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论析
——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为中心的考察
2021-01-14崔科静刘正妙
崔科静,刘正妙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农村要发展,根本要看亿万农民;农民要进步,关键在抓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0 年12 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20 世纪50 年代,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后经邓力群整理为《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面简称为“批注和谈话”),毛泽东在思考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工农并举、农轻重并举等问题,较多地谈到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诸如:实现工业、农业、思想三胜利;农民富裕起来文化水平也逐步普遍提高;干部下放同农民一起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体分析中农的二重性等等,对新时代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启示。当前学界对“批注和谈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及其形成过程和整体评价等方面,对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发掘其时代价值,对培育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启示。
一、教育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世界文明国家进步的彻底严整而正确的理论和纲领[2]。斯大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和救国救民的真理。1957 年3 月,毛泽东讲:“我们要用十年八年的时间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抛弃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那样,我们的思想面貌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4]261。1963 年,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又指出,各级组织部门应当倡导广大人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5]323。
在“批注和谈话”中,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广大农民要培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分析解决问题。他认为,教育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着力在培育农民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要注重培育农民的共产主义品质。他在“批注和谈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中国的农民特别进步,有些地方看起来好像要啥拿啥,实际上痛心得很。现在有人说,农民的共产主义精神很旺盛。他们下一次乡,认为农民了不起,农民快上天了,农民比工人强了。我们要看到农民确有共产主义精神,但不要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人民公社的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还是集体所有”[6]29。他的这段论述表明,要辩证地看待农民有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觉悟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民普遍缺少共产主义精神和信念,我们要正视这一客观实际。不过,正因为缺失,所以要加强农民共产主义教育,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实现农民互助互利,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着力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上下功夫。毛泽东强调要让农民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引导农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办事情。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时,他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问题做出了精彩阐述,指出:“辩证唯物论不是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我们要用这种世界观教育全体人民,首先是劳动农民,改变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6]193。他还提出,为了教育农民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使农村的社会制度、经济情况、交通运输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实践证明,1956—1966 年,当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较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显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够顺利开展;当脱离实际地、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出现“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遭遇挫折。
二、组织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推进,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中国历来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地认识到,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关键是要解决我国农民问题,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工人的关系。但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农村中文盲比率较大。建国初期,全国5.5 亿人口中文盲队伍占总人数的80%,其中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列宁指出:只要还存在文盲现象,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就谈不上政治[7]。这说明文化水平是影响政治思想工作的首要因素,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增加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毛泽东也说过,“我们有些同志不愿意承认文化革命的重要性,他们根据中国革命胜利的老经验来否认提高文化的迫切需要。是的,当劳动人民大多数是文盲,文化水平很低的时候,只要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逐步提高,并且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就能够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并且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如果在那个时候,认为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然后进行这些斗争,那是荒谬的。但是在已经完成了这些斗争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而要进行建设,就要有文化,建设愈向前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8]159。
关于如何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毛泽东强调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创办各类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1958 年,毛泽东指出,“我国又穷又白,省下来的钱多办学校,中小学可大办,农业学校也要发展。只有教育发展,才能赶上英国。靠文盲建设不起社会主义,我们要有上千万的知识分子”[9]。他在“批注和谈话”中也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进学校,学文化,学技术,首先应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工业化,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集体利益”[6]289。在农村办学校是最快最好普及教育的方式,是农村的一种先进经验,对于劳动者智慧的增长、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有很大帮助。“要求做到一般的社有小学和业余文化学校,一般的乡有农业中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10]。为了防止农村的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毛泽东还提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6]305。普及小学教育、发展农业中学和高等学校,是我国探索农村办学形式的有益尝试,不仅减少了农村中文盲的比例,也适应了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第二,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出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导致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毛泽东关注该问题后,1957 年3 月,他指出,“按照当前的经济情况,准备两三年内将助学金扩大一些,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家子女能享受助学金,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困难”[4]246。国家根据学生的困难情况发放助学金,帮助大多数普通农村家庭缓解了生活上的危机,使农村子女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第三,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农民的教育质量。毛泽东在“批注和谈话”中这样评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地位问题:“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这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这么一点钢,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低,有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们,对我们有好处,逼着我们努力,逼着我们进步”[6]232-233。他非常关心扫盲问题,多次就扫盲问题作出批示。例如在审阅山西省委扫盲经验后,他指出:“万荣县的经验证明,注音扫盲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巩固与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是加速工农知识化的捷径。推行这一办法,为改革工农业余教育和全日制小学教育,缩短教学年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1]。山西省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运动的开展及推广,是一次成功的试验,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培育农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很落后,经济总量还不够高,温饱问题得不到满足,医疗卫生条件也很滞后。毛泽东曾感慨道,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现在我们能造桌椅碗筷、茶杯茶壶,还能种植粮食、研磨面粉,但是却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生产资料还不能够完全自给自足。这就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决心,必须保持自力更生、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必须做好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毛泽东认为勤俭节约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说,为了积累必要的资金来建设新工厂,要在经济中厉行节约[6]229。毛泽东评论此观点具有片面性,他认为仅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厉行节约、积累资金是不科学的,难道国家没有处于紧要关头之际就不应该勤俭节约了吗?[6]229-230我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现在还很穷,需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坚持勤俭建国方针。同样的,对于农民来说,厉行节约并不只是为了建立合作社和发展生产,并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应当长期恪守并践行的可贵品质。勤俭节约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政策,是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之气,需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在谈到人民公社建设时,毛泽东多次提到要教育农民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第一,“农村中,勤俭持家应当和勤俭办社并提,爱国、爱社应当和爱家并提”[8]546。由爱家到爱社再到爱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助于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俭办事的风格。第二,“一定要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一定要反对浪费。在粮食工作方面,鉴于最近的经验,今后必须严格规定一个收粮、管粮、用粮的制度,一定要把公社的粮食收好、管好、用好”[12]73-74。可以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发扬勤俭办社的优良传统,从而培养农民克勤克俭的精神品质。1956 年9 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13]。
通过典型示范的形式树立劳动模范,培育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毛泽东所大力倡导的。20世纪60 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树立的陈永贵、郭凤莲等农民典型,就体现了毛泽东强调的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树立劳动榜样,深刻地影响和教育了农民,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特别重视宣传榜样先进事迹。他举例说:“我们穷人,就是说,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应当有志气,如像河北省遵化县鸡鸣村区的被人称为‘穷棒子社’的王国藩社那样”[12]72,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以艰苦奋斗为荣,建造一个农民期盼的乡村生活乐园,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四、引导农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面红旗”试验开展以后,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总路线和具体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关系:“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5]304。党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基本路线和农村方针政策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澄清农民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增加广大农民的政策认同、理解和掌握,变为群众的自觉实际行动。关于如何引导农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和可行措施。
首先,要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教育。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十分不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启艰辛探索的序幕。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他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14]。他要求党员干部向广大农民群众讲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容以及优越性,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唯一正确的能够带来长远利益的道路。另外,党中央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协助农村干部的工作,通过全民性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发行大字报、举办展览、学习村史与合作化史等方式,同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事例结合起来,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政治热情大大增长。
其次,要开展农业合作社方针与政策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循环反复向前发展的历程。1956 年1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交由全体农民讨论并征集意见,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再提交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后公布为正式文件。它指出了党的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即让广大农业工作者为农村生产发展工作的前途远景而不懈奋斗[8]23。毛泽东在“批注和谈话”中说:“‘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也是大家动脑筋想出来的。实行过程中也有曲折,一时说灵,一时说不灵,归根到底还是灵,正在逐步实现”[6]14。同年2 月,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江苏省农业高额丰产会议情况向中央和上海局做了报告,这次会议所宣传讨论的农业发展纲要,纠正了农民保守的错误思想,使其认清了发展方向,开阔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路。1958 年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基本通过了关于农业方面的六个文件,先后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等等,成为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五、厚植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满怀浓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情怀,坚定不移地把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自己的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也十分重视农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要求:
要在物质上保障农民的集体利益。在“批注和谈话”中,毛泽东评论道,苏联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原因可能是过去国家在农民那里的取得与付出不成正比。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和公有制,却忽视了个人所得和私人利益[6]280。在他看来,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培育集体主义观念的重要方面。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就将长远的战略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农村,他切实关心并着力解决贫困农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关于如何在物质层面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他指出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民的房屋居住条件,“我们农村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我们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应当用集体的社会的力量来搞,不应当靠个人的力量”[6]283。集体福利事业搞好了,才更加凸显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为了让全体农民尽快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毛泽东还主张建立生产合作社。
物质层面搞好了,精神鼓励同样需重视。在思想觉悟方面必须提高农民对于集体利益的认知,双管齐下,才能见得成效。毛泽东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做总体评价道,“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6]287。在毛泽东看来,要在思想上注重向农民灌输利益原则的观念,教育农民在建设中看到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结合,使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国富则民强,要用放眼长远的眼光做好现在的事情,以大局为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仅仅着眼于当下,看不到前途远景,那么极可能就会因为局部狭隘的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
余论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提出的弘扬共产主义理念、供给教育资金、恪守勤俭之道、增强集体观念、强调精神鼓励等观点,既有对苏联经验的分析与总结,也有基于当时中国国情的合理构想,既深嵌于时代背景之中,又极具现实价值。通过分析解读书中内容,可以提炼出不少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辟论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而且对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6]。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进。
近年来,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待增强;农民职业技能水平较为滞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婚丧陋习、天价彩礼、人情比附等现象蔓延,农村社会风气亟待改观;部分村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有待加强;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农民集体意识亟需强化。
进入新时代,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应该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来深入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风貌。
首先,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包括农村社保、建房补助、粮食补贴等,让农民作为直接受益者感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其次,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短视频等媒介宣传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17]。从而教化农民群众,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尚;加强村史馆、农家书屋、文娱活动中心、文化研究站等设施的建设,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最后,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8]。引导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勤俭持家、开拓进取的精神。探索“互联网+”智慧乡村模式,建立网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基地,打造数字乡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