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街道财政相关制度 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2021-01-14王鹭晨
王鹭晨
一、前言
街道财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党和国家的财政政策合理组织安排各项收入与支出、完成预算表编制、开展内部审计等内容,街道财政发展水平已经和城市经济之间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而言,街道财政就好比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但近几年来,街道办事处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工作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对资金管理效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街道财政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度。
二、街道财政现状分析
在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街道财政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街道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进一步拉近了街道财政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投资环境优化、税收收入增加、财力投入加大”这一良性经济循环发展中融入街道元素,最大化发挥街道职能。就现阶段大环境而言,聚集效应愈发明显的出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优秀资源会基于趋利原则慢慢地转移到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所以区域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大部分城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认同招商引资中街道财政体制的优势,城市发展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关体制和激励方法,全面调动街道协税护税的主动性以及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1]。另外,街道通过贯彻执行财政体制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同时还提高了自身办事能力和财力,推动区域面貌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让文化体育、社会救济以及居民管理会这些社会事业得到的发展投入增多。但在此发展过程中也显露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各街道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
比如不同的功能定位,差异化的资源禀赋,所以并不是每个街道都是税源大户的聚集地,能发展成一个经济中心的街道毕竟是少数。如果一味地根据财政体制进行财力划分,就会出现街道财力水平参差不齐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进而对街道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基于财政体制的作用
如果街道以提升财力为目的而提高对经济工作的关注度,将工作核心锁定在稳固税源和招商引资上,这多多少少会忽视社区建设、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实质层面出发,经济工作固然重要,但将街道财政工作重心过度的往提升财政方面移,直接将街道财政视为一种目的而非发展手段,就让街道财政陷入了本末倒置的困境中。
(三)街道财政相关制度的建设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街道财政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约束。街道财政使一把手的权利随着街道财力的增强而不断膨胀,虽然街道一直贯彻管理制度,但财力挂钩于税收任务就意味着满足部门预算需求后的财力受监督和控制将减弱。
三、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策略
(一)健全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大力发展街道财政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街道财政税收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先对历史发展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城市和街道实际发展情况,选用适宜的手段进行街道财政税收预算体系编制,强化责任分工与落实,严格审批预算执行情况,以定期监控的模式分析预算执行进度,立刻纠偏发现的问题[2]。以全方位发展目标构建新时期下的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以贯穿的方式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确保预算管理体系具有全覆盖特征。在进一步健全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事前绩效评估,将事前阶段的绩效管理计划和目标落实到位,以便后期开展事中监控和事后自评。另一方面要健全基础保障体系,不管是财政收入的标准、流程、方法还是具体内容都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提升财政税收资金专项管理的力度,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收支分配方案,对资金实现科学化使用。与此同时,还要以虚心的态度向优秀的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方式进行学习,吸取其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推动财政税收管理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宣传与沟通,提升纳税积极性
一方面,专门成立一个征收管理部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纳税人角度去全方位分析每年的纳税额度,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升管理科学性,在总结历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纳税群体整合工作问题与难点,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政策,提升纳税人的理解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走访重点业户,通过传达国家政策来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对于不理解纳税的纳税人要加强沟通或培训,逐渐转变他们的观念,以此带动街道财政税收工作有序进行,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三)强化全面监督管理,保证财政税收监管效果
一方面,要联合采用纳税人交流会、纳税人辅导班、税收管理会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为其改善关系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服务队,搭建一个通道让积极的纳税人加入到税收管理队伍中,构成街道财政税收监督合力[3]。另一方面,以加强培训的方式提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不定期的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法律政策等培训来提升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以深入基层实践的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街道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平台,增强部门联动,全面有序地开展关于税收情况、财政支出、税种评估等内容的监督工作,提升内外部审计水平。
四、建立健全城市街道财政体系的措施
财政体系是界定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的根本制度,也是平衡区域间财力水平的调节机制。以推动城市经济健康发展视角出发分析街道财政,就必须从街道财政体系入手。
(一)不断优化街道部门的预算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财政预算就是组成社会发展计划和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财政预算又是以部门预算为前提。关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事项一直在各级政府部门中推行,其中也包括街道预算管理。不过相比一般预算管理,街道预算在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管理基础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部门预算具体执行环节中,要想与预算编制标准和执行要求绝对相符是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的。对此,可选定一个部门作为试编预算点,探索预算管理的完善措施。
首先,确定街道部门的主要预算内容,通常情况分为专项经费、经常经费和项目经费。其次,构建确立全方位、多样化、贯穿于整个流程以及覆盖面广的一体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管是在预算编制环节、管理执行环节还是监督工作流程中,都逐一渗透绩效理念与方法,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再次,实现街道会计核算统一化。街道会计核算方式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可谓是参差不齐,特别是专项业务经费方面的核算方式差异最大。缺乏可比性的街道会计报告无法为日常财政管理提供可参考的资料,限制了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4]。所以,有必要对街道会计核算科目进行统一,根据实际需求制作会计补充报表并构建预算反馈机制。最后,将预算编审程序按要求严格执行,街道编制预算提出一个建议数,由财政部门对财力进行综合评估与审核后再制定预算控制数并将其下达。
(二)妥善处理城区财政和街道财政管理关系
从立法层面看城区财政可知,其就是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层财政,街道就是城市财政管理的重要基层组成。部分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尝试建立了街道财政试点,为了维护这一试点健康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街道财政管理和城区财政的关系。
在个体经济、城区集体经济和集市贸易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实现适应性发展,就必须强化街道的综合服务、管理与调动能力,尤其是调动街道在财政收入、汇聚和应用方面的积极性,最好是实行街道一级财政管理,在责权利关系明确的前提下实施收支挂钩,在区级财力内部分配范围内延伸区级财政职能[5]。与此同时,区级财政要从预算外资金、预算内资金以及自筹资金对街道财政展开建制建账的监督管理工作,结合预算、决算的编报来避免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出现,严正财政纪律。
(三)鼓励并支持街道企业的发展
街道财政部门要对街道企业的发展表示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将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首先要提高资金投入力度。站在整体的角度一并看待街道企业和区属企业,区政府对于评估结果报告优秀的街道企业项目也要进行投入,助力街道办事处提升壮大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此同时,对于还款信誉良好且经营效益不错的街道企业可为其筹措资金,为企业顺利的生产和销售提供资金保障[6]。将政策导向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街道经济发展环境。立足于具体情况优化财政体制,街道企业发展在适度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将获得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最后,要想让街道财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就要通过助力街道企业改组、改制或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本结构优化。
(四)致力于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街道资产管理自从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加强。如今每个街道都要对资产清查工作成绩进行进一步巩固,财产清查中要确保将实物盘点结合账务核实,资产清理中要确保净资产和负债核查要结合起来,对本单位的负债、固定性资产、流动性资产、单位收支情况等内容进行定期式的全方位清查,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强化资产构建预算管理板块,坚决不将存量过多或者超标配备的资产纳入当年的预算方案中,通过科室之间共享或调配的方式解决资产使用性问题。
(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收入划分机制
一方面,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一并清理专项转移资金。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的转移支付体系最好是“以普通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模式。基于财权事权的进一步明确,通过提高普通转移支付比例来优化转移支付资金结构,增加街道财力,推动形成自主管理权利与义务,再一并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整合,在实行实权工作清单管理考核后,加强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监督与分配[7]。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收入划分机制。建议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将除房地产企业和个别特殊市下放企业外的区域内兴办的专业市场、特定市下放企业、街道从外引进的金融保险业中发生的税收直接纳入属地街道收入基数,一并参与增量分成[8]。适当下放企业管理权限,避免出现区属企业税收管理“真空”,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五、街道财政的发展趋势
尽管关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地位并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不管是政府、社会还是广大居民群众都认可了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更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有必要在具体选择后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前进。
由于街道职能的转变会影响街道财政,那么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就与街道财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街道正处于尴尬的“一级准政权”地位,在这个背景下街道财政的未来发展路径大致为以下两条:
第一种,坚持认定街道为准政权,并根据“一级政权建立一级财政[9]”的要求持续完善街道财政。虽然街道办事处并非一级政权机构,不过以往民政型的街道组织已经发展成了集合多职能为一体的准政权组织,具体包括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等。城市管理的部分事权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向街道下放,伴随下放的还包括了财权,而这表示街道掌握的财力资源会慢慢扩大[10]。
街道将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并助力城市经济建设,通过实现投资环境优化和辖区资源整合等多种政策手段,最大化地吸引更多外部经济实体落户于本城市或本街道,实现纳税总额提升,从根本上壮大财源。街道财政要把握发展关键,以提升街道收支行为规范性为突破口,推动街道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街道社区的服务工作以及管理工作都能顺利无阻的进行。
第二种,通过取消街道财力挂钩税收的内容实现街道职能简化。街道办事处上联区委、区政府,下联社区居民,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处在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的中间位置。各政府职能部门在以往的工作中习惯性的将繁琐、困难的一些事情留给街道处理,承担了过多行政事务的街道出现了管理职能错位问题,导致责权利不统一。
将围绕政社分离、政事分离但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街道职能进行精简,在行政职能中将政府部门的社会公益性去除,收回之前赋予街道的行政性事务。同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街道财政管理模式,将传统的街道经费确定联系于税收的方法直接用更具规范性的转移支付制度来替代,将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措施严格落实到位,促使社区建设投入水平得以提升。
六、结语
综上,我国城市街道财政的相关工作均处于摸索前行的发展阶段,不管是财政还是税收方面都需要从业工作者结合理论性的调查与研究,用大胆的行动尝试全新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力量,通过完善街道财政工作来助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致力于解决街道财政实践中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