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1-01-14彭菊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专业课协同

彭菊萍,高 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紧张、社会矛盾加剧、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蚀力度加大,这些都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国内高校大力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学思想,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旨在为大学生思想价值理念的“城堡”筑起坚不可摧的“城墙”。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内涵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点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上的语序颠倒,而是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就“思政课程”而言,它是以“思政”为重点,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课程思政”而言,则是以“课程”为重点,通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等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侧重于“德”。“思政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组成,目的是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人文素养。教育部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1]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程”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培养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侧重于“智”。“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在“大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根据高校大学生德育需要及时代发展导向,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但是,“课程思政”并不是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简单的在上专业课和通识课之前讲一些有关思政的内容或者粗暴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之中,而是应该分清“主体部分”和“主导作用”。专业课老师必须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更好地利用专业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合理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中,“德”与“智”并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二元论”,两者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师说》中可以看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前,而“授业”和“解惑”在后。因此,履行好“传道”的职责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所谓“传道”,就是教师能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要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并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其次,履行好“授业”和“解惑”的职责,即教师需要用扎实的专业素质和精湛的授课水平为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挖掘大学生勇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

1.育人目标一致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值得每个高校教师去思考。高校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培养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德育的核心课程,始终是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渠道,是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主阵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主动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目标,真正做到以德施教,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由此可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以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的,在目标和任务上具有一致性。高校要坚持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并发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重要作用,构建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

2.育人方向同向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向上具有同向性。第一,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为社会主义办学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是我们办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3]。第二,协同育人的方向一致。协同育人的方向就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能与作用,教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合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人文关怀及家国情怀,并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当中去。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来说,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思想道德素养。第三,成长成才方向一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就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作用,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时代命题,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其次,专业课教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完成专业素养培育的同时,注重“育德”能力的提升,兼顾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引领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让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3.育人内容互补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即“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边界,需要“课程思政”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充,以此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一方面,“思政课程”由五门公共必修课组成,但其具有课程资源、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性。思政课教师仅仅通过限定的课程内容、固定的上课时间以及特定的教室是很难实现对全员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方面,高校里许多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都蕴藏着大量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从多方位、各角度、立体化的时间和空间上满足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专业课对比于思政课的显性育人功能来说,可以从本专业课程中寻求具有思政元素的内容,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畴转化为大学生德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载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比来说,内容丰富,知识繁杂,如果将“思政课程”比作是大学生德育的主力军,那么“课程思政”一定是同盟军。两者虽然教育的方式不同,但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引领与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4]。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在于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面临的意识形态冲击也是前所未见的。因此,高校能否顺利完成使命——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同向同行,统筹协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中显性与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政治认同感、文化道德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等正确的价值引领,成为满足时代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破解高校德育“孤岛现象”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这个“德”不仅表示个人的“品德”,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大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其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树立这一种“德”。但是,由于多年来,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正确处理思想“灌输”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匮乏以及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忽视与误解,使得高校德育建设出现了“孤岛现象”的局面。要想破除这个局面,高校必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需要,是高校不断推进大学生德育建设改革创新的要求,还是高校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和具体化的生动表现。

(三)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诉求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方兴未艾,自媒体时代也已经到来。互联网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冲击了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让一小部分大学生变成了专业能力尚可但却丝毫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利己主义者。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就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不能就像一个器皿一样,只有一技之长,没有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必须与时俱进,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认真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缺失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追求物欲化、舆情汇聚网络化、社会思潮聚集化、西方理论植入化和课程纪律松懈化等复杂情况。[5]作为育人主体,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对育人对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持有不同的态度。尽管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都开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但从育人意识来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不强。一方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更看重“智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而专业知识教学才是专业课教师应尽的职责,未形成大学生“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意识,只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注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导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的严重缺失。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不够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有高楼的地方就可以被称为大学,而是有大师的地方才能被称为大学。这句话强调了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师队伍还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亟需提高。由于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人事关系分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所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并未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产生了阻力:第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只进行政治教育以及价值观的“灌输”,缺少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导致出现部分思政课亲和力不足、出席率低、“抬头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第二,专业课教师只是完成了大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科学真理的教育,不能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情感教育;第三,思政课教师没有协助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合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课程思政”并不是高校多加的一门课程,也不是给专业课教师增添的一项教学任务,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位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国家、省市、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高度重视,在课程立项、资源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行动,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联动特别是协同育人机制缺位的现象。第一,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思政课与专业课本就不属于同一个学科体系,且两者都有属于自身的科学而又庞大的知识体系,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融入专业课程;第二,保障措施不到位。开展“课程思政”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如学校党委、团委、辅导员、各个专业课教师等等。“不同的主体必然囿于各自工作条线的子目标和职责,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甚至可能引发分力和壁垒”[6]。缺乏保障措施就不能形成各部门的合力来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难以满足两大育人主体的教育需求;第三,考评激励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制度未能很好地激发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就会缺乏协同育人动力,缺少协同育人工作的正确态度,只会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协同。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第一,变革教育观念,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和办学特点,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学科优势,强化高校教师协同育人意识。教师不仅仅只一味地向学生教授课程知识,也要承担起如何培养学生优良品德、讲授做人做事的人生哲学道理的责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对于教师本身,也要具备思政教学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立德树人意识,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第二,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克服育人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摒弃“唯书本主义”的错误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理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两类课程协同育人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政教育理念认知,从而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政教育独特的话语体系,并有机融入到本专业课程中去,更好地增强课程育人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虽然高校专业课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致,但是育人目标和使命是一致的,即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由“思政课教师”转为“所有教师”,组成强大的教师队伍,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第一,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定期进行集中主题思想教育,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和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及政治敏感度;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融入“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系统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并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第三,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带动专业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可以通过常态化的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强化教师队伍的沟通,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三)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

破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需要从两类课程的核心目标和育人任务入手,要合理定位两类课程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课程地位,并充分发挥两类课程的思政合力,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因此,积极探索并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必不可少。第一,高校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修订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入手,重新审核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为目的,让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第二,建立保障体系,提升育人质量。要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明确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第三,建立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因此,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研究,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两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工作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两类课程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专业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