育成长逻辑显示,本科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升绝不仅仅是依靠专业教师第一课堂的知识灌输,它还包括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是所有育人共同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中,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育人主体。

(一)学生工作品牌为谁发声直接关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是本科生最为密切接触的群体,由他们牵头组建的学生工作品牌在学业规划、课余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学生工作品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而且对本科生具有非同寻常的示范导向意义,是代表学校官方声音的组织平台,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有一大批主动加入其中的学生参与文化产品内容的生产和运营。这些学工品牌活跃在学校大大小小的舞台,传递信息、代表学院发声,引领着校园精神文化产品的输入和输出。有些学工品牌囿于经费会主动到市场上去拉赞助,通过举办活动给赞助商打广告,把一些商业化产品和服务带入校园。这些行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动机选择和思想意识。可以说,学工品牌为谁发声、为谁说话、为谁传播内容,是不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不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办学立场,直接关乎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不是又红又专。学工品牌为谁发声的立场倾向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根本原则,这对于培育本科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来说非常重要。

(二)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什么内容是本科生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必要补充

2018年,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明确指出本科生要“回归常识”和“刻苦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集中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根本所在,它为后续科学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种类繁多的学生工作室,以此作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补充和实践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真正放置到社会实践之中。就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学生工作平台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质量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它们不注重融合本专业学生的特长优势和知识背景,生拉硬拽地搭建与学生兴趣相悖的平台,人为地割裂学生活动阵地与本专业学生课程知识之间的天然联系,无法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亮点的品牌。在当前大类招生培养背景下,学工品牌能否成为本科生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必要补充和应用试验田,取决于它的品牌是否具有本专业底色、成色、特色的内容。在学生工作品牌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到和本专业特色一致、高度吻合、相互契合的学生活动内容,为本专业的知识学习提供可以应用、展示、反馈的舞台。如此,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内容才能构成本科生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必要补充。

(三)学生工作品牌如何建设运营制约本科生的能力素养

“能力”是大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才能、技能和力量。前两种素养的养成为实现能力素养奠定了必要的内在转化基础。本科生的能力素养好不好、强不强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观反映,折射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成效。从紧紧依托学院自身资源来看,学工品牌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任务分工、团队协作等方面调动激发本科生的才能、技能、效能等能力素质,促进自我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向自身能力素养叠加转化。本科生的某些能力——譬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是无法通过课堂上客观知识的传授而真正具备。这些具有“情商”符号的“软能力”要通过学工品牌的项目化管理运营得到锻炼。学工品牌项目化运营就是试图让学生担任学工项目的经理,自主安排项目预算、活动人员、活动宣传、活动策划,主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学校和社会资源,凝聚起创办学工品牌的强大力量。在参与筹办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中,不同性格、能力、态度的同学能够优势互补,实现人与项目的高度匹配,将其能力素养拓展到方方面面。个体经过项目化锻炼后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学工品牌也成为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纠偏和提升能力素养的助推器。

总之,在当前高校育人生态环境下,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与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是互为关联和内在统一的关系。学生工作品牌为谁发声、站在谁的立场讲话直接关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工作品牌的建设内容是本科生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必要补充,学生工作品牌如何建设运营制约本科生的能力素养。可以说,学工品牌深刻影响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能力素养。那么,这一影响又是如何依靠哪些组织和力量而逐渐生成的呢?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为研究对象,笔者试图找到答案,为陷入困境的其他高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

二、学生工作品牌融入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生成路径

一般而言,高校会根据其自身教育管理职能的不同,划分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大工作模块,这也被称为拉动高校内部运作的“三驾马车”。从学生工作到建设学生工作品牌,实现了学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塑造和影响着本科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工作品牌要主动对接本科生的专业需求,不断满足本科生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新形势下,强化学工品牌与本科生专业素养之间的契合与协同,找到二者之间共生共荣的路径,探索它们之间的融合规律。这对于优化学工品牌融入本科生专业素养的方式方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精心培育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工品牌,将学工品牌建设融入到本科生的专业训练、专业教学、专业辅导当中,注重在学工品牌中校准育人成效,延伸素养提升路径。在立足文科院系实际情况和吸收襄阳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文学与传媒学院推陈出新、凝练特色,催生了草庐文学社、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文渊学生工作坊等学工品牌,形成了“三个一”的工作思路,即一种价值定位、一支学生团队、一个活动阵地,它们与教学、科研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书写了新时代学生工作的“隆中之笔”,在教书育人一线解答了“学工品牌难以融入专业”的难题。

(一)一种价值定位

品牌建立的前提是差异性及其独特性。要想把学生工作建成一个知名的品牌,就必须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一些色彩符号、专业气息,凸显与其他学院专业的与众不同。具体来说,学工品牌对高校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产生的作用,要有别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招就处、教务处、后保部——对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只有学工品牌形成了不可复制的、难以翻版的影响力、作用力,建立起差异化的路径模式,它才会成为不可替代的品牌,从而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定位。文学与传媒学院立足培养人的教育实践,重塑了学工品牌与本科生专业素养的价值关系,对改造深化这一认识形成了如下规律。

锚定红色航向 学工品牌在学校、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轴[3],打通党组织的下沉网络:深入实施隆中山下党旗飘工程,把党支部建立在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学生班级、学生公寓楼栋;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开展学工品牌建设活动,先后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录”“我在路上”“谈实干型学生干部”“我看国际新变化”“中美建交”“我知道的亚洲文化”“学习两会精神”“我和我的祖国”“我们的英雄”9次特色活动。在疫情期间,学生党总支使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召开了“我是党员、战疫有我”的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传递正确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友爱互助的社会精神,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学院每年都会在迎新、运动会现场设立党员先锋岗位,安排轮流值班,提供后勤保障,发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开展“走访新生寝室”活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责任意识。这些都充实了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升了学院学生的红色素养。从实践层面,筑牢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意识,探索出了一条让红色教育不改色、不变色、不褪色的育人道路,使得学院红色航向行稳致远。

传播本土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4]的办学定位,这为我们克服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所扎根襄阳的应用型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充分利用和挖掘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凸显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的地域特色。打开本土文化资源这本厚重的书,引进襄阳籍诗人、作家、文学家、剧作家等名流大家来校开展讲座,精准靶向供给本院文艺类学生的人文需求,深化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都与襄阳本土文化有着千世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和襄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交融互鉴中实现了各自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孟浩然、皮日休、杜审言歌咏襄阳风景名胜的佳作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习诗歌的宝贵教材文本。宋玉、释道安、米芾、老河口木版年画、襄河道坠子和荆山传统文化采风基地为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供了厚重的人文养料和现实创作素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源头活水激发着文艺类学生的创作灵感。

提供精神滋养 在高校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工品牌对本科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贡献了两种价值或发挥了两个功能——工具价值和人生价值。工具价值的突出表现就是,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仅仅把学工品牌当作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开展价值引领、举办实践活动的一个客观工具,这一工具主要是培养和锻炼本科生的某种具体能力——思想政治素养、专业学习能力、找标准答案能力、拍摄剪辑能力,单一性地在乎学生是否掌握“会不会”的能力,而忽略了建设一种感受、评价、欣赏“好不好”的能力。学工品牌其作为“品牌”持而久之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所具有的人生价值,在于唤醒个体心灵意识的觉醒,供给绵绵不断的精神滋养,使人获得自我“成人”的能力。这一个关乎学以成人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从人的生命发展出发,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精神滋养注入到学工品牌中去,用人文经典、特色实践启智润心、涵养心性,让经典作品陶冶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诗意地栖居”,更加侧重塑造学生的人生价值。

(二)一支学生团队

学工品牌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值得信赖、值得依靠、值得付出的学生干部团队。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许多基础性和事务性的内容都依托学生干部进行上传下达、落地见效。学生干部的处事方式、行为形象、人格魅力集中代表了学院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学生工作团队的整体水平。作为学生群体中的校园领袖,他们自然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期待和瞩目,犹如聚光灯下的偶像明星,一言一行备受关注,牵动着师生的心。在学工品牌提升本科生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文学与传媒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力军作用,把学生干部培养成学工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激发学生的工作动力。学工品牌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会,这两个组织不同于其他社团和协会,它们是核心团队,是整个学工品牌科学运转的指令中枢。

团委定方向,谋篇布局学工品牌 学工品牌策划的哪些活动可以举办、邀请哪些嘉宾来参加,尤其是当活动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时,团委需要事前审批调查、弄清活动的背景资料,确保大学生组织活动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一些重大和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团委主动提前谋划学工品牌的活动栏目,凝聚社会向心力,在关键时刻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团委积极动员学生投身暑期三下乡,组建“筑梦灵丘团”“新眼看白山”“仲夏之愿、义教之行”等7支社会实践团队,其中“筑梦灵丘团”“新眼看白山”团队获得团中央立项,并荣获校级优秀团队。选送“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播撒格桑花志愿服务的种子。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柯长松、项立刚、刘思琪、黄灯麾、何瑜琦累计5名同学参加“格桑花”支教活动,格桑花队员代表黄灯麾前往北京领奖,支教团队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支边人物”荣誉称号。疫情期间,文学与传媒学院1000多名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居家抗疫、阅读专业书籍、锻炼做公益,其中200余名团员参与一线防疫、抗洪抢险,学院优秀团员青年刘泂见、陈章等同学获得当地政府部门表彰。

学生会抓落实,负责管理学工品牌 曾经,外界有过质疑——“学生干部拉票贿选、请客送礼等事件频发,校园腐败现象愈演愈烈”[5],把“学生会”称作大学最阴暗的角落,甚至坚决否定学生会存在的意义。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要看到在当前阶段,大学生还是很不成熟的,我们要做的是给予更多的肯定,而不是一味地全盘否定,信任远胜过无端的指责。文学与传媒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学生会是大学生自我锻炼的公共场域、培养公共关怀的地方、承担公共责任的平台。学院积极为学生会赋能把关,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业务指导。学工品牌建立以学生会为主体,下设多个子部门驱动运行的管理方式。其中一名学生会副主席专门具体负责学工品牌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包括人员选聘、骨干培训、活动策划、对外交流和联络。作为学工品牌的主体组织,学生会着重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明确它在学工品牌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会的成员都是同一个学院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学科背景、相同的学院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以平等、和谐、友好的相处模式共同推进学工品牌向前发展。

在大学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我们的学生团队——团委和学生会,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地带,教会大学生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平衡学业和生活的关系、协调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冲突、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等,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无法从课本知识中寻求。这些是本科生在参与学工品牌建设过程中收获到的一笔无形财富,有了它,他们在面对人生极端复杂的局面时会更加从容、平和、坦然。

(三)一个活动阵地

活动阵地是建成素养提升的关键支撑点,也是深化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现实之路。文学与传媒学院形成了一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时代特色鲜明的学生工作品牌——草庐文学社、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文渊学生工作坊,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学院布局多个素养支撑点,精准靶向供给学生文学需求、编导需求、分享需求,把学生工作品牌打造成专业素养提升的源头活水,从“本”和“根”上破解学生专业素养难以提升的问题。

草庐文学社:精准靶向供给文学需求 作为学院资深学工品牌,草庐文学社发轫于1978年,它是由学校一群热爱诗词曲赋、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组建而成的社团,制定了《草庐文学社章程》,每年编辑印发社刊《草庐》和《草庐文学报》。其社团宗旨是“繁荣校园文化、增进学术交流、提高文学修养、培育文学新秀”。第一,举办主题征文,营造书香氛围。每年定期举办“七巧寻缘”七夕征文活动、“绿营杯”军训生活征文活动、“青春告白祖国”征文活动,开办楹联学堂、现代诗交流会、练笔作品交流会等,以文会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第二,培养文学新秀,用身边的事迹感染身边的人。加入草庐文学社的社员从小在诗歌方面都有所积淀,经过同行创作辅导交流和学习诗词基础知识,涌现出了不少引领校园文学的翘楚。例如,文学院2009级的冯王军,他一直致力于诗歌创作,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千家诗》《长白风》《左右》等杂志,被新国风编辑部聘为“特约诗人”,诗作曾获第一届“新一代”文学作品大奖赛获优秀奖。2014级经政学院的王井飞,担任草庐文学社诗社名誉社长,曾获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组二等奖。这些学生用自我的真情实感彰显了文学的力量,在社团活动中践行了“至诚于中、化育人文”的院训精神,带动了一批学子提升文学素养。

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精准靶向供给编导需求 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是文学与传媒学院2019年新晋打造的一个学工品牌。该工作室旨在让学生在承接大型舞台活动、参加学科竞赛、拍摄剪辑视频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影像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影视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室由管文娟教授牵头,新闻系专业教师白丽娜、李群带队,积极引进校内外专家指导培训。影像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成为学校和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一支特色专业影像团队。第一,成员学科竞赛成果显著。累计有12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奖项;第二,承办校级院级比赛活动。每年承办学校的迎新晚会,为节目组拍摄剪辑视频。举办学院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光影·青春”学生作品展评会,讲好专业故事,练就专业技能、展现专业成果;第三,用影像传递疫情下的温暖和感动。影像创新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抗疫宣传海报、视频和广播,其中《襄阳,愿你一切安好》被学校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转载,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体现了文传学子关注时政、心有担当的思政素养。

文渊学生工作坊:精准靶向供给分享需求 文渊学生工作坊成立于2019年9月,是由学院学工队伍结合文科院系大类招生人才培育方案、跨学科学情背景,贴合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促进本科生学用融合而倾力打造的“一院一品”项目。文渊学生工作坊以特色活动融入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为主线,坚持校内外资源联动,分享文传学子的精气神,实现思想破冰。第一,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师生共读一本书。开展为期一年的《论语》读书班,通过诵读《论语》、吟谣《论语》、翰墨《论语》、《论语》篇章分享、辩论赛等多种形式体会经典文本蕴含的思想魅力。工作坊孵化的成员邵琪成功获得了上海图书馆学会“印象《论语》”作品征集一等奖和网络人气奖。第二,热心社会公益,助力创建文明城市。六一儿童节前夕,工作室成员前往卧龙镇玉皇小学,为当地6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具和有趣的节目,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带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把主题党日的课堂搬到襄城区卉木林巷社区,打扫小区卫生、看望孤寡老人和捡白色垃圾,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作为。

综上,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和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相互激荡中,搭建起了学工与教学、科研相互融通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三个一”育人模式,即一种价值定位、一支学生团队、一个活动阵地。其中,一种价值定位是根本,一支学生团队是重要保障,一个活动阵地是基础。“三个一”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统一于立德树人;草庐文学社、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文渊学生工作坊活动阵地分别精准靶向供给学生的文学需求、编导需要和分享需求,在横向方面锻炼专业素养。团委定方向、谋篇布局学工品牌,学生会抓落实、负责管理学工品牌,在纵向方面锻造能力素养。纵横交织和时空交错,形成具有文传底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书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隆中篇章”。

三、学生工作品牌与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未来展望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形成人的专业素养。但素养的形成又离不开实践,它依赖于实践的检验。学生工作品牌的实践内容、实践资源、实践方式决定着本科生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全媒体时代,本科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传授知识的作用,也必须要依托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在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实践当中检验育人成效,校准育人成果方向,将理论认知真正转化成自我的专业素养。在同一个育人共同体下,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与本科生专业素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力量此消彼长,并不断演绎着新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话题。

第一,从逻辑上看,学工品牌是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充分条件。在学生工作中引入品牌化理念,将学生工作项目打造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精品,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所谓“学工品牌”,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价值、服务、内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高校圈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得到学生认可的优秀学工平台才能称作“学工品牌”,劣质的学工平台不包括在内。既然学工品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逐渐积淀下来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工作阵地,那么它的优势一定能够带动本科生多方面素养的提升。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学工品牌,以学工品牌为抓手,引领学生工作向品牌化、内涵化方向进步。

第二,从指向性上看,学工品牌要契合、匹配本科生专业素养,本科生专业素养提升依赖学工品牌的检验,二者具有相互指向性。一方面,学工品牌无法脱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需求决定了我们要组建什么类型的学工品牌。文科类、艺术类、理科类、商科类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建立一个适合各自学科背景的活动平台。做好学生群体的受众分析,分析学工品牌代表什么以及如何定位,与其他高校的平台拉开差距,树立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独特形象。另一方面,专业素养的形成又离不开学生工作实践,它依赖于学生工作实践的检验。孕育在思维中的专业素养需要外在媒介的触发,只在头脑内部打转的专业素养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学工品牌的实践内容、实践来源、实践方式决定着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在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的指导下,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去年疫情期间创作了《文传学院:线上教学——相隔千里,温暖依旧》《襄阳,愿你一切安好》,培养了学生的影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影视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从网络性上看,万物互联,进入全媒体时代,学工品牌要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更新内容,积极介入到网络空间,努力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促进本科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当前00后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天然地带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的气息,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介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宣泄情绪、行为标榜的第二世界。大学生在网络上制造的舆论影响力愈演愈烈,拟态环境下的虚拟法庭凌驾于现实实体法庭之上,成为裁剪现实的“第二法庭”。一切学工品牌的存在、发展、壮大都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转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展开建设。现如今,学生从线下实体活动,转而到虚拟网络世界中去寻求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学工品牌必须以“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阵地就在哪里”的高度自觉,及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抢占网络育人阵地,抵制谬误、澄清事实,防范化解网络“黑天鹅”事件,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可控、进步的方向发展,培养本科生正确的媒介素养。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将其打造成学生工作的领航者,成为提升本科生专业素养的大熔炉。

猜你喜欢

学工本科生学院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学工—教务联动育人管理模式探究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