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粹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

2021-01-12张迪王晓广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全球化

张迪,王晓广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近年来,民粹主义一直是深受国内外关注的社会思潮。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研报告,2016年民粹主义位列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社会思潮的榜首。民粹主义对民众思想和世界局势已经造成了巨大影响,成为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巨大障碍。

民粹主义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早已成为一种通俗用语。“民粹主义最初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北美和东欧同时兴起。19世纪末的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以及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1]民粹主义与一些重要的政治范畴一样,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民粹主义的概念和内涵都具有相对模糊性,因为民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心态和政治策略。不过,民粹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即“崇尚人民,反对精英”。在理论上,人民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政治实践中,人民通常指社会人口结构中的平民、中下层或者弱势群体。精英是与人民或平民相对立的概念,是民粹主义的最主要批判对象。在民粹主义者看来,精英与人民或平民之间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民粹主义属于一种主张反对精英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它崇尚直接民主,反对代议制;在经济上,它强烈反对贫富差距,希望实现绝对平等;在文化上,它崇尚底层文化,认为平民才能代表“善”和“美”;在实践中,它往往以非理性的方式动员民众参与政治活动,具有煽动性、极端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民粹主义为平民代言,民粹主义者往往是爱国的。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民粹主义基本上属于一个贬义词。民粹主义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简单粗暴,兼有狭隘平民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特征,它在试图解决一些问题时,通常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难题。当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党或团体在一个国家占据主流地位时,国家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国际贸易萎缩、国家形象受损。而且,它在政治实践中常常被一些精英利用,成为某些精英政客捞取政治资本的一种工具,沦为一种披着“平民主义”皮囊的“精英主义”。从长远利益来看,民粹主义既不利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不利于全球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民粹主义在全球兴起,对当今的国际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世界文明交流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民粹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兴起及其缘由

学术界普遍认为,民粹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俄国民粹派和美国平民党运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粹主义一直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它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伴生物。民粹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民粹主义在全球呈现一种扩张趋势,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种趋势,也要了解其兴起的客观原因。

1.民粹主义在当今世界兴起的表现

近年来,民粹主义越来越成为舆论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2010年民粹主义还不属于国内最受关注的十大思潮之一,2014年民粹主义的排名已经位列排行榜第4位[2]。仅仅两年之后,也即到了2016年,民粹主义就已经位列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社会思潮的榜首[3]。2017年年底,剑桥大学出版社把“民粹主义(Populism)”作为《剑桥词典》的年度词汇。评论者温达琳·尼科尔斯认为:“民粹主义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地方性和真正的全球性现象,因为世界各地的人口及其领导人都在为移民和贸易、复活的民族主义和经济不满等问题而奋斗。”[4]

2016年以后,全球经济复苏无力,民粹主义异常活跃,在“公投”“选举”等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威力,而这会进一步刺激各国人民的民粹主义倾向。2016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继续留在欧盟进行了全民公投,主张脱欧的选民以微弱优势胜出,英国决定脱离欧盟。英国在国内民族民粹主义的宣传鼓动下,走上了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道而驰的道路。2016年11月9日,具有浓厚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特朗普(Donald Trump)赢得美国总统选举,成为第45任总统。法国和德国作为欧盟的发动机,其内部的民粹主义势力呈上升趋势。2017年,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法国“国民阵线”、德国“另类选择党”虽然没有赢得选举,但是影响力持续增强。这些事件表面上看属于偶发的小概率事件,实际上是各国民粹主义力量的集中爆发。通过公投、领导人选举等方式发挥影响力的欧美民粹主义思潮常常催生一批“乌合之众”,例如,英国脱欧公投结束仅仅四天,便有340万人请愿举行第二次公投,其中不乏后悔的“脱欧派”。

与国际上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政治事件相比,中国的民粹主义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中。中国的民粹主义者往往以普通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常常在网络上发表仇富、仇官、仇专家等情绪化言论。网络民粹主义以微信、QQ、网站、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以反对精英、主流意识、旧有体制为主要诉求,以非理性和极端化为主要特征,常常因某个事件进行激烈声讨,往往没有固定的议题和明确的行动纲领。中国的民粹主义虽然没有对体制造成大的冲击,没有导致影响较大的政治事件,但是,它对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加以正确地疏导。

欧美国家的民粹主义在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反智主义在欧美国家的普通民众中非常流行,他们不听专家的建议,不带口罩出门,不遵守当地政府的防疫规定,甚至为了所谓的“自由”在疫情期间组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导致欧美国家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作为西方世界老大的美国,在世界防疫工作中盲目排外,采取单边主义政策,在防疫的关键时刻断供世界卫生组织,致使国际社会之间分歧加重,破坏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抗击疫情。

2.民粹主义在当今世界兴起的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贫富差距较大,平民不满情绪增加。当今世界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财富增长较快,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现代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快速增加,公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财富越来越集中,一些行业财富增加较快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普通民众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会导致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当经济下行,特别是经济危机时,平民生活困难容易导致民粹主义的反精英和反体制运动。民粹主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想用过去的办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在社会发生剧变的时候,人们往往头一个反应就是回到过去,美化过去。”[5](P118)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别国家或个别地区若在全球贸易中失利,导致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下降,会催生贸易保护等民粹主义的经济行为,这种“逆全球化”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民族民粹主义。

第二,在政治上,各国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民粹主义的产生与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危机有着紧密关联。在独裁专制的落后国家,民众会认为政府不能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容易产生反抗旧有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显然,这对促进当地社会民主进步是有利的。在现代民主制国家,特别是代议制国家,民主政治走向专业化、精英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这与主张直接民主的民粹主义是相对立的。一般情况下,在代议制政体中,民粹主义会受到主流政治的有效抑制,然而,“当现代社会遭遇危机且代议制部分失灵时,民粹主义就会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凸显的备用选项,甚至可能喧宾夺主。”[6]当代议制政府腐败、无能,或者在突发危机来临时不能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普通民众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民粹主义势力随之强势崛起。“相当数量的公民对现实政治的不信任和对政府的失望,是民粹主义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粹主义是检验现代国家代议制民主是否良好运转的“指示剂”,是代议制民主的伴生物。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民主政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贸、移民、难民、生态危机等全球化问题,民粹主义势力就会要求政府采取孤立主义、排外主义的政策。这种短视行为显然不符合本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第三,在文化上,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存在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国家,当社会贫富差距分化或产生社会不公正问题时,很容易激活阶层政治和族群政治,进而诱发民族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在现代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那些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红利的民众,感觉自己被剥夺、被忽视,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缺乏对主流政治的归属感,进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从国家内部来讲,当社会发展失衡,阶层分化就会比较严重,不同文化族群的人会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反抗当政的主流群体,这会激化国家内部的文化冲突和文明冲突,使社会内部缺乏最基本的共识。从国际关系层面来讲,当国家的经济利益或者价值观念面临外部威胁时,一向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就很容易成为民粹主义的导火索。虽然我们在对民粹主义概念的界定上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无论任何形式的民粹主义都内在掩藏着某种民族关切。民粹主义或多或少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族主义。当国家在外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遭遇某种外部威胁时,民粹主义便会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国家内部的族群矛盾就会转变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民粹主义批判的对象也就由国内的政治精英转变为国外的敌人。这些国内外因素为民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四,在安全上,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等导致民众安全感缺失。恐怖主义袭击、移民与难民等问题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大批民众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生活处境越来越焦虑,成为欧美国家民粹主义势力崛起的助推剂。2011年利比亚内战以来,大量难民进入欧洲,其中仅2015年就有100多万难民涌入欧洲。与难民涌入相伴随的还有一些伪装成难民的恐怖分子,导致恐怖袭击事件突发,伤害了当地居民的同情心。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当事国的民众对外来难民和移民表示强烈不满,强烈反对接纳移民和难民。同时,外来的难民和一些正常移民,挤掉了当地人的一些就业岗位,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引起当地一些底层民众的强烈不满。恐怖袭击和难民问题使欧美国家许多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从开放包容走向封闭保守。民粹主义派别提出的反全球化、反区域一体化、反移民和难民等主张,仿佛是一张安全防护网,契合了许多民众渴望安全稳定的心理需要,在底层民众中获得了很大的市场。美国总统特朗普或许仍属于保守主义者,但是他的言行和政策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色彩,他经常讨论和批评的议题就是移民问题,比如,在美墨边境建立“边境墙”,限制穆斯林移民等。欧美国家一些政治精英利用民众的排外心理,喊出“反移民”的口号,掀起一股民粹主义的浪潮。

二、民粹主义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负面影响

民粹主义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具有极端平民主义倾向,而在对外关系上通常表现出“逆全球化”、短视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倾向。全球民粹主义的盛行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文明交流互动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1.民粹主义一般具有逆全球化倾向,导致经贸纠纷增加

各国民粹主义普遍存在“逆全球化”倾向,容易导致贸易纠纷急剧增加,不利于全球经济互利共赢。当前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酝酿,生物工程、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和5G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蓬勃发展,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与世隔绝、单独完成升级换代。一个国家只有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才能淘汰落后技术,实现生产生活的换代升级。但是,一些国家的民粹主义势力却逆势而为,无视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图让传统产业回流本国。民粹主义者“逆全球化”的经济主张将难以避免地冲击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不利于全球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转。一些民粹主义者认为,国与国之间破除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虽然可以扩大经贸总额,但是很难保证自身的贸易平衡,也不能确保财富公正分配。而且,国家一旦发生贸易逆差,很容易加剧贫富差距,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可能会不断恶化。因此,一些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者要求提高关税壁垒,保护本民族的工商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甚至主张与贸易顺差的国家打贸易战。2016年英国脱欧、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等一定程度上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

2.民粹主义普遍忽视人类长期利益,加剧世界政治分歧

民粹主义者普遍重视自身的短期利益,忽视人类的长期利益,容易加剧世界政治分歧,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秩序。西方民粹主义具有反建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它的流行会严重削弱国际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国际机构是由独立的民族国家共同组建的,遵守国际规章、让渡部分国家权力才能让国际机构有效运转。但是,民粹主义在当今世界强势崛起,加剧了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在拉美地区,民粹主义多年来一直保持强势存在,未富先衰,拖累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欧洲,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新兴势力正在崛起,英国通过全民公投脱离欧盟,法国右翼民粹主义“国民阵线”、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奥地利“奥地利自由党”、德国“另类选择党”等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党发展壮大,引发分离主义,很多欧盟成员国产生了脱欧倾向;美国作为具有民粹主义传统的大国,先后退出伊朗核协议、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等,致使一些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运转出现困境。在当今全球的民粹主义运动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尤为严重,直接冲击着国际政治秩序。所谓的“美国优先”原则实际上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很可能不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也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很可能导致全球化的退潮,使大国关系再度成为左右国际局势的主角,甚至导致大国争霸现象再次出现。

3.民粹主义普遍存在极端民族主义倾向,阻碍民族文化交流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紧密,很多民粹主义者都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极端民族主义者具有保守、狭隘、感性、暴力等特点,他们鼓动民族隔绝、煽动民族仇恨,点燃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常常引起非理性的、盲目的排外行为。民粹主义者具有民族优越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上等民族,其它的是劣等民族;本民族文化是先进的,其它民族的是落后的,拒绝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在欧美国家,极右翼常常与民粹主义结合起来,形成右翼民粹主义。右翼民粹主义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例如,2017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发表盲目排外、否定德国纳粹大屠杀的言论,他所在政党中的激进派把华人、穆斯林以及黑人等均作为攻击对象。欧美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在强调底层民众利益的同时,普遍具有排斥外来文化、排斥移民难民及排斥穆斯林的倾向,给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制造了很大障碍。

三、警惕民粹主义危害,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目前处于新一轮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也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到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期,需要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民粹主义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泛滥成灾,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带来挑战,对此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1.维护世界经济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经济开放,才能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才能避免背离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高度繁荣,是因为有广阔的全球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大量能源、资源和廉价商品以及廉价劳动力作支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革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需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及融入西方引领的世界文明发展主流;中国的崛起更需要改革开放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开放程度空前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经贸规模位列世界第一,质量和效益也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并没有因此而关闭,反而越开越大,在很多领域持续推出新的进一步开放举措,努力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开放、健康发展,倡导世界各国精诚合作、互利共赢。

2.拓展人类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拓展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夯实国际政治合作的根基。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文化、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也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越来越多,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人类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世界各国人民走上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P15)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创新。“真正共同体”在马克思那里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只有在人类最发达最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对“真正的共同体”的新拓展。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时代内涵中的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没有社会形态意蕴的,它强调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通过协商减少国际冲突,共同维护和拓展人类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略。马克思只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的一般特征,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没有做较多的具体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因而它有具体的实践方略作为支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首倡成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以及签署大量经贸合作项目等等,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略。为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应当戮力同心,拓展人类共同利益,努力促进自己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协调一致,通过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来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以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打破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

受地理位置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与西方主要的古老文明就缺乏文化交流,存在一种事实上的文化隔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代文明均位于地中海、西亚、北非和南亚一代,历史上曾经形成多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统一大帝国,例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帝国等,这些帝国的版图西起地中海,东到印度河平原,一度与中华文明近在咫尺,但是均未与古老的中国发生直接的冲突或接触。这些区域内的国家和民族文明交流相对频繁,它们之间通过交流互鉴和文明碰撞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文化。不好的结果是,一个一个的古老文明被毁灭;好的结果是,取而代之的必然是生存力更强大的文明。相比之下,中华文明持续5000年,从未中断,非常值得中国人骄傲。但是,中华文明在对外交流方面,始终存在一个缺憾,即没能与同时代最发达的西方文明建立直接联系。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中国的南部是热带雨林,西部有青藏高原和戈壁、荒漠,东部是太平洋,北部有荒漠和寒冷的西伯利亚。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中原农耕文明相对保守,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古代,中华文明始终是周边文明的中心,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的文明,但是,与我们交流互动的主要是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和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古代中国始终没有与同时代同样先进的古老文明实现直接联系,双方之间的了解极为有限。

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由于逐渐落后于西方主流文明,中国开始被动地学习西方。清末,西方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企图单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自强和求富,但是失败了;光绪帝主张全面变法,发起了戊戌变法,但是只维持了100多天便夭折了;清末推行新政,全面学习西方,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新政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清王朝就灭亡了;民国时期,中国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加上军事和官僚集团腐败严重,没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和客观国际形势等原因,中西方文化之间仍然缺乏沟通交流,经贸往来都极为有限,更别提文化上的交流互鉴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中西方经贸规模不断增加,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加。例如,中西方互派留学生的规模迅速提升,大大增加了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2015年,仅仅中法之间互派留学生的规模就已突破5万人[8]。再如,截至2018年底,世界上有154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548所孔子学院,这对于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发展中西方的友好关系,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价值追求。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7](P15)“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倡导的不同文化之间要交流互鉴的理念。倡导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不仅有利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与狭隘的民族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相比,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国际主义和世界精神。总之,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如果人为制造隔绝与冲突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取得更多的价值共识,打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以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全球化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价值观与经验现象:民粹主义概念的尴尬及其重构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避免情绪化