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智慧天津发展策略研究
2021-01-14田力
田 力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2020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顺应信息化和城市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60%以上,进入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是,许多城市面临城市病的困扰,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正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智慧城市就是将城市看成一个生命体和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技术、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为目标,在城市洞察、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期,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特别是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 建设、大数据、新材料、新基建等高端产业,结合天津本地的经济特点以及发展目标与方向来看,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通过技术资本、高端服务和高端人才引进完成高端产业引入与传统产业转型,立足天津市现有基础,重点对社会治理进行智能化升级,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示范,立足各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应用智能化升级,满足政务管理的工作和发展需要,立足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逐步打造智慧园区,为产业和企业赋能,立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开展智慧平台建设,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全面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大天津城市管理现代化投入,引导政府服务和产业向智能化、科学化转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准确率,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把天津打造成一个科学化、数据化、快速化的国际大都市。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重要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方面,我国在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不动摇的同时,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推动建设开发新的世界经济,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和统一。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和进出口基地,借助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资本力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债转股、军民融合、发行企业债券、发放专项扶持货款等方式迅速有效的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尽快完成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天津做为北方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相关产业应该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借助机遇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向高端制造转化。第三方面,建设智慧城市,就是通过盘点和激活内需,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经济双循环。全球产业链重构,将迫使一些国家不得不考虑完善其本地产业的供应链,从而使全球产业链推倒重来,推动产业国际转移,天津做为日韩企业的主要投资地之一,即可能面临着企业撤资危险,也可能面临高端企业的引进机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引领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和更广阔的国内市场体系。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产业循环稳定,进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贸易保护下原为各产业链的全球供需关系产生了断链,如果单独依靠企业自身可能无法解决,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企业由外贸转内需,由进口转内供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智慧管理平台、国内和国际的线上商业供需平台(如阿里、京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城市各种线上线下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还可以通过政府协调国家工信、发改、科技等部委立项扶持等方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打通产业链做强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外贸转内需的典型企业。
二、以高端技术人才引领新格局
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是我国城市政府发挥后发优势,进入信息文明前沿阵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政务管理的共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政务管理的创新相结合的启发,探索未来城市管理中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诸多可能。
推动形成城市经济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而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节奏。国际经济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一个大国经济依靠内需驱动才能获得稳定长远发展。一个经济强国通常是内循环经济占GDP 的80%以上,外循环经济占20%以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要更加注重外部循环的质量,并通过高水平外部循环带动高质量国内循环,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使创新型企业在内循环发展中得到巨大提升,更加有利于发挥我国国内市场优势,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技术资本引进。改善营商环境,增强资本虹吸效应,提高国内外技术资本投资收益和水平。加快天津供给侧改革步伐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体现成果,提升天津经济体系的质量水平,提高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来吸引全球技术资本的关注度,进而实现技术资本对天津的投入和聚集。
高端服务产业,特别是技术服务产业和高端医疗产业中心的建立。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契机,利用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把天津建设成京津冀都市圈的高端服务产业基地,为京津冀地区特别是雄安新的高端科研和制造产业提供技术服务。联合京津冀区域内的高端医疗企业展开与国际高端医疗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利用国际资本和国家加大对医疗防控资金,以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应用为根本,在天津建设科研服务为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链。
引进高科技人才。人才的流动是随着资本和产业的转移而流动的,同时人才的聚集又使相关产业向这一区域聚集,全球产业转移必然带来高端人才的转移,特别是国际高端人才向东北亚地区的聚集。加大政府对高端人才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如出台在天津重点学校设立高端人才子女就读班或子女直接就读重点学校不受工作区域限制,在现有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区域建设高端人才生活区,对高端人才的家属和个人收入的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三、加紧设计全覆盖一体化的政府统知型管理框架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8 月23 日到25 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在重庆举行,同步还举行了2021 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两个大会发去贺信。贺信中指出,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基于天津城市特色,从领导人的思维来决策顶层设计架构下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城市治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思维方式创新,利用云计算、5G 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服务职能,完善整体架构设计,加强总体规划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把天津建设成为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利用数字经济、信息设施在天津建设新一代智能政务云底座,构建云智一体的城市大脑,深度赋能智慧应用场景,打造“1+5”的城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保障城市安全。
(一)打造弹性云计算基础设施,夯实智慧城市的基础。以智能计算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云原生应用与区块链技术,建设完善一套智慧化城市感知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部署应用,推动城市“万物互联、精确感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构建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促进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供存储能力和计算支撑。依托国内自主可控的AI 支撑技术、海量多模态数据汇集与处理能力、开放平台生态体系等,构建包含全域感知中心、数据服务中心、AI 服务中心、应用支撑中心以及城市智能运营指挥中心等五项内容的城市大脑,实现城市全时空要素立体感知、全流程数据安全共享、全方位AI 能力共用、全业务系统应用支撑,全场智能协同指挥。
(二)设计一套统一的标准生活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标准系统建设,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建设要求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架构整合,全社会各方面资源在统一标准框架下实现统一部署、资源共享、平台共用。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结合民生服务需求,在政务服务、居民出行、医疗健康、日常消费等领域全面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在标准系统下推动各级各部门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按照协同治理、联动治理思路,推动各部门以“城市大脑”为基础,整合吸收、升级改造现有成果,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为服务企业、市民、指挥决策提供更好支撑。以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城市大脑”为智能中枢,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构建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
(三)政务一网管。利用已建成的基础资源,在注重原有投资的有效性和新旧技术的兼容性优化基础上完善政务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全网各种设备接入各自系统,互联互通,拓展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加快形成横向覆盖企业和社会团体、纵向覆盖到家庭的网络架构。完善基于城市大数据中心网络可视化平台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热点热线、出行强度、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领域运行态势,再网络上统一显示、分析决策,智能调度,实现城市管理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城市治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大数据、5G、人工智能的运用让城市治理在新模式新业态下创新发展。
利用城市一体化的云计算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叠加实时感知数据,全要素模拟城市运行状态,基于大量基础数据计算,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依托政务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统一的时空基准,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时空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基础库数据资源汇聚更新机制,加强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和数据汇聚。完善智慧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全市影像数据服务,促进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
(四)工作一网办。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集中向社会开放。重点推动信用、交通、住房和建设、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农业、环境、安监、金融、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数据社会化利用水平。
以政务服务事项为基础,进一步细分明确办理情形、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持续推进“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工作,打造“综合一窗”通用受理和管理平台。搭建基于适用、简单、单一的智能化实体大厅管理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服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加强人脸识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提高政务全天候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覆盖、多端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整体数字政府。深化“全域通办”试点应用,实现异地办理、过程追踪、电子审批等功能。建设适合行政审批局、产业功能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的审批服务和管理系统,支撑特色应用。按照政府统一要求和部署,采用高级科技,新方法,对城市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监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加快城市数字化进程。
(五)布局数字新经济,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化科技产业布局,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招引,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智慧城市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推动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管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对接融合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新制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积极培育新金融,提升生活服务能级。积极发展新零售,培育现代消费新模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把天津打造成数字经济产业经济发展高地。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引进和扶持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和高端服务企业,特别是信息通信、高端芯片、半导体、软件开发与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智能产业集群,实现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