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论逻辑与外部制度建构

2021-01-1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考核

赵 东

(河北经贸大学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三德四有”师德师风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师德之本体——“以德立身”的内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首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立教师的精神典范之身。从“职业”到“事业”的思想视角的转换,是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有一种职业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谋生的职业手段,而是实现个人理想价值和实现教书育人的事业抱负。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笔者看来,“传道”是道德育人;“授业”是知识育人;“解惑”是思想育人。通过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实现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每一名教师应当追求的职业目标。教师还应当以崇高的理想信念言传身教,赋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至关重要。如果说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草”,那么,园丁施肥养料的质量和内容直接决定了花草未来培育的成长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蚀,要有思想政治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传达给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其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立教师的道德楷模之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尚的品德是达到至善完美境界的基础,而所谓师德,是已内化到教师个体心理结构中,实际制约教师个体职业行为的心理品质[1]。教师的这一独特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满足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道德楷模”。具体而言,教师的道德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社会人之德。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而“教师的道德因其所担当的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具有了相对于其他职业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力”[3]。因此,教师作为社会人,必须符合所处的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的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从而使师德内容生活化与实际化[4]。其二,职业人之德。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毫无疑问,“授业”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功底,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然而,仅此还不够,作为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教师,还要钻研如何将自己的“一桶水”尽可能多地倒给学生“多碗水”,不断研究并大胆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创新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乐学、乐教”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树立起教师作为职业人的道德楷模标准。其三,政治人之德。所谓“政治人之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党员教师而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课堂教学上,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主动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真正体现出一名党员教师的政治觉悟。二是,对于非党员教师而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守政治底线,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政治有底线”。

(二)师德之存在——“以德立学”的外化:有扎实学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说“传道”是师德的本质内容,那么“授业、解惑”就是彰显师德的外部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化。一名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化就是具有扎实的学识,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授业”,而“授业”的前提是要“学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夯实专业功底,才能有底气走上讲台,不至于误人子弟。第二,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等,使优秀的教学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推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要保持勤勉的教学态度。也许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勤能补拙,“态度决定一切”,只要勤勤恳恳地虚心学习,保持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追求,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第四,教师要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互动式教学,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以及以“微课”为代表的多种全新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教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推动力[5]。只有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师自身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三者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一“催化剂”去融合、催动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才能达到“1+3〉4”的高质量教学效果。

(三)师德之运用——“以德施教”的升华:有仁爱之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德育教化的过程,而德育教化的升华就是要有一颗始终围绕着学生的“仁爱之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才不至于像有学者所说,我国传统德育模式问题而形成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学空场’”[6]。在笔者看来,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包括“真、善、美”三个层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待学生以“真”。作为老师,应当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情感去关心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思想上,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长者之爱”。其次,在教育教学中,要导学生以“善”。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的观念,建立起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一种“善”的习惯、观念和理念的引导,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最后,在价值思想上,要启学生以“美”。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老师要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成熟的思想意识、高尚的品德修养去启发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教会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丑恶、低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易言之,“以德施教”就是要在生活上以真挚的情感去关爱学生,谓之“真”;在学习上以良好的习惯去引导学生,谓之“善”;以高尚的品德去启发学生,谓之“美”。“真善美”和谐统一于教师所拥有的一颗“仁爱之心”。

综上所述,“三德四有”师德师风的内在理论逻辑可以概括为:首先,师德的本体是“以德立身”。其内化表现在教师自身首先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激励自己,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要求自己,树立教师的“道德楷模”之身。其次,师德的存在是“以德立学”。其外化表现在,要牢牢把握住“授业、解惑”的教师核心职责,以扎实的学识去彰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最后,将“立身”“立学”的师德要求运用于具体的“施教”过程,升华为一颗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

二、“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重科研、轻德育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轻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和培养的现象。当然,这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体制和职称评定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很多高校基于功利主义的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将学校科研成果的产出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和成果的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管理者的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只有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活动或者领导讲话批示时,才会在一段时间内开展定期的专项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工作。这种宣传和教育,其一,往往是“一阵风”,缺乏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其二,表现为宣传力度大、口号喊得多,但没有具体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其三,形式上,往往是以开会学习为主,没有贯彻到对教师日常管理的行为规范中去。其四,没有将师德师风评价真正纳入到教师考核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个体从功利主义角度并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其五,对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个案,处罚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惩戒机制。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的层面没能扭转“唯科研论”的功利主义思想,不能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缺乏从师德师风建设的角度,无法构建具有深厚“师德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的长远眼光。

(二)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重短期、轻长效

不可否认,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当中,也规定了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和会议讲话中,只有当上级检查、专项活动和出现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时,才会在一段时间内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而这种所谓的“狠抓”注定只能是短效的。从全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应该说,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导致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未能真正融入高校日常行政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体系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反腐败问题时提出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而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要做到“将师德师风纳入到管理的体制”。

(三)日常管理层面的问题:重说教、轻考核

在师德师风的日常管理上,我国的高校普遍是以宣传说教为主要形式,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即便是有相关考核办法,具体考核指标、内容和结果也都是无关痛痒,不能对教师个体评价产生实质性影响。诚然,从内容上讲,师德师风更多的是信念、理想、道德等思想观念上的东西,很多人就据此将其理解为“大而空”的政治说教,认为师德师风无非就是政治正确、品德高尚等一些形而上的思想教育,不具有实质性的量化考核指标。事实上,政治思想固然是师德师风的本体要求,但是,在此要求下,将其运用、升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将师德师风考核指标量化,纳入到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考核当中去,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构建以“三德四有”为具体内容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

首先,将“三德四有”的要求予以量化,是构建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的前提。正如有学者所主张的,要针对教师制定师德评价指标体系[7],考核的前提是指标的量化,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最终的考核结果也注定是流于形式的。针对“三德四有”的师德师风要求,采取师德自评报告、师德调查问卷(学生版、同事版、社会版)、师德教育活动参与情况表、师德教育活动表现情况表、师德教学运用评估表、师德教学效果考核表等等不同的形式采集关于师德师风的量化基础数据,然后分门别类,分别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不同的层面对教师践行“三德四有”师德师风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考核。对考核的结果要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作为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绩效、导师遴选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依据,因为“作为社会的师德规范,仅仅体现理想主义的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现实主义出发,考虑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使高层次的、理想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8]。对考核结果进行量化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档次,对于考核合格的教师保持现有待遇不变,并针对其需要改进的师德师风问题予以书面提醒告知。对于优秀和良好的教师,根据其具体的量化分数排名,综合其他评价指标,纳入到优先培养的对象。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要将师德师风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一票否决”的底线指标,根据其分数、情节、造成影响等不同的情况,分别给予警告、行政处分、撤销职务、降低待遇、调离教学岗位等不同程度的处罚,情节极其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直接开除出教师队伍。

(二)树立“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激励教师互相学习

在英国教育家麦克菲尔看来,榜样也许是一种最高的教育形式,因为从榜样中可以获得最实际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9]。对于师德师风教育尤其如此,什么是以德立身?怎样才能以德立学?如何能够以德施教?很多教师不是不想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优秀老师,而教师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广大教师具有感性的认识,将师德师风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具体做法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指的是,邀请外校践行“三德四有”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进入校园进行先进事迹宣讲,吸取他们将“三德四有”师德师风贯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所谓“走出去”,其一是组织本校老师去兄弟院校、党政机关、师德师风先进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其二是注意发现、树立本校的先进典型,寻找适当时机将本校的师德师风模范推广出去,扩大影响,进一步有效推动本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0]。

(三)以党性强师德、以党风促师风,打造“党建+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模式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构成来看,党员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系、部都设立了党组织,这就为打造“党建+三德四有师德师风”的建设模式,提供了天然的、稳固的、优秀的组织结构基础。从基本内涵上看,所谓“党性”,就是一个党政所固有的阶级本性和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其践行为人民服务党性的最大体现就是要按照“三德四有”的要求,为国家、为社会、为党的事业培养出优秀接班人。从具体内容上看,党风与师风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体现的是党的政治思想作风。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体现的是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基于上述党性党风与师德师风之间的密切关联,在“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党员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学校的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效融合、相互促进,最终打造出“党建+三德四有师德师风”的建设模式。

(四)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将“三德四有”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建设完成,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逐步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作出了原则规定。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法律,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其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当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在依法治国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依法治校应当成为学校管理人员的核心理念,广大教师要学法、知法、守法,对涉及师德师风的问题,要有法律底线意识,从思想观念上将师德师风从道德品德问题转变为遵纪守法问题,不仅以道德自律去要求自己的品格,而且要以法律法规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建立师德师风日常管理机构,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关系到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的培育和成长[11]。而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又应当以机构设置、规章制定、法定程序、决议流程等作为具体内容。就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建设而言,高校应当建立起独立的师德师风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应当遵循行政上的独立性、职权上的权威性、人员上的广泛性等原则。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建立起“师德师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其行政的独立性体现在,该委员会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应当独立于任何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具有独立的职权和职责。基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委员会直接向校级党委负责,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监督,其工作计划、人员配备、资金来源、奖惩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需经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定期向教代会提交工作报告。其职权的权威性体现在,委员会依照规定的程序作出的关于师德师风的通知、决定等规范性文件,必须得到全体教职工的遵守和执行,此其一。其二,委员会针对教师个人和学校院系作出的关于师德师风的奖惩决定具有权威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其人员的广泛性体现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以一线教师为主,广泛吸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会代表等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代表。在具体成员的遴选上,应当充分体现出师德师风的建设要求,遴选具有高尚师德、良好师风的优秀教师和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非教师人员组成,由全体教师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初选人员名单,然后由校党委根据初选名单,全面考察候选人员的历年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情况和非教师代表的道德品质情况,确定拟任命名单,经向全体教师公示无异议后即当选委员会成员。对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本身也应当实行动态监督考察,每届委员会任期为三年,可以连选连任,换届选举时着重对现有每一位委员的师德师风和道德品质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罢免,并按照程序补选新委员。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考核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