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力:当代新闻记者重要的采写能力

2021-01-14刘嘉豪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情抗疫心理

刘嘉豪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段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视频在“每日甘肃网”播出,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视频主要展示了十多名女医护人员在出征仪式上被剃成光头的过程,她们或紧闭双眼或泪流满面,令观者为之动容。有网友认为,女护士“也有尊严,也需要被人尊重和保护”,希望不要“用她们的身体来做惹人争议的‘宣传’,她们不应该这样被道德绑架”。事实上,疫情期间,诸如此类的逆行女医护的宣传报道很多,诸如“放下植物人丈夫奔赴抗疫一线”“流产十天后重回抗疫一线”“怀孕九个月奋战在抗疫一线”等等。出于抗疫宣传的需要,媒体刻意聚焦女性的悲壮与牺牲,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她们的尊严与情感,显示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视人的个性、尊严和人格。在新闻实践中,不仅表现为尊重、体谅和关怀报道对象,做到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更表现为通过“移情”报道,去传达人文关怀,实现共情传播。共情是人文关怀的心理基础,而共情力则是记者重要的职业能力。良好的共情力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能使新闻作品充满人情味,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使新闻采写更加便捷高效,但也使记者的专业素养逐渐退化。跑断腿、磨破鞋的现场采访被“视频连线”与“隔空对话”所代替,导致新闻作品在体察民生、表达民情、反映民意方面大为逊色。同时,媒介经营的商业逻辑使“注意力”与“流量”往往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尤其是自媒体的媚俗化倾向和人文关怀缺失几乎成为一种顽疾,诸多麻木冷漠的报道背后反映了从业者共情力的不足。本文即以此为逻辑起点,试图讨论媒体从业者的“共情力”这一话题。

一、共情与共情力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维舍最早提出“共情”这一概念,用以说明将自身真实的心理感受主动投射到所见事物的现象。[1]时至今日,“共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2]是个体基于另一个人情绪状态或者状况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应。[3]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曾将生活中的共情现象归纳为以下五种:了解他人的内心状态;对于动作的模仿,采取与他人的表情或者姿态相匹配的动作对他人予以回应;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情感共鸣现象;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想象他人的感受;当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受到痛苦。[4]

由此观之,“共情”集感知力、理解力与反应力于一身,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正向情感反应,即同喜同悲。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新闻记者根据既有经验,通过换位思考去感知他人心理和情绪,并作出回应。如在面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互动符号快速准确地捕捉对方的心理状态,并且予以回应,实现第一次“共情”,它发生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记者在制作新闻文本的过程中(包括出镜记者的现场直播报道)将这种心理和情绪渗透到作品中,即记者移情于作品,实现第二次“共情”;当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进入传播流程,会影响受众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共振共鸣,从而实现第三次“共情”。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记者具有了“共情”的能力。因此,“共情力”实质上是一种准确把握共情对象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移情能力。

二、共情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作用

记者共情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对采写对象心理把握的准确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新闻传播的效果。具体而言,共情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消除疏离感,创建情感共同体

“共情”可以促进理解、增强好感,往往伴随着利他行为的产生。而利他行为往往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好感和信任。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共情或者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共情时,两个人的共情互动会释放出使大脑平静舒服的化学物质,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的平和。[5]而平和、舒适的心理状态更有助于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创建一个心灵相通的情感共同体。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尤其是对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良好的共情力有助于记者走进心灵现场,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与好感,使采访由逆境走向顺境。

2019年3月28日晚,浙江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顾亦来接到采访任务,要针对桐乡市公安局凤鸣派出所因公殉职的民警李杭飞的事例写一篇人物通讯。为了采访到逝者生前的先进事迹,顾亦来一身素服赶到殡仪馆。面对悲痛欲绝的逝者家属和生离死别的吊唁场景,记者没有立即开始采访,而是跟随亲友们一起参与了肃穆凝重的追悼仪式。随着吊唁的人们一拨拨散去,记者发现有一群年轻人(逝者的发小,笔者注)始终“低着头站在一起,一言不发。那个画面,让我想起了两个月前,自己参加中学同学告别仪式的场景。年轻生命的骤然陨落带来的持久钝痛,我,感同身受”。随即,她红着眼眶采访了这群年轻人:“我们想帮李杭飞做一点事,你们能不能讲讲他的故事……”[6]没想到,这些发小争先恐后地与记者讲述了他们眼里的李杭飞,甚至调出了手机聊天记录和视频,使记者收获颇丰。这个案例中,记者顾亦来一身素装吻合了悼念的氛围,赢得了逝者亲友们的好感;不久前曾参与同学告别仪式的经历使她“感同身受”,失亲之痛的情感体验瞬间被激发,随即出现了“红着眼眶”的情感符号;而“我们想帮李杭飞做点事情”的采访提示语颇具亲和力,消除了受访者对媒体的戒备甚至反感情绪。正是良好的共情力使这次采访意外成功。对于这一点,顾亦来本人也承认:“共情力是我们感知公众情绪、链接他人的必备能力,也是记者采访生涯的必修课。”[7]

(二)有助于发现报道角度,提炼有价值的主题

所谓新闻主题,指的是记者在报道客观事物的时候,想要表达的中心观点和中心思想。[8]在信息海量、鱼目混杂的传播生态中,对于新闻主题和角度的选择,是决定一篇新闻报道能否出彩的关键。良好的共情力有助于记者站在受众视角,感知受众心理,进而选择一个使受众产生共鸣的新闻主题。

2020年2月,正是武汉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仍坚持在抗疫一线,央视访谈节目《面对面》围绕这个题材做了一期访谈节目。记者董倩从张定宇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乐观与坚强,这与当时病毒笼罩之下恐惧消沉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题一定,董倩紧紧围绕着张定宇如何看待渐冻症,为何坚持带病抗疫展开了访谈,以突出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这期《乐观就不怕》的访谈节目播出后,张定宇的经历和精神打动了无数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于坚定抗疫决心、弘扬抗疫精神无疑起到了鼓舞与推动作用。正是董倩良好的共情能力,使她快速捕捉到新闻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报道角度从展现抗疫事实转到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并据此提炼了“乐观抗疫”的主题。

(三)有助于捕捉新闻细节,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新闻采写是一种入脑入心的情感传播活动。如果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爱,那么记者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的空中楼阁或者是简单现象的罗列堆砌,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9]新闻报道传达情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哪怕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或一个表情,都可能触动人类心底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产生情感共鸣与共振”。[10]而良好的共情力对于记者捕捉精彩的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度挖掘人物的情感元素以及揭示新闻的内涵本质等无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3年11月6日,《南方周末》记者万静波去采访刚刚刑满释放的孙大午。曾经的亿万富豪在经历了三年的牢狱生活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记者进行深度交流。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观察孙大午的外貌、表情及动作等细节,由表及里,深入孙大午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通过“两次落泪”细节的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民营企业家形象,而且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第一次落泪发生在孙大午出狱后与八十多岁的父母相聚的过程,孙大午“全脸猛然涨得通红,眼睛睁得大大的,眼泪在眼眶里一圈一圈地打转”;第二次落泪发生在孙大午重新回到大午集团下属的学校,眼看着曾经约定好与加拿大一所学校合作修建的图书馆大楼项目只修了一半便成了烂尾楼,眼前的荒凉破败使得曾经风光无限的孙大午“沉默着、无语凝噎,目光呆滞地望向天空,泪流满面”。这些细节刻画使一个饱经沧桑、命运反转的中年男子形象跃然纸上。记者从细节中深入采访对象内心世界,并且感同身受,体现了记者良好的共情能力。

三、提升记者共情力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适恰的采访场所营造共情氛围

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曾经说过,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这样的效果如果没有恰当可供引用的话,你至少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11]无独有偶,我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肖东坡也说,与治沙模范在沙漠中访谈,与大科学家在台阶上访谈,与武术学校校长在演武场上访谈,与杂技艺人在马戏团里访谈,与农民作曲家在窑洞前访谈。[12]两位资深媒体人的话揭示的是一个道理:记者应尽可能选择受访者熟悉和自怡的环境,以营造一个融洽的共情氛围,缓解受访者的紧张心理,有助于其打开话匣子。我国著名的电视访谈类栏目《鲁豫有约》甚至将演播室直接设在嘉宾的家里。熟悉的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人们放松心情,敞开心扉,表达真情,也有助于共情的产生,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二)通过换位思考深入对方内心世界

换位思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与交往中能够把自己和对方所处的位置模拟着在心中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以他人的思维方式或者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13]在新闻实践中,良好的换位思考能力有助于记者准确快速地了解受访者的心理与情感,从而进行一些正向调适,最终达成共情。

2014年,为了深入了解郑州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河南广播电视台女记者王红亲自前往当地的一个留守儿童暑期班。采访伊始,孩子们非常拘谨。王红尝试着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怎样才能打通他们的心灵,缓解紧张情绪,她提议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因为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想念可以说是所有留守儿童共同的心理需求,通过唱歌,可以帮助孩子们释放和宣泄这份情感。果不其然,不少孩子边唱边哭,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渴望受到亲人关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被渲泄了出来。节目播出后,打动了不少观众,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深切关注。换位思考有助于新闻记者更加准确地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14]对于提升记者的共情能力大有裨益。

(三)加强人文关怀消除采访对象的“镜头恐惧症”

尊重采访对象,维护采访对象的尊严是新闻记者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在采访过程中,采访氛围会影响到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研究表明,让人感受到被尊重的氛围与共情产生的快慢存在正相关关系。[15]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新闻心理学研究发现,被采访人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最强烈的表达欲望。[16]在采访实践中,采访氛围、话语方式甚至肢体语言等都可以表达对受访者人格的尊重、处境的理解与包容。促使受访者放下心理包袱,进入采访的最佳状态。如对于患有“镜头恐惧症”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千万不要流露出不耐烦、甚至嘲笑和歧视的情绪,一定要学会理解、包容与尊重,建议以平易亲和的语言去转移话题甚至暂时撤掉摄像机,以尽快缓解和消除他们的“镜头恐惧症”,通过漫谈引导的方式巧妙地回到采访主题上来。

(四)深入基层进行现场观察与体悟

传媒科技的更新迭代早已实现了网络采访与无纸化写作。现场采访的缺席不仅难以产生真情实感,难以激发共情力,而且常常使新闻作品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仅来自于对于客体内心情感的主观想象,更来自于新闻记者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记者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深入基层,进行现场观察与体悟。

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就是记者实地采访获得大量一手素材,从而塑造出的一个生动真实、立体丰满的学者形象。受访者方永刚是大连舰艇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教学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但记者采访时方永刚已身患癌症。为了还原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文汇报》记者江胜信以“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的实地采访方式,先后实地走访本溪、沈阳、旅顺和大连四地,前前后后采访了近百位采访对象。如从方永刚的儿子和岳父口中,记者了解到方永刚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坚持每年购买5000元以上的书籍;方永刚书房里记者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都留有方永刚字迹娟秀的读书心得;从学生吕莹的口中,记者得知方永刚在授课时经常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他却只字未提身患绝症的事情,只是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便目光平静地走出了教室……正是通过现场采访获得的鲜活材料,使得新闻报道不仅更真实可信,而且情感饱满,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共情力作为记者必备的一种职业能力,几乎贯穿于新闻实践的各个阶段。共情力虽然对于提升采访效率和增强作品感染力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新闻从业者在坚持客观真实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合理发挥,切不可滥用共情力。比如对犯罪分子表达同情,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和收获流量而过分煽情等。总之,新闻记者既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入挖掘报道题材中的感情因素,力求新闻报道能够动之以情,又能够合理地把握共情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度,遵循理性客观的报道准则,不煽情,不媚俗,在“共情”传播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弘扬主流价值,这才是共情的目的与愿景。

猜你喜欢

共情抗疫心理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抗疫之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团结抗疫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