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14罗泽意唐山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罗泽意,唐山红

(1.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运用手、脑、劳动工具与真实世界相连接,并通过反思,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效[1]。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将劳动融入教育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毛泽东在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有关劳动教育的观点,并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形成独特的劳动教育思想。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目的,以“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为手段,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根本,是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究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渊源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渊源。优良的家风和传统劳动文化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萌芽提供基础条件,使其形成了劳动和教育对立统一的朴素劳动教育观。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条件。朴素劳动教育观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优良家风的熏染

所谓家风是通过家庭教育所塑造的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伴随人的一生,对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具有深远影响。优良的家风是毛泽东认知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第一个重要来源。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和亲身劳动体验的优良家风让他形成了朴素的劳动教育观,对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其一,家庭教育让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劳动与教育的辩证关系。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克勤克俭而又重视劳动的农民,他经常安排妻子和孩子们都到地里干活。毛泽东从小便在父亲安排下参加各种劳动,如放牛、种菜、喂猪、插秧等。毛泽东曾回忆:“他(父亲)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2]120。毛泽东6 岁开始干农活,8 岁开始上学,13 岁离开小学学堂。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读书,并常常将书里的内容与平日的劳动结合起来。毛泽东酷爱读书,与其父“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干活的,别再看这些闲书”[3]30的培养要求相矛盾。因此,父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争吵。多次争吵后,只要毛泽东完成规定的农活,父亲便再也不干涉他去做什么了[3]30。后来,毛泽东以去湘乡读书“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的理由说服其父,才得到了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机会。虽然毛泽东和父亲的志向不同,但其父在“劳动监工”等角色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倔强、坚韧和担当精神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还是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其父的“劳动监工”角色让毛泽东早早地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初步认识到了劳动与教育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其二,家庭教育让毛泽东感受到劳动者所受的不公待遇。毛泽东的母亲文三妹是个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并非常同情贫困劳动人民的农村妇女。其母对穷人非常有同情心,经常在其父不在场的时候接济生活困难的农民。比如,其母经常接济毛菊生、毛乾吉等贫困农民。毛泽东曾回忆说,“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4]。受母亲影响,毛泽东也喜欢帮助农民,并常常与他们一起劳作,从而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劳动之余读中国的旧小说和故事时,就曾纳闷书里描写的为什么都是武将、文官,没有一个主人公是纯朴、勤劳的农民。之后,随着自身劳动经历的不断增加以及自身阅历的增长,毛泽东逐渐明白“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2]123,农民不仅要为“不劳而食”的统治者种田,还要受他们压迫。在亲身劳动体验和母亲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内心埋下了要为劳动者发声的种子。后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道,“和工人农民交朋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5]

毛泽东的思想最早是受优良家风的影响,他的劳动教育思想亦是如此。幼时父母的教养、亲身农村劳动经历使他在无形中认识到中国劳动、劳动者的真实社会地位,为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了家庭教育的影响,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中教育和劳动文化的扬弃过程。

其一,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促进劳动生产的举措进行了积极深入研究。他对传统文化中重视劳动的成分高度认可,并从国家层面深刻认识劳动者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传统文化当中一些重民和鼓励劳动的思想和做法为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初步形成提供了重要养分。他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读书时,曾阅读《资治通鉴》,剖析商鞅变法,并对秦国在变法时采取鼓励、保护劳动生产等这一类举措大加赞赏。同时,他写下《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评价秦国能“战胜诸国,统一中原”,是因为他的变法很成功,能做到“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6]1,即鼓励人民通过种田、织布来增加国家的财力。后来,“把教育问题当做中国劳动者获得解放、中国革命胜利与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成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深刻批判。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并非仅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还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深度批判,尤其是对轻视劳动的观点和行为进行了深刻批评。比如,儒家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点,即社会必须存在劳心之事与劳力之事的区别,“劳心着”只需从事脑力工作,“劳力者”就只需参与体力劳动,体力与脑力应该完全分开。对此,农民家庭出身的毛泽东秉持着批判态度。例如,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 周年纪念会上提到,“儒家的孔子办学的时候学生不少,但比起延安来就少得多,而且他的弟子们不喜欢什么生产劳动,当他的弟子向他请教耕田、种菜的问题时,孔子自称不如农民”[8]40。因此,毛泽东始终认为生产劳动应该得到重视,而不是被区分。他建议知识分子都向延安的青年学习,除了懂理论,也要参与大生产运动。

在经历马克思主义洗礼之前,毛泽东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劳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等重要内容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三)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如果说优良家风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萌芽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那么,马克思主义则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根本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教育的理论使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最终得以形成并系统化。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原有的朴素劳动教育观,使其朴素劳动教育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化,最终形成了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

其一,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指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开始接触、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曾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2]147。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和历史,还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它不是抽象的,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即“生产劳动”[9]。甚至可以说,劳动是马克思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展开的基点。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片面发展必然会导致其整体性劳动能力的丧失,“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10]。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为中国指明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它们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核心内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其二,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实现劳动教育目的的手段性指引。毫无疑问,“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该核心内容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从马克思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中汲取了养分。为了实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之目的,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教育实践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则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交互建构的过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1]。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角度提出,劳动维系了人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相互交往关系,完成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交往互动关系的对象性建构。也即是说,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得以充分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体现人的存在,体现教育的存在,实现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理想的未来教育“使每个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都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了中国如何实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它们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核心内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强有力手段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三,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价值方向的指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等基本理论为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价值方向。它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根本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1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刻批判了异化劳动,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产生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失去了自由,将自身变成异己力量。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共同事业即劳动解放的事业”[14]。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教育应当是从劳动者立场出发,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天然地是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基本立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核心内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并处于不断发展当中。它深受复杂的历史条件影响,是中国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鼓励全党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将教育与劳动结合高度赞许,并将其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及教育实践相结合后,毛泽东劳动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演变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毛泽东的劳动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一)苏维埃时期逐步形成

早在1918 年,毛泽东便计划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找一块地,建立一个半工半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但这个想法最后因某些原因没有付诸实践。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再次提出建立“新村”的设想,并亲拟了一份建设“新村”的计划书,明确了学生不能像“旧日读书人不预农圃事”[6]411,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劳作,但这个计划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1921 年,毛泽东又创立了自修大学,并于同年在湖南的报纸上发表了该大学的组织大纲,大纲的第七章第二十二条写道:“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5]。从“新村梦”到创立自修大学,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已经进入了摸索阶段,“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开始初步显现。但当时更多地是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参与脑力劳动的同时不忘体力劳动,从而实现学生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发展。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真正得以形成是在苏维埃时期。1927 年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随后多个地区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面对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全国文盲数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8]12的现实情况,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提倡设立马克思主义大学、列宁小学,并强调各小学要重视劳动,并把劳动列入课程。于是,苏区建立了大量的列宁小学,并规定学校的一切科目都应当使学习与生产劳动联系,学校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劳作实习以及社会劳动。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降低文盲率,苏维埃鼓励以多种形式开展工农群众教育,如识字班、识字站、夜校以及俱乐部等。工农群众教育结合实际对工农群众采取了因时制宜的教学方法。即,农忙、战争频繁时组织大家积极参加斗争,空闲时组织大家集中学习。经过实践检验后,1934 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8]15,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群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6]此时,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目的、以“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为手段、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根本的三大核心内容基本齐备,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正式形成。

(二)延安时期走向成熟

延安时期,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走向成熟。毛泽东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鼓励广大知识分子到延安来参加劳动,建议他们将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同时各抗日根据地落实党中央要求,陆续提出“文化教育与劳动打成一片”“教育同生产劳动取得联系”等口号。与此同时,毛泽东充分联合工人、农民、党员干部,鼓励他们“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并亲自带动各党政机关、军队、学校的干部及学员开垦荒地,种植蔬菜,逐步使粮食达到自给自足。1944 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育要为巩固与发展抗日根据地服务,为实际服务。根据毛泽东讲话精神,8 月,绥德分区的文教会议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劳动、社会、家庭相结合”的要求。同年10月,边区文教大会召开,对过去教育工作中所犯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作了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了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场是“为人民服务”。随后,边区创办了许多各种形式的学校,如儿童整日班、妇女干校、男子夜校、半年学校、纺织厂与学校结合的职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具有“劳动模范人物带头办学担任校长”“有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内容,学以致用”“同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家庭相结合”等共同特点[17]。

此外,延安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明确要求教育要与实际相结合、教育要同劳动生产相结合。来到延安广大青年学生广泛接受劳动教育,积极参与到大生产的实践中。以抗大和陕北公学为例,抗大学员最擅长三件事:枪杆子、笔杆子和锄把子;陕北公学的学生除参与军事训练、理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18]。“世界上最伟大的是劳动人民,他们是创造世界的主人”[19]。在学校的生产运动中,他们参加了劳动,改造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且,这些学生除了参加集体劳动,还加入各种形式的个体生产活动,如小组生产、以班为单位等。

至此,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通过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解决了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具体化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继续发展。毛泽东在撰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的问题》时要求知识分子“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20]225,强调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毛泽东把劳动教育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手段,继续提倡教育不脱离劳动,并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如毛泽东在1957年谈论知识分子问题时写到: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20]226;知识分子应该明白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校要办工厂,工厂要与学校联系起来,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劳动,从而实现“学校是工厂,工厂也是学校”[8]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通过劳动教育让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国家的现状,从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

另一方面,毛泽东坚信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式。他认为学生不能只讲书本上的道理,不能误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种不切实际的空话,要讲实际。1965 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言辞激动地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学校看不到农作物,导致学生缺少与工人、农民接触的机会。他建议把学生安排到农村、工厂去参与实践,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论。同时他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希望他们能深入农村进行再教育,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在农村的劳动过程中得以应用。他提出让全民正视劳动教育:学生应该走出学校,并通过劳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工人、军人在学校接受教育后,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参加生产劳动;即使是干部,也应该弘扬劳动精神,即使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也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20]378。

由此观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并未停止发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跟随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丰富。

总之,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毛泽东青年时期尝试在小范围内通过新村、自修大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形成了朴素的劳动教育观。苏维埃时期,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与中国实践正式结合,使苏区的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正式形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在中国具体化,并促使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掀起开展“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大运动热潮,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走向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继续发展。纵观整个过程,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教育实践的不断结合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辐射面变得越来越广,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不断指引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受教育者要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不可移易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总结。2020 年3 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大中小学要构建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应该“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同年7 月,教育部为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理应丰富化、多样化。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塑造劳动教育观,揭示教育命题的理论旨趣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对树立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具有重要当代价值。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揭示了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许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相对忽视,过多地围绕升学指挥棒培养学生,教育唯分数论的倾向十分明显。缺乏劳动教育观的学校很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缺乏劳动教育观的社会很难形成对劳动者充分尊重的文化。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揭示了劳动者的主体性价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的本质认识。劳动创造物质产品,满足人的需要,既为人的生存提供基础条件,也为人和社会的再生产提供基础条件。一切价值都由人的劳动所创造。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只有和人的劳动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劳动产物、物质产品。劳动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人的劳动和物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程度和结合形态。所以,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始终强调劳动的价值,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理论旨趣是培养具有全面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全面解放。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重复、机械的体力活动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劳动价值,充分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和劳动者的主体性价值,是让受教育者在劳动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解放自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劳动教育手段,提示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反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参与劳动。他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手段,提示了教育实践的就基本方法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一直在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78年,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教育规划要与劳动计划结合,并考虑劳动就业。198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经验、教训以及我国的总体目标,提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93 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指出教育要服务现代化建设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1]。2002 年,新的教育指导方针提出,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此方针也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2]。2013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被提出,强调要把“三爱”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且“爱劳动”是立身之本。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实践表明,只有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劳动教育才能够实现其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之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不能单纯地体现在课表上,也不是仅仅带领学生搞个大扫除、洗个碗、拖个地。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中的“劳动”更多地是指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因此,劳动教育更多地应该带领学生到生产场所去,应该让一线劳动生产者到劳动教育课堂中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